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洱海
在我的閱讀感覺中,當今中國文壇的創(chuàng)作隊伍是越來越龐大,但優(yōu)秀作品卻愈來愈稀少,而這種尷尬的態(tài)勢并沒有引起文學界的深刻反思。相反,文學界一方面熱衷于不斷給新舊文學作品打上形形色色的標簽,另一方面熱衷于設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于是乎,一時間文壇上下,飛來飛去的是作品標簽,此起彼伏的是文學獎項。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想到,許多文學獎正是在這看似一片“火紅”之中,逐漸衍變成了人們所不愿見到的另一種“灰黑”。
讓我們先來看看文學獎之“紅”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能列得出名的文學獎項已超過一百種,并以每年新添十種以上的速度在遞增。這些眾多的文學獎項,分別由作家協(xié)會、文學期刊、報紙副刊、企業(yè)以及個人設立,文學獎所運作的資金一般都能得到保證。尤其是中國作協(xié)主,辦的幾個文學獎和各省、市文聯(lián)或作協(xié)設立的文學獎,不是有文學獎基金就是有相應的專項撥款。而一些報刊設立的文學獎,往往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在高額獎金上做文章,比如“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和“《大家》文學獎”,雖然獲獎人數(shù)極少,但獎金卻很高。假使每一個文學獎都能對文學創(chuàng)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那么文學獎數(shù)量的增加與獎金的提高顯然不是壞事。或者說,如果每一個文學獎都能推出一兩部或幾部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和讀者認同的優(yōu)秀作品,那么任何一個文學獎的設立都是必要的。遺憾的是,聲勢造得越來越大和看似越來越紅火的眾多文學獎項,并沒有獎出多少受讀者歡迎的優(yōu)秀作品來。倒是有為數(shù)不少的獲獎作品,既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也得不到廣大讀者的認可。久而久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依舊是你方唱罷我登臺,呈現(xiàn)出一派熱鬧非凡之景,但無論是獲獎者還是廣大讀者,都已不再對文學獎抱有什么熱情和希望,畢竟許多文學獎與獲獎作品的質量缺少了根本的關聯(lián)。如此說來,當今文學獎之“紅”,其實是一張文學的狗皮膏藥之“紅”。凡是被這張“紅”膏藥貼住的地方,必定有著見不得人的硬傷。如果一旦強行揭開它,勢必看到的是一片淤積于皮下的“灰黑”。
其實,文學獎之“紅”終究掩蓋不住文學獎之“黑”。只要審視一下各類文學獎的評審機制,就不難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評獎條例的欠缺或不完善,評審程序的不透明與不科學,初評與終評過程的相互脫節(jié)等等,既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公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提供了便利。針對文學獎日益變“黑”的現(xiàn)象,文學評論家朱大可曾經(jīng)進行過如此抨擊:“現(xiàn)在的文學獎越來越多,獎金也越來越高,可獲獎作品的質量卻越來越低下。在名譽和高額獎金的刺激下,一些文學機會主義者不惜采取各種手段,與評委或主辦方聯(lián)手,實施‘暗箱操作,由此出爐的作品,大多藝術價值平庸,無法構成華語文學的拯救契機”。無獨有偶,去年底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揭曉之后,曾作為評委之一的文學評論家洪治綱就撰文公開呼吁文學評獎需要真誠公正,并如實道出了文學評獎的現(xiàn)實情形:“隱秘的權力控制,復雜的利益糾纏,曖昧的評獎程序,虛妄的評委身份,喧囂的公眾輿論,都在從各種角度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到各種文學評獎之中,評委們于是越來越失去自己的判斷標準,越來越喪失真誠的文學之心,也使文學評獎應有的權威性、科學性、公正性、透明性均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這樣一來,評獎結果也就不言自明地出現(xiàn)意外,甚至頻頻地受人質疑?!庇纱丝梢?,文學獎之“黑”不僅存在,而且還“黑”得不輕。青年批評家興安(曾任《北京文學》副主編)甚至不無幽默地給“文學獎”作了這樣的詮釋:“由專家評選,由領導定奪的文學獎勵形式。它在文學界的意義在于越來越?jīng)]有意義”。也許正是看到了文學評獎過程中業(yè)已存在的諸多問題,中國作協(xié)在對其設立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兒童文學獎、少數(shù)民族文學獎和馮牧文學獎等幾個獎項的歷屆評審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之后,終于將《中國作協(xié)文學獎評獎條例:》的制定納入了2005年的10項重點工作之一,以此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文學獎的評選工作,提高文學獎的公信力,使讀者對一些重要文學獎恢復信心。
無可疑問,充滿著“紅”與“黑”的文學獎,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當下文壇的一枚枚怪異之果,觀之能誘人,嘗之則澀人。而對于一切苦澀之果,最好的應對辦法只能是:擇之秀者捂熟它,找出丑者扔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