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據: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去年同月上漲1.8%,漲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6個百分點;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PPl)較上年同期增長5.9%,增幅高于4月份的5.8%和3月份的5.6%。
PPI漲幅高于CPI漲幅形成的“剪刀差”,是自1996年以來持續(xù)時間最長和強度最大的一次。這表明,生產過剩的隱憂已經存在,企業(yè)利潤率正在縮減。
與此同時,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幅低于去年同期, PDI(外商直接投資)連續(xù)兩個月下滑……
于是,“政府應警惕經濟放緩,防止通貨緊縮”的呼聲開始嘹亮起來。一些學者、海外投行人士和企業(yè)家表示,如果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及早轉向,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將急速下滑。
不過,一些官員和學者并不認同這種經濟“放緩說”。他們認為,5月份價格水平下降的核心原因是糧價下跌,中國CPI仍處于較為理想的區(qū)間,CPI走低是經濟正?;卣{的結果,并非“往下走”。
評論:可貴的多元聲音,可怕的多元聲音
中國經濟“過熱”的觀點已經“主流”了很久,在對房地產、鋼鐵等行業(yè)的持續(xù)調控下,出現(xiàn)“放緩說”的不同聲音,對經濟變冷防微杜漸,應該是件好事情。
但在針鋒相對的多元聲音背后,各種利益群體云集,各種利益要求薈萃,也恰是中國經濟發(fā)展中正面臨的一種挑戰(zhàn)?!捌ü蓻Q定腦袋”,不同行業(yè)的企業(yè),不同級別的管理部門,面對相同的現(xiàn)象,往往給出迥異的解讀,讓人難辨是鹿是馬。
大家當然都有發(fā)言的權力,但在已經進入利益博弈時代的中國,如何讓合法利益的表達和博弈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讓利益博弈合法化、規(guī)則化,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