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 孫 張 杰
顓孫氏,現(xiàn)在是罕見復(fù)姓,在我國姓氏普查中位列第241位,主要分布于遼寧沈陽、江蘇徐州、安徽蕭縣、全椒以及河南、山東等地。
關(guān)于顓孫氏的一副對聯(lián)是這樣說的:“陳國簪纓之后,孔門游夏之儔。”上聯(lián)說明了顓孫氏的來歷,下聯(lián)說的則是顓孫氏的名人—春秋時代的陳國人顓孫師。
據(jù)《風(fēng)俗通》、《尚友錄》及顓孫氏族譜《掘坊志》記載:顓孫氏源出春秋時代陳國公族,是上古圣君虞舜媯姓的后裔。相傳舜做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在媯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留在這一帶的,就是媯氏。舜帝的32世孫閼父,即遏父,周文王時為陶正。他的兒子媯滿,字少湯,娶周武王之女太姬。武王克商之后,于公元前1046年封媯滿于陳(今河南淮陽),侯爵,由他來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為陳國第一代國君,也是陳姓的始祖,死后謚號“胡”,即陳胡公。陳國傳至第13世發(fā)生內(nèi)亂,先是厲公躍即位,在位僅5個月就為其弟莊公林所殺。莊公子顓孫目睹內(nèi)亂迭起,遂離開陳國出奔齊國,一同出奔的還有厲公子完,即后來田氏齊國的始祖。后來,顓孫又由齊奔魯?!蹲髠鳌でf公二十二年》記載:
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御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
這個“陳公子”顓孫,就是后來顓孫氏的始祖。他的兒子為了紀念他,便以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這就是顓孫氏的由來。顓孫的兒子強,是為顓孫氏第一代祖先,綿延至今已傳83代,2600余年。由于顓孫氏源出于陳國公族,所以被稱為“陳國簪纓之后”。
關(guān)于莊公子顓孫的出奔地,還有一種說法是晉國,這種說法以顓孫氏族譜《掘坊志》為代表。筆者經(jīng)過仔細考證之后,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兩種不同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因為族譜在謄寫、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筆誤而導(dǎo)致的。“魯”與“晉”,字形相近,不免有“三豕渡河”之嫌。再者,春秋時代的陳國位于今河南省的東部,都城在淮陽;魯國在山東省南部,都城在曲阜;而晉國在山西省,都城在侯馬。陳魯之間距離不過數(shù)百里,中間只隔著一個較大的宋國;而陳晉之間相距千里,中間隔著幾個國家。由以上分析,基本可以斷定,當(dāng)年顓孫出奔的是魯國。
顓孫氏傳五世至顓孫師,以字行,就是與“孔門游夏之儔”的子張了。“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生于魯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他容貌俊美,待人寬厚,與子夏等并列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十二哲人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由于顓孫師是顓孫氏的名人,族譜《掘坊志》就把他作為顓孫氏的始祖了—“樹有根,水有源,顓孫子張是我始祖的老根源”—他主張“博愛容眾”,思想比較激進。其事跡散見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和《論語》一書的《為政》、《公冶長》、《子張》等篇中。如: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p>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p>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張是一個很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人,他經(jīng)常問孔子一些實際的問題。他在孔門弟子中可以說是比較知名的一位,與子游、子夏齊名。然而,孔子在世時就對他的思想方法有所批評,一則說“師也辟”,再則說“師也過”,都是批評他不能謹守中庸,思想行為未免偏執(zhí)和過激,有些急功近利。他大概不太注重禮儀,說話隨便,連頭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難怪以后有人責(zé)罵他是“賤儒”,說他不能成為孔子的傳人。關(guān)于子張的最后歸宿,《史記·儒林列傳》是這樣記載的: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看來,老師去世后,他又回到故國,后來終老于此。子張墓在今安徽省蕭縣南三十里掘坊村,“墓高丈余,廣圓一百二十弓”(《大清一統(tǒng)志》)。作為孔子的知名弟子,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他進行了加封,如:北齊天保二年封子張為蕭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子張為陳伯;宋真宗追封子張為宛丘侯,賜墓,祭田540畝,給奉祀一員;清雍正時,加封子張為陳國公,配享孔廟,位列孔子之左,西位東向。塑像坐高2米,頭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手執(zhí)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這是子張所受到的最高敕封。
顓孫氏自子張之后,先賢輩出。子張之子申詳,生于魯國而居于陳。申詳長子鐘,請學(xué)于申詳。申詳對其教導(dǎo)說:“吾聞子思之告白也,夫之教必始于詩書終于禮樂,而曲樂不與焉?!边@番話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教化與禮樂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與孔子的禮樂觀是一脈相承的。申詳次子鼎,這一支脈傳至第六十六代延宗,德配衍圣公女,后輩循著先祖德足跡又走到一起,一時間傳為佳話。鐘子汶“博學(xué)強記,淹貫六經(jīng),當(dāng)七雄紛爭之時,魏召為相,不受。著書萬言,所感皆心性之理”。十世羨,在趙國做官;十二世沖,字太玄,因秦焚書滅儒,遂隱居于三臺山藏書石室,至今那兒仍有井洞遺跡,相傳為太玄藏書處;十四世浣心,西漢時為長沙太守;十六世簡,“博學(xué)好古,纂修遺書,漢昭帝征為博士”;二十一世嘉善,“言辭清辨,智勇過人,漢和帝拜關(guān)西大將軍”,這是顓孫氏歷代名人中惟一的一個武人;二十五世東,晉武帝泰和元年授太常寺;四十三世恭,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明經(jīng)及第,授國子監(jiān)博士。到第六十世時,顓孫氏分為四支。
由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從子張開始,顓孫氏是一個有著儒學(xué)傳統(tǒng)的家族,深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歷代先賢不乏忠直耿介之士。顓孫氏族譜記載的“家訓(xùn)”總目為:“寬宏處世,忠厚為本;勤儉廉正,耕讀效國”;細目共有50則,涉及做人、持家、教育、強身、交友等,基本上包含了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
據(jù)顓孫氏族譜《掘坊志》載,顓孫氏宗祠位于今安徽省蕭縣北關(guān),與段氏公館相鄰。宗祠坐北朝南,一進院落,正廳當(dāng)中設(shè)子張的牌位,兩側(cè)還有四位先賢配享,一年春秋兩次致祭。宗祠不遠處就是御賜540畝祭田。每逢縣令到任,第一件事便是到顓孫氏宗祠拜祭先賢,可見顓孫氏一族在蕭縣的地位。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