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大泉五銖有兩種。一種是契丹文的大泉五銖,一種就是本文要探討的,王莽大泉五十改范鑄造大泉五銖。
契丹文大泉五銖,別說看過,多數泉友根本就沒聽說過。而這種改范版的大泉五銖,在《歷代古錢圖說》中有拓圖,至于實物也非常稀見??纯醋罱l(fā)行的一些古錢圖譜,大多數都沒有收錄這種大泉五銖,也沒見到過有關的文章。
我最近翻看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泉幣雜志時,在第3期中有“新莽時大泉五銖”—文,作者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名的古錢收藏家鄭家相先生,并從文章中得知,古錢收藏家號稱南張北方的方藥雨先生,在《言錢別錄》中對這種大泉五銖也有研究。
綜合兩人的觀點,簡述如下方藥雨先生持戲作說:工人戲取大泉五十舊范剜而試之;鄭家相先生則認為是私鑄。理由是:在王莽當政時期,大泉五十不斷貶值減重,減重的大泉五十已經和五銖錢大小相同了。因此人們用五銖舊范改鑄大泉五銖混同使用。 此兩種觀點我都不敢茍同。這樣說絕對不是對先賢的不敬。鄭先生和方先生在古錢收藏中至今都是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人物。
圖1是我在1995年前后收藏的第一枚大泉五銖。
圖2是大約5年后收藏的第二枚大泉五銖。
兩枚錢都是銹色入骨,開門見山之品,雖然兩者文字略有差異,但氣息一致,形制相同,而且有著這種改范版大泉五銖的具體特征,銖字漫漶,這一點與我們見到有錢絕之稱的莽泉有天壤之別。
戲作說之所以理由不充分,因為戲作是極個別現象。而鄭家相先生的文章中就列有大小不等、差別各異的大泉五銖多枚,這說明不可能所有的鑄錢工人都戲作。
私鑄說不成立的根據,可作具體分析。圖1的數據如下:外徑28毫米、穿了.4毫米、廓厚2.4毫米、重5.6克;圖2的數據如下:外徑28毫米、穿了.5毫米、廓厚2.5毫米、重7.4克。
再看一看五銖錢的一些數據,這里我們舉出歷史上記載的漢武帝時所鑄精良赤仄五銖為例。2004年第2期《中國錢幣》刊載了漢武帝時御史大夫張湯墓出土的一枚赤仄五銖的詳細數據。取其中兩項即可明了。8枚錢的外徑均為25毫米、穿為10毫米、重量2.了克至3.8克不等。
張湯是漢武帝時期策劃鑄造赤仄五銖錢幣的人之一。這也是第一次有明確紀年的出土墓葬能證明通行七百多年的五銖錢中哪一種是赤仄五銖。
出土的8枚赤仄五銖錢質精美,錢幣疊放側視整齊,都是重量足且未經流通的初鑄品。
赤仄五銖與大泉五銖的數據比較,五銖錢的外徑要小3毫米,重量要差2克甚至一半,小錢范怎么能筑出大錢呢?當然,減重的小型大泉五銖,不排除私鑄的可能。這就說出問題的核心:沒有官鑄何來私鑄。
圖版的大泉五銖,從大小、銅質到鑄造水平我認為都符合官鑄品的標準。
那么,大泉五銖是誰來鑄造發(fā)行的呢?
由于大泉五銖是由大泉五十改范鑄成,首先聯(lián)想到的就是王莽。西漢末年的王莽,從執(zhí)政到篡位當政,一共變更了三次幣制。第一次在公元了年,也就是居攝二年,鑄行了兩泉、兩刀、一布,共分五等。兩泉是:大泉五十、小五銖,兩刀是: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一布就是至珍之品,國寶金匱值萬。這里值得再書一筆的是:現在還比較常見的雞目五銖,30年代的古錢學家就斷為王莽鑄錢,實屬真知灼見。
第二次王莽變更幣制是始于建國元年,這一年王莽篡漢位自立為帝,這是災難性的幣制改革,其作法既荒誕又可笑。從古至今首創(chuàng)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在流通的貨幣里,不但有金銀銅等金屬,連龜甲、貝殼也加入流通。這就使貨幣的換算繁瑣到不可能運用的地步。不過,至今古錢收藏的名品:六泉、十布,讓王莽的這次幣制改革流傳千古。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貨幣制度,推行不到一年,僅保留大泉五十及小泉值一,其余均被廢除。
公元十四年,也就是王莽新朝的天風元年,王莽又增鑄貨布和貨泉。由此可見大泉五十的行用,貫穿了王莽執(zhí)政到當政的始末,但這并不能說明王莽曾改大泉五十為大泉五銖。
在漢代,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神學觀念大行其道,方士化的儒生大得其勢,隨之興起是極具迷信色彩的讖緯說。讖:就是某些事物以另一個角度看,隱含著某種征兆,這種征兆往往又預示未來的吉兇福禍。俗語說得好“一語成讖”。緯:則是用儒家和道家學說對這些征兆給予解釋。王莽就是篤信讖緯的權奸,在始建國元年,王莽自立為帝后所下的詔書,就完全表達了對讖緯的迷信“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所以要“去其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王莽第二次幣制變更的原因,廢除刀幣與五銖錢的理由,竟然是認為刀幣及五銖的金字旁,隱含著輔漢助劉的征兆。既然王莽意識到一個小小的貨幣,預兆著其統(tǒng)治的興亡,就絕對不會將大泉五十改鑄為大泉五銖發(fā)行。如果工匠戲鑄大泉五銖恐怕是要殺頭了。
王莽以后奪取天下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行用的貨幣也是五銖,只是兩漢五銖略有區(qū)別,這一點史書有證,泉界無爭論。不過在后漢書光武紀中,建武十六年才開始行五銖。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劉秀稱帝的建武元年至十六年之間行用哪一種錢呢?是舊錢。舊錢應該有這樣幾種:遺留在民間的西漢五銖,還有就是貨泉、小五銖、小泉值一及大泉五十。貨泉是西漢五銖錢制的回歸,輕重近似,完全可以通用。小五銖和小泉值一與大泉五十,子母相權是王莽時期主要流通貨幣。在光武帝鑄新五銖前自然是延續(xù)使用。
按道理劉秀當了皇帝,應該立即鑄行新貨幣。在這個問題上,讖緯一說又起了關鍵的作用。“貨泉”兩字拆開,隱喻白水真人,光武帝劉秀起自舂陵白水鄉(xiāng),這是一個再祥瑞不過的讖語了。王莽鑄貨泉,確實應了劉秀當皇帝的征兆。
三四十年代的錢幣學家認為:劉秀不但允許貨泉在建武十六年前使用,還應該在建武十六年前鑄造過,我支持這樣的觀點。在建武元年至建武十六年間,與貨泉共同流通的大泉五十,根據讖緯理論,復鑄時改為了大泉五銖。這樣這種官鑄的大泉五銖既有白水的祥瑞又有劉姓金刀之利。
所以東漢光武帝劉秀鑄造大泉五銖是完全可能的。
編后記:此文觀點自成一家,然需泉界認同,尚可商榷。
其他不論,如認為“居攝二年,鑄行了兩泉、兩刀、一布”,“一布就是至珍之品,國寶金匱值萬”此論不知有何確切史料依據?關于“國寶金匱值萬”之事是否屬于王莽幣制改革之正式貨幣,莽未見明確文字史料,雖有實物2枚(1枚已遺失),但對其是否屬于正式貨幣,以至是否真正的貨幣,都多有爭議,況且尚有人對其真贗亦有疑義。此問題遷涉面過大,本刊不屬于專業(yè)性歷史學術刊物,暫不多議。
另外,關于“大泉五銖”錢的歷史背景,作者作了一些交待,編者也曾涉獵到相關資料,亦見有實物,可說是言之有據,但是此文所附彩照兩張,“大泉五銖”錢體多為黑漆古與生坑包漿混合,尚未達到開門見山的直感印象,比之編者所見另一實物水銀古灼灼耀目而稍差一籌,圖片之物斷其真贗,尚需據實物作進一步探究。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