從幼園升入小學,在孩子的成長經歷中,這是一次巨大的轉折。因為無論是生活環(huán)境還是學習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一、學習時間不同
幼兒園每天上午有1小時左右的集體教學時間,其它全是游戲、勞動、休息時間,小學每天有3~4小時的集體教學時間,較幼兒園多出3倍。
二、生活制度變化
幼兒園強調一日活動的五交替,所以,活動動靜、強弱得當,室內外交替合理,適合孩子的特點。小學只有體育課,音樂課,活動課等才能讓孩子動起來,孩子就會坐不住。
三、幼兒園是以游戲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活動,強調孩子的動手操作,在做做、玩玩中積累經驗,增長知識;而小學有嚴格的大綱,教師要按教育計劃嚴格實施。學生以聽為主,相比來說,枯燥很多。
四、幼兒園的孩子,白天可以園內午睡二個半小時,晚上基本上從8:30~6:30,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小學的孩子,因為上學時間很早,作業(yè)量大,再加上有的孩子住得離學校較遠,休息時間會減少很多。
五、幼兒園在布置上強調環(huán)境育人的觀點,很注重孩子的年齡特點,講究兒童化、特色化;活動室內,各種游戲角一應俱全、玩具材料自由取放,就連桌椅板凳也可以隨時挪動。
小學則截然不同,教室基本相同,班級的人數多、桌椅多,供孩子們自由活動的空間幾乎找不到。
六、師生關系變化
幼兒園一個班教師是二教一保配備,每時每刻都有一位教師、一位保育員伴隨左右,隨時解決孩子的困難。因此孩子和老師的關系非常親密,教學時是師生關系,游戲時是同伴關系,生活中老師又像是關心自己的家人,只要在幼兒園,孩子總是圍著老師轉,獨立活動少、主動和同伴交往的機會少。
而小學是一個班5、6位課任教師,一節(jié)課一輪換,老師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課間往往無教師在班,孩子一旦有了困難,只有自己解決。有的孩子不知道主動交朋友,就更顯得局促不安,甚至離開老師就不知道做什么才好。
七、幼兒園的孩子,家長一般只要孩子吃飯、玩好,長得健健康康就滿足了;幼兒園也只是追求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和諧發(fā)展。到了小學,父母會有許多新的要求,作業(yè)要寫好啦,考試要100分啦……學校也會更多關注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孩子可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孩子從幼兒園跨入小學,會遇到諸如以上所說的種種變化,面對這么多需要重新適應的問題,孩子甚至是家長會顯得束手無策。為了使孩子在較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環(huán)境,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幼兒園、學校和家長都有責任做好銜接工作。
激發(fā)入學的渴望
到大班后期,幼兒園會根據小學的一些客觀要求,做一些利于孩子入學的工作。例如調整孩子們桌椅的擺放,適當延長集體教學活動時間,還會有適當的作業(yè)留給孩子,選擇有關刻苦學習的典型事例或故事講給孩子聽等,從而多角度的縮短與小學的差異;同時會組織孩子們去小學參觀,看大姐姐大哥哥們上課,看他們做操升旗,下課玩耍,看少先隊員組織活動,等等。以此激發(fā)孩子入學的愿望,產生對加入少先隊員的向往。
家長也可以利用暑期時間帶領孩子,對所選擇的學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學校的整體布局,掌握孩子所在的班級,幫助孩子熟悉學校的公共設施,如操場、廁所等,以減少入學后的緊張情緒。
注意不能用如小學來恐嚇孩子,也不能拿上學來脅迫、懲罰孩子,如“不好好學算術,上學會考零分。”“叫你做好,就是不聽,上學后讓老師來整你。”……這些會讓孩子尚未入學就感到可怕、緊張,產生對上學的畏懼心理。
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雖然幼兒園和小學的作息有明顯的差異,但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致的,只是完成的場所不同。
這里主要說一下作息時間的問題。家長應在孩子入學前和入學后的一段時間內,嚴格按照作息完成不同時間段的任務。一般來講最難以做到的就是遵守一日三餐的時間、睡眠時間,家長往往因為工和忙等其他原因,忽略這個問題。尤其是早餐來不及做,在攤點上糊弄一下,中餐時間不及時,孩子放學后很長時間吃不上飯,耽誤了午睡時間,家長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幫助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yè),使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學習,這是很重要的。
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孩子入學后會有新的同學、新的老師,當這些新的面孔出現后,孩子會有一定的適應過程。家長應幫助孩子尋找家庭周圍的同學校友,并給予自由交流的時間,放手讓他們在一起玩耍,以免孩子下課后不知道做些什么。家長還要主動和老師建立聯系,向老師介紹孩子的一些特殊情況,以獲得老師的幫助。家長還要教會孩子一些處世之道,以解決在學校和同伴之間發(fā)生的矛盾,避免相互傷害,盡可能的友好相處。
進行必要的入學訓練
除了上述種種,孩子入學前還有很多具體的東西要掌握,家長不妨帶領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訓練。
一是學會整理書包和書桌。由于幼兒園一般不帶書包,孩子在這方面沒有什么經驗,而上學后這是一個必要的技能。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件事,注意教給孩子一些方法,比如怎樣分類,怎樣擺放,怎樣開合等。
二是注意力保持的訓練。由于入學后每節(jié)課的時間會很長,而且是連續(xù)幾節(jié)課,要求孩子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而且老師的新課往往都是在前二十分鐘完成的。家長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進行引導。比如玩玩具、講故事、看圖書等,至少每次能堅持一刻鐘左右。
三是簡單的勞動技能訓練。入學后孩子要獨立承擔衛(wèi)生區(qū)的清掃工作,教室的地面衛(wèi)生工作等等。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家庭嘗試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如掃把、拖把等,做一些最基本的訓練,保持衣著的整潔,體驗勞動的快樂。
獲得科學的學習習慣
科學的學習習慣是取得良好成績的前提。要學得輕松、學得出色,就得先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聽課,教孩子上課時尋找老師的目光,積極思考問題,踴躍舉手發(fā)言,使思維始終保持在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放學后按時回家,養(yǎng)成及時完成作業(yè),有疑必問的習慣。睡覺前做好第二天的學習準備工作,如帶齊課本、文具等,家長要督促孩子,但只能是協(xié)助,絕不能包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