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 勤
夜幕下的捕蟲人
夜色悄然而降,南美洲法屬圭亞納境內的熱帶雨林,人跡罕至。43歲的昆蟲學家羅蘭·呂普利所在地方,位于庫魯和卡宴之間,距離最近的村寨還有數(shù)十公里之遙。他仔細觀察面前這片密密的叢林,準備闖入其中。成百上千的昆蟲——飛蛾,蝗蟲,大量鞘翅目昆蟲——爭先恐后地沖著他手上的手電筒撲來。投火的昆蟲所包含的種類之豐富,讓人難以置信。呂普利小心翼翼地朝著叢林深處前進。
作為法國生物研究機構Entomed的特派員,呂普利在這片雨林里搜尋可能含有藥用價值的昆蟲。他終于在繁密的叢林里找到一塊空地。將兩根粗細適中的木棍插在土里,繃起一張雪白的床單,3盞依靠蓄電池發(fā)光的強光燈把周圍照得如同白晝——這是世界上最簡單、同時也是效率最高的捕蟲器。呂普利說:“在昆蟲眼里,強光燈就是我們眼中的月亮。一些昆蟲學家認為,昆蟲夜間活動時,依靠月亮發(fā)出的光芒定位。如果昆蟲活動附近有明亮的人造光源,它們也會把它當成月亮,那些喜歡朝著亮處飛的昆蟲,沒辦法抵御光明的誘惑。”
有了這張床單捕蟲器,呂普利輕松地把前赴后繼的昆蟲從床單上捏下來,一個接一個放進透明的、盛著白酒的小塑料管里。當天際露出第一縷曙光的時候,呂普利收獲了最后一批獵物:一種只在凌晨6點左右出來活動的珍貴蝴蝶。這一宿,超過500只昆蟲成為呂普利的戰(zhàn)利品。如果我們的昆蟲學家足夠幸運,未來某天出現(xiàn)在世界各大醫(yī)院、挽救無數(shù)患者的萬金良藥,其有效成分可能就提取自今天他手中這小小試管所囚禁的昆蟲。
數(shù)量龐大的寶庫
昆蟲入藥,中醫(yī)代代相傳,我們習以為常,但在西醫(yī)大夫看來,卻是難以想象的一件事。長期以來,西醫(yī)認為:昆蟲體內即便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也因昆蟲本身難以大規(guī)模飼養(yǎng)而無法實現(xiàn)大批量萃取、提煉。因此,研究昆蟲的藥用價值,是件得不償失的事。但近20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西醫(yī)漸漸認識到昆蟲體內蘊藏的巨大財富,他們紛紛跑到熱帶雨林(那里是地球上昆蟲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大量收集昆蟲。醫(yī)學家希望:我們今天難以攻克的醫(yī)學頑疾,能夠從這些不起眼的小蟲子身上找到突破。
法國CNRS(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下屬的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研究院負責人夏爾·赫楚說:“我們以蝗蟲為對象做過很多次試驗。我們在蝗蟲身上動‘大手術,也不給它們進行必要的消毒和其他衛(wèi)生護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這些蝗蟲沒有出現(xiàn)因為感染而死亡的例子。”蝗蟲頑強的生命力引起赫楚和他同事的注意,他接著說:“蝗蟲抵抗病菌的辦法和我們截然不同,它們不靠抗菌素也能保護好自己。我們發(fā)現(xiàn),蝗蟲體內可以分泌一種肽,這是一種大分子細胞。受了外傷的蝗蟲就靠它們避免感染?!?/p>
一些昆蟲學家估計,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現(xiàn)今總共生活著大約300萬種昆蟲,占全球動物物種的60%。在數(shù)量龐大的昆蟲家族里,人類至少已經(jīng)給其中1/3確定了身份,完成了分類的任務(剩下的2/3我們至今還沒有見過?。8鶕?jù)國際協(xié)議,象羅蘭·呂普利這樣為開發(fā)新藥而進行的捕蟲行動,不能傷及瀕危昆蟲物種;而且一旦從某種昆蟲身上提取到有效成分,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出新藥,需要向發(fā)現(xiàn)該類昆蟲的國家支付費用。
選擇,提取,試驗
面對五花八門、色彩各異的捕獲物,呂普利首先挑出那些色彩鮮艷的品種。他說:“這就是所謂的‘警戒色。昆蟲用這種辦法告訴那些想拿它當點心的天敵:‘你看到我了嗎?那可千萬要小心噢,接近我很危險!一般來講,這些色彩斑瀾的昆蟲都可以分泌毒素。對生物化學家來說,分析這些毒素可能提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東西?!?/p>
捕捉,選擇出可能有研究潛力的昆蟲,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結束考察回到法國,羅蘭·呂普利匯同25位化學家、生物化學家、藥理學家對捕獲的昆蟲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從某種昆蟲身體里提取出抗病菌的有效成分。
萃取工作的第一步,有點像原始作坊??茖W家把昆蟲放進乳缽中搗爛,然后盛進一個大碗里,加入某種溶劑(其成分對外保密)進行浸泡。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浸泡液大多變成介乎于檸檬黃和栗色之間的顏色,透明而清澈。到了這個時候,科學家就可以抽取出一部分浸泡液,將其注入十余支試管之中,每支試管都盛有感染了不同病菌的培養(yǎng)液。到了這一步,工作將變得冗長而漫無目的。每支浸泡液里,可能包含上萬種分子細胞,究竟哪種對細菌或是真菌具有抗感染作用,需要逐個排除鑒別。Entomed生物技術公司總裁讓·康巴爾伯特說:“一旦把具有抗菌功效的分子鎖定,我們就會把它注射到患有癌癥的實驗老鼠身上,看它是不是可以抑制住腫瘤細胞并最終將其消滅?!?/p>
希望2007年有新藥上市
如今,醫(yī)生濫用抗生素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大量傳統(tǒng)抗生素紛紛失去效力,面對這種情況,開發(fā)出不含抗生素的抗真菌藥,成為藥理學家最感興趣的事情。根據(jù)法國一些生物制藥公司的推測,第一批從昆蟲身體提取的抗菌藥(不含抗生素),最早大概可以在2007年擺上市場。到那時,羅蘭·呂普利和其他曾戰(zhàn)斗在熱帶雨林中的同仁,終于盼來自己的勞動成果為無數(shù)絕癥患者帶來光明與希望的一天。
(編譯自法國《周末三日》)
海外星云 200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