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終生奮斗的先賢。
———題記
陽光和煦,清風撩人。
臺北青田街9號的綠色大門經常緊閉著,院內大樹遮蔭,久不修剪的花木一個勁兒地瘋長,散發(fā)出天生的自然本性;行人少走的水泥小徑,長滿了青苔,若不小心,就會滑倒。
這就是辛亥革命先驅、書法草圣、詩壇巨擘、書生司令、中國監(jiān)察之父于右任的寓所。
聞達半個世紀的革命老人已沒有昔日那種激情勃發(fā),白襪、青鞋、長衫,一身的陜西人裝扮,借以聊發(fā)思鄉(xiāng)的情緒。只有那飄逸的美髯還記錄著這個當年叱咤政壇半個世紀的俊采風流。濃濃的鄉(xiāng)愁揮之不去,使這個三秦游子的心情郁悶,寡言而少語。
書房兼客廳名曰老學齋,沒有豪華的擺設,書柜里的數千冊書籍擺放得整整齊齊,桌面上文房四寶同樣擺放得整齊有致,惟獨竹制的書架,幾本字帖、幾幅字畫放置得極是隨意,好像主人剛剛翻閱過。中午吃過薄薄的旗花面,老人靜靜地躺在藤椅上,閉目養(yǎng)神,老副官宋子才以為他睡著了,拿出毛巾被給他蓋在身上。
夢里依稀,依稀夢里?飄飄然仿佛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
這不是“奔流到海不復還”的黃河嗎?咆嘯翻騰的壺口瀑布驚濤飛濺,足使血性男子血液沸騰?這不是潼關?當年赴開封趕考、繼而亡命上海就是從這里走出,奉國父中山先生之命組織陜西靖國軍又是從這里走進;??!蜿蜒流淌的渭河,肥沃的八百里秦川!我朝思暮想的三秦大地!我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
于右任撲在地上,抓起一捧黃土,緊緊地貼在胸口上,任憑老淚縱橫。一位方臉少婦扶起這個游子,端祥了好一陣子,問:“你是我娃伯循?”
不滿3歲就痛失生母的于右任對母親的印象模糊淡弱,他不敢相信這個方臉大眼相貌周整的農家婦女就是他的生身母親。
“瓜娃,見了你媽還不下跪!”于右任聞聲抬頭,看見伯母房氏站在母親身邊。
真的。一切都是真的。于右任撲倒在地,叫了一聲“媽”,便老淚滿面,泣不成聲。于氏先后(音若線侯,即妯娌)幾乎同時扶起于右任。于右任的生母趙氏拉著房氏的手,深情地說:“嫂子,多虧你把伯循拉扯成人,這叫我咋謝你吶?”一句話說得房氏眼圈發(fā)紅。嘆了口氣說:“咱姊妹咋說開外氣話,伯循還不是咱于家的根嘛。不說了,咱們和伯循快回家吧!”
于家老居涇陽斗口村,就是白公渠的分水處,為避清朝中葉的戰(zhàn)亂天災,才遷到三原嵯峨山東南麓的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于右任的父親于寶文12歲那年,就跟著哥哥于寶銘和鄉(xiāng)里親友徒步到四川謀生。一去就是9年,直到1878年才回來,經人撮合,與甘肅逃荒來的趙姑娘定婚?;楹髷翟拢揖橙找娋狡?,于寶文不得不重返四川謀生,不料這一別便成為永訣。1879年4月11日(農歷三月二十日),于右任呱呱落地。家中無人,多虧伯母房氏多方照料,才使于氏母子度過最困難的日子。
丈夫常年在外,很少音信,趙氏體弱多病,奶水不足,產后無法得到較好的調養(yǎng),又無錢問診尋醫(yī),日復一日,竟染沉疴臥床不起。此時,房氏熬娘家半月多,心里一直不安寧。晚上忽然夢見墻頭一婦人,面貌很像趙氏,手引一男孩,在凄風苦雨中淚流滿面向她招手。
房氏心中預感不詳,急急忙忙趕回河道巷家里,只見趙氏氣息奄奄,危在旦夕,趙氏拉著嫂子的手,流著淚托付后事:“我怕活不了幾天,孩子他大又不在家,我只好把娃托付給你了,你就把伯循當做你的兒子。咱倆今生是先后,來世我愿意做你的弟妹或媳婦,來報答嫂子的大恩大德”。一席話說得房氏雙淚漣漣,抱住兄弟媳婦哭著說:“妹子別說,伯循就是我的娃,我一定把他養(yǎng)活成人?!甭牭竭@句話,趙氏不無遺憾地合上雙眼。
三原的縣城已使于氏母子難以辨認,一路上全靠房氏介紹,好不容易找到東關河道巷。
于右任甩開母親和伯母,三步并作兩步,大槐樹依在,房屋依舊,看到屋外臺階上的木制洗臉盆,驚訝地喊叫:“媽媽(陜西方言,即伯母,音若“麻麻”),你還把我小時的洗臉盆留著?!狈渴吓阒w氏隨后進了門,嗔愛地說:“看我娃說的,媽媽咋能把我伯循的東西弄丟了。”
屋里于夫人高仲琳聽到說話,開門一看,立馬淚眼婆娑,60年的歲月,把當年的英俊年少的丈夫磨礪得已是長髯如銀,禁不住一陣抽泣,于右任抱住夫人,撫摸著滿頭白發(fā),喃喃愧言:“這多年可苦了你!”一句話說得夫人眼淚滂沱,幾乎失聲。房氏上前忙勸說兒媳:“伯循回來就好,不敢再哭了!”一句話說得高氏松開手,趕忙進屋張羅著做飯。
鄉(xiāng)親們聽說于右任回來了,紛紛趕來問候,同窗好友孟益民、王麟生、姚伯麟及后學霍松林也從西安趕到三原,一時間屋子擠得站不下人了?!白皆鹤影伞!辈恢l說了一句話提醒了人們。小院中擺著小炕桌,鄉(xiāng)親們坐的坐,蹲的蹲,把小院擠得滿滿的。調皮的小姑娘坐在于右任的懷中,問道:“太爺爺,你留這么長的胡子,一天還梳不梳?”
于右任摸著小姑娘的頭說:“當然要梳,跟你一樣,每天都要梳。”
“那麻煩不?”
“麻煩,麻煩?!崩仙俚膯柎鸲旱帽娙斯笮?。
“那你在臺灣,是那兒好還是咱這兒好?”
“咱這兒好,當然是咱這兒好?!?/p>
“那你咋不早點回來?”小姑娘童言真話,問得滿肚子學問的于右任不知從何說起。小姑娘的母親一把抱過她,說:“別煩太爺爺了,讓太爺爺歇息?!?/p>
這時,外邊進來一個壯實的農民,大聲吆喝:“伯循,你官做大了,回來也不認得叔了。”
眾人一看,是鄉(xiāng)黨楊牛娃。房氏和于右任趕忙把楊牛娃讓到正座上。于右任推開幾個人,讓出一塊地方,說:“叔,請受伯循一拜?!闭f著,就跪倒在地,嚇得楊牛娃趕忙起來,執(zhí)意不肯接受,房氏從容地勸說:“他楊叔,你從狼口救了伯循,他拜你是應該的?!狈渴显卩l(xiāng)親中有極高的聲望,楊牛娃也就不堅持了,不好意思地說:“這就教俺太難為情了?!庇谟胰涡辛T大禮,房氏對趙氏說:“伯循五歲那年初冬,伯循和村里娃出去放羊,忽然跑出三只餓狼,其它的羊都跑了,只有咱伯循和俺房敏的跛羊跑不動,被兩只餓狼叼走了。另一只眼都不眨地盯著咱伯循。這時,牛娃在苜蓿地割苜蓿,聽到娃們的喊聲跑過來,一手護住伯循,一手揮舞鐮刀。唉,多虧了牛娃。”
楊牛娃這個敦實的關中漢子,一磕煙袋,憨厚地說:“事急么,咱一個丁壯男人,咋能眼睜睜看著狼傷咱娃呢嘛?”趙氏聽了嫂子的一番話,給楊牛娃換了一杯茶,說:“我真不知道咋謝他楊叔?”楊牛娃大大咧咧地說:“謝啥呢!這不,伯循成了人,我臉上也光彩?!?/p>
說話間,外邊有人說,恒盛藥材店李掌柜來了。于右任一聽,趕忙出了門,只見李雨田美髯飄飄,滿臉春風,身后的兩個伙計抬著食品盒子。于右任見狀,撩開長袍,跪倒在地,三拜九叩,嘴里說道:“雨田叔,瓜侄一回來就想去看望您,沒料到被鄉(xiāng)親們圍住脫不了身。”這一拜一叩,慌得李掌柜趕忙扶起于右任,說:“可不敢這樣,哪有監(jiān)察院長給平頭老百姓下跪呢?”于右任說:“沒有叔你那俠骨義膽,我早就成清廷的刀下之鬼,哪有我于右任的今天?”
“我不護咱的好兒郎我護誰?咱總不能讓清狗害了咱的‘文曲星么?”李雨田句句實話,把人們思緒引到那千鈞一發(fā)的危急之際。房氏看到趕氏一臉迷惘,便向趙氏講了“李掌柜仗義救伯循”的故事……
“狼口脫險”后,房氏兄弟覺得不能再讓娃娃放羊游蕩,和村里人一商量,湊錢辦起了私塾,6歲的于右任便在第五先生門下開了蒙,隨后又到關中有名的塾師毛班香門下,毛先生的父親毛亞萇平生涉獵廣泛,學問淵博,是關中有名的塾師,自謂平生教了兩個學生,一是翰林宋伯魯,一是名醫(yī)孫文秋。毛太夫子學問好,草書亦好,他寫的王羲之的“十七鵝“,正、行、坐、臥、偃、仰、正、側,字字不同,字中有畫,畫中有字,宛然形似又各顯形態(tài)。于右任在這種氛圍中,奠定了他的草書基礎,同時開始學習古詩和近體詩,讀遍《唐詩三百首》、《古詩源》、《詩選》,讀來讀去,總覺得情趣難以調動。一次,于為毛先生料理館務,偶然發(fā)現文文山、謝疊山的兩冊詩集殘本,文詩的悲壯蒼郁,浩然有力;謝詩的沉痛蒼涼、悲憤感傷,激發(fā)了于右任關心國家興亡、關注民間疾苦的浩然正氣,使他領悟到詩的真諦。
1898年,目光遠大、思想進步的葉爾愷出主陜西學政,在全省統(tǒng)考中,出了包容各門學問的幾十道題讓秀才們去做,限一月交卷。學臺認為于右任的詩文策論,見識不凡,襟度寬闊,非時流可及,欣然批曰:“筆端生氣,不可遏抑,而發(fā)為宏文。則又精理內含,超心躍治。入關以來,未見第二人”,當面稱譽“西北奇才”,并拿出薛福成的《出使四國》日記借給他閱讀,借以開闊這位后學的視野,囑之須留心世界大事,使于右任決心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后來,于右任輾轉學于三原的宏道書院、涇陽的味經書院、西安的關中書院,受教于朱佛光、劉古愚、丁信夫等名師門下,詩、賦、經、解門門嫻熟,并首次接觸到譚嗣同《仁學》等著作的影響,政治傾向接近維新派。
庚子之變,西太后與光緒皇帝倉皇西逃,陜西巡撫岑春煊命令學堂師生衣冠整齊跪迎“圣駕”,跪了足足一個多小時,才喝令大家起立散開,于右任大為氣憤,國家敗落到如此地步,皇帝逃難還要興師動眾,擺啥闊氣,到宿舍越想越氣,立馬提筆寫信給岑春煊巡撫,要他趁機手刃西太后,擁護光緒重新實行新政。幸虧同窗好友王麟生勸告,于右任才打消了“上書”念頭。1903年,于右任在鄉(xiāng)闈中中舉,但面對國家的沉淪,卻無興奮之感,一股潛在的革命意識在他的腦海中旋蟄旋動,終于向自己提出了嚴肅而至關重要的問題:是走科舉入仕謀官求貴之路,還是投身改良或改進社會之路?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他認識到“吾人當自造前程,依賴朝廷時難俟?!?/p>
閱歷的豐富,思想的成熟,使于右任憂國憂民的意識益增,革命的觀念日趨形成,他的詩詞大多以家國興亡和針貶時政之作,言人之不敢言,詠人之未能詠,感情激揚,立意新穎,每詩一出,不脛而走,為世人爭相傳誦。
于右任的好友孟益民時任官印書局印刷廠廠長,于右任每有新作都要抄寄孟益民。時間一長,孟益民收集了好多首,于右任在孟益民、姚伯麟等好友的慫恿和協(xié)助下,編印成冊,于右任為其起名《半哭半笑樓詩草》。詩集一出,風行一時,長安為之紙貴。
孟益民說:“這幾十首詩中,我最喜歡《雜感·四》,說著便大聲吟誦:
信天行者妄,避天行者非。
地球戰(zhàn)場耳,物竟微乎微。
嗟嗟老祖國,孤軍入重圍。
誰作祈戰(zhàn)死,沖開血路飛。
姚伯麟接著話題說:“這首詩意氣勃發(fā),充滿陽剛之氣,我覺得,《興平詠古·貴妃墓》和《署中狗》更尖銳更潑辣:
署中豢爾當何用?分噬吾民脂與膏。
愧死書生無勇甚,空言俠骨愛盧俊。
誤國誰哀窈窕身,唐懲禍首豈無因?
女權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
后學霍松林當年在南京求學,經老師推薦認識了于右任,得到名滿天下元老的賞識和資助,老少兩人竟成忘年交,談論詩詞,切磋書法,受益良多,現在已是一代大家。他謙和地說:“我覺得于老的詩,七絕似蘇東坡,七律像陸劍南,頗得魏晉之真氣?!稄能娦小窡o論從形式到內容都突破了樂府詩的桎梏,把革命內容與時代感完美地結合,更富有革命激情,堪稱典范。這在清朝帝制統(tǒng)治的末期,尤顯珍貴。我們從這首可以感受到先生的革命豪情”。
中華之魂死不死,中華之危竟至此!
同胞同胞為奴何如為國殤,碧血斕斑照青史。
從軍樂兮從軍樂,生不當兵非男子。
男子墮地志四方,破壞何妨再整理。
君不見白人經營中國策愈奇,前畏黃人為禍今俯視。
侮國實系侮我民,伈伈胡為爾!
吾人當自造前程,依賴朝廷時難俟;
何況列強帝國主義相逼來,風潮洶惡廿世紀。
大呼四萬萬六千同胞,伐鼓挫金齊奮起。
這些詩作一首比一首犀利,如鏑飛鳴,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三原縣令德銳看到這些詩集,冒出一頭冷汗,恨得咬牙切齒。
三原縣有個姓董的青年,因其一眼有病,人稱“董眼”。董眼在庚子前后,奔走西安、上海之間,學習照相技術,名曰運售照相器材,實則輸入新報新書。董眼為人放蕩不羈,口不擇言,但思想頗為先進。一天,于右任請董眼為他照相,脫衣露體,披頭散發(fā),光著膀子,右手提著一把刀。恰好于右任的同窗好友胡德興在場,索興寫下了幅“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fā)妻”的對聯。相照好后,董眼為炫耀技術精湛,增印多張,逢人便送。
德銳搜集到照片和詩集,又羅織罪名,上報陜西巡撫升允。升允看后狂叫:“逆豎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绷⒓疵軋笄逋ⅲ铝钔ň?,“無論行抵何處,拿獲即行正法……”
此時,于右任正在開封參加春闈會試,清廷的拿辦密旨已發(fā),因電報和驛站都發(fā)生故障批文未到,使升允不便動手。清朝有個慣例:秀才犯罪,見縣官不跪;舉人犯罪,需皇帝御批軍辦。千鈞一發(fā)之際,于右任的同學李和甫的父親、恒盛藥店掌柜李雨田探到消息,急找于右任的父親于寶文商量對策,于寶文被這突如其來的滅門之禍嚇得六神無主,還是李雨田有主意,建議雇“飛毛腿”赴開封送信,要于右任立即逃逸或匿藏。于寶文以為朝廷交通便利,恐怕送信無濟于事。李雨田力主“盡人事而聽天命”,并慷慨解囊,重金雇了一位認識于右任的“飛毛腿”,限7天將信送到開封。“急足”不負重托,星夜兼程,7天按時趕到開封,恰好在街頭碰見于右任。于右任拆信一看:“哭笑樓,將上墻,雖未祥,禍已藏”,就知大禍臨頭,急忙收拾行李逃走。
于右任剛走三四個小時,清廷緹騎便從開封西門進城,追到客棧,無奈人去樓空。愚蠢的緹綺猜測于右任一定是逃回老家,返身回騎追趕,在鞏縣追上了于右任幾個應試的同學和于右任的老仆吳德抓了回去交差。吳德雖遭嚴刑拷打,始終未供出于右任的行蹤。
此后,于右任裝扮成火車司爐工模樣,短衣散發(fā),坐在火車頭煤堆旁,終于到達漢口,在滿族朋友枝宗幫助下,乘舟到了南京,潛行登岸,遙望明孝陵,滿腔的民族悲憤濃縮在《哭孝陵》詩中:
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鐵漢卜將興。
短衣散發(fā)三千里,亡命南來哭孝陵。
房氏聽到這里,對弟媳說:“伯循小時,我?guī)轿夷锛?,有人對我說,你老漢有娃,又帶了個侄子住在娘家,還能把眼角屎吃一輩子。我就想起你的托付,一心抓養(yǎng)伯循。這次伯循出事兒,我的心都碎了,我還活著有啥意思!有人勸我到親戚家暫時躲禍。我想,既然伯循已死,我還有啥留戀的?母子同死,我也心甘,就托人去西安收取伯循的遺體,等娃的骨骸運回來,我已身死,可一同葬在你的墓中”。一席話說得先后倆淚珠滾滾……
“媽媽!”于右任大喊一聲,原來是南柯一夢。劉副官聞聲趕忙過來。于右任用手帕擦擦眼角溢出的淚,不好意思地說:“又夢見回到老家?!?/p>
劉副官為于右任沏好一杯“陜青”,善解人意地安慰他:“院長離家多年,思鄉(xiāng)心切,要不要找?guī)讉€陜西鄉(xiāng)黨來諞諞?”
于右任的情緒特別好,一口應答:“可以,可以!”
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鄉(xiāng)黨親。漂泊大半生的于右任的晚年最傷感的是星稀月明的夜晚?!按扒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他常常邀請一些陜西鄉(xiāng)黨來寓舍品嘗涼皮、攪團、臊子面、臘汁肉、羊肉泡饃等陜西風味小吃,借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極富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于右任,從小就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成長。在三原東關石頭巷小廟,于寶文先生白天在此讀書,晚上回到家里父子互為背誦,不熟則深夜相伴不睡,“嚴冬漏盡經難熟,父子高聲替背書?!彼麜r常想起資助他的族祖于重臣:“袖中書本袋中糖,入學相攜感不忘,慟絕江南亡命日,彌留猶喚我還鄉(xiāng)?!?/p>
歷史造就英雄。1914年5月,袁世凱倒行逆施,廢除了《臨時約法》,復辟稱帝,陜西才俊紛紛奮起討袁,受孫中山先生委托,于右任回故鄉(xiāng)為陜西靖國軍司令,立馬西北,響應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發(fā)起轟轟烈烈的護法運動,與孫中山南北呼應,一時成為全國政局的焦點。為了民主革命,多少三秦壯士血染沙場,年僅23歲的耿直率先起義,成為護法運動中犧牲的第一位陜西將領:張義安將軍犧牲時25歲;董振五將軍犧牲時26歲,英勇善戰(zhàn)的胡景翼死時34歲,井勿幕、王陸一等輩離世時都正值英年,真是可惜呀!楊虎城堅強剛毅,堪當大任,以5000人馬應對軍閥劉鎮(zhèn)華的10萬之眾,堅守長安8個月之久,彌時之久,戰(zhàn)事之慘烈,堪稱民國革命之最。于右任的革命生涯,最輝煌的是他組織陜西靖國軍,與孫中山南北呼應,他與好友部下每每憶起當年馳騁疆場、金戈鐵馬的情景,動情之處,淚濕衣襟,他詩詞中寫到:“河聲岳色天驚句,寫出秦人血戰(zhàn)功”、“英雄關內知多少,血戰(zhàn)長安有幾人”、“三秦子弟多冤鬼,百戰(zhàn)河山倒義旗”……
劉副官看著銀須飄然的于老傷感的神情,不動聲色地轉換了話題:“不過你興辦的西北農林專科學院,聽說已發(fā)展到西北農學院,師生好幾千人呢!還有復旦,已經成為有名的高等院校。”
于右任聽到這些話,神情為之寬慰,說:“這也是我一生中為老家辦的不多好事。”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耄耋之年的于右任漸感腿疾沉重,行動不變,家人和隨侍人員勸阻他不要再為人寫字了??墒牵攦S胞捐建的堤岸醫(yī)院來請于右任為募捐寫字時,善良的老人固執(zhí)地說:“這是善事,我添不了斤,還能添個兩”。堅持為僑胞捐建的堤岸醫(yī)院題書了“為萬世開太平”立軸。
1962年,于右任參加辛亥革命紀念會回來,回首風云激蕩的半個世紀,黯然傷神,他知道自己在世不會再久,一切無須牽掛,惟一令他難以忘懷的是故鄉(xiāng)。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山要高者,樹要大者。我的故鄉(xiāng)是中國大陸?!边@年,他到金門參觀。站在太武山上,在大雨中眺望大陸,佇立許久,賦詩寄情:
獨立精神未有傷,
天風吹動太平洋;
更來太武山頭望,
雨濕神州望故鄉(xiāng)。
1月22日,他一再叮囑親友:“葬我在臺北近處高山之上亦可,但要最高者?!?/p>
1月24日,于右任一夜未眠,當啟明星還掛在天邊,天色微微發(fā)白,老人顫微微地寫下了《望大陸》: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不可見虧,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這是愴然涕下的悲歌!
這是摧肝裂肺的哀歌!
這是于右任生命的絕唱!
這是眷戀祖國故園的呼喚!
1963年4月,老人84歲壽辰,還應邀出席了臺灣“當代名家書畫展”,在留言薄上寫下了宋代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前世開太平”22字,勉勵世人“立心,立命?!?/p>
1964年5月1日,于右任度過他波瀾跌宕的人生的最后一個生日,百感交集,思緒萬千,追憶童年荒墳脫險的救命恩人,寫下《生日記幼時事》詩:
一
莽蒼大野險如斯,
持斧牛兒救我時,
七十余年萬里外,
破窯夢寐一題詩。
二
我與田農記不真,
荒墳脫險事猶新;
今心報德如何日?
但視蒼蒼佑善人。
7月2日上午11日,于右任強支病體,會見了臺灣大專學校本屆畢業(yè)生的12名僑生代表,以祖逖中流擊水、熊成基視死如歸為例,用王陽明“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不逸,終亦無底乎!”勉勵青年見賢思齊,知所奮勉。
偶然感冒,老人喉嚨發(fā)炎,說話困難,飲食頓減,繼而腳腿浮腫。臺灣復旦大學校友會理事長趙聚鈺勸其入院治療,因醫(yī)院昂貴的醫(yī)療費沒有著落,又拖了三個星期。8月12日上午,蔣經國先生前來看望,看著老人的兩腳腫得無法穿鞋,只能用兩條大浴巾纏住雙腳,堅持勸他住進榮民醫(yī)院,抓緊治療。
住院三個月,于老夢囈甚多,多少次做夢又回到故鄉(xiāng),村南牧羊,庭院打棗,亡命上海,定國護法,西北考察……又因拔牙引起高燒,轉成肺病,他也曾試圖寫遺囑,只因心緒不寧,寫了撕,撕了寫,終未成文。
11月10日晨,老人的血壓始降,心音減弱,心跳不規(guī)則,脈搏及呼吸先快后慢,對周圍事物沒有反應,醫(yī)護人員趕緊搶救,已氣息微弱。中午,大員、名流、好友為找遺囑,打開保險箱,箱內只有老人生前的日記、書札,以及三公子于中令出國留學籌集旅費的借據底稿、挪借副官宋子才的數萬元臺幣的帳單、于夫人高仲琳早年為于親手縫制的布鞋襪。做官達半世紀,所遺惟幾千冊書和日常衣物,使在場的人欷歔不止,感慨萬端?!锻箨憽肪统闪怂倪z囑。臺灣媒體以“三十功名風兩袖、一箱珍藏紙幾張”為題,報道了這位辛亥革命元老為官幾十年的清廉節(jié)操。
當晚8點正,于右任的呼吸僅8次,血壓26/20;5分鐘后,呼吸只6次,血壓無;8點8分,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
一個偉大的靈魂脫離了衰老的病體,帶著那熾熱的鄉(xiāng)情,飄飄杳杳飛過了海峽,飛回到大陸,飛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三秦大地。
11月17日上午9時,臺北殯儀館。
挽聯挽幡層層疊疊,花圈花藍成排成行,唁電唁函雪片飛來……3萬多人吊唁瞻仰遺容。中壢私立復旦中學150名師生,身穿藍茄克衫、黃卡嘰褲校服,佩戴黑紗,為這位復旦創(chuàng)辦人守靈。
五股鄉(xiāng)村民愿意捐出觀山硬漢嶺30多平米的山地;一位江姓女士愿將其夫遺留的陽明山右側高地捐獻。經人復勘,終于選定陽明山至淡水鎮(zhèn)之間的光明里海拔700余米的八拉卡為墓園,占地360多平米。墓園坐南朝北,面向大陸,周圍蒼松翠柏,林木參天;墓前兩座石牌坊,是菲律賓、新加坡華僑捐建的。前門牌坊上橫題“日月其心”。左右四個石柱分別刻著:
西北望神州,萬里風濤接瀛海;
東南留圣跡,千秋豪杰壯山邱。
霽月光風,頂天立地;
民胞物與,繼往開來。
牌坊背面柱上,分別是孔子后裔孔德成題寫的兩幅挽聯:
革命人豪,耆德元勛尊一代;
文章冠冕,詩雄草圣足千秋;
海氣百重開,終于有靈飛太華;
國殤高處葬,此山不語看中原。
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是我國東南諸山中最高峰,皓首美髯的于右任,雙眼凝視著海峽的彼岸,凝視著養(yǎng)育他的三秦大地……
袁春乾男,出生于1952年,著有《太陽啟示錄》,發(fā)表報告文學約30萬字,隨筆、散文40萬字,中國報告文學會員,現任職于西安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