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聳盾尖足空首布(圖1)
鑄造時間:春秋至戰(zhàn)國初
鑄地:晉國 幣質:青銅
數(shù)據(jù):通高120毫米,寬46毫米
概況:空首布為春秋至戰(zhàn)國初期,是流行于
北方地區(qū)的最早的青銅質貨幣之一,分為
平盾弧足、斜盾弧足、聳盾尖足等數(shù)種,材
質有青銅,銀、鉛等。其中聳盾尖足者面世數(shù)量較少。
鑒定要領:此幣右上角有一字類“甘丹”漫漶難識,綠銹入骨,包漿層次豐富,牢附錢體,銎部金屬已脫落,右下腳有少許斷熔、粘補。屬開門見山之物。
估價:6000元
二、梁充斬五十二當?shù)?圖2)
鑄造時間:春秋至戰(zhàn)國初
鑄地:晉、梁地 幣質:青銅
數(shù)據(jù):通高59毫米,寬33毫米
鑒定要領:此幣拍照,稍有偏色發(fā)紅黃,實物生坑特點突出,通體為綠,褐色包漿所蔽,層次感強,邊角稍露青銅質地,整體外觀古意盎然,手感亦無生澀。為開門見山之品。
此類古幣前數(shù)年有贗品出現(xiàn)市場,綠銹生硬而浮薄,嗅之有新銅及酸臭味。
估價:2000元
三、安邑一祈(圖3)
幣質:青銅
數(shù)據(jù):通高50毫米,寬29毫米
鑒定要領:“安邑”初屬晉國,后為魏國“安邑一斬”
幣寫“安邑”在左“一斬”在右,此幣“安邑”在右,
“一折”在左,為較少見之古代傳形幣,此幣包漿銹色
紅綠相間,與錢渾然一體, 自然而悅目。
有集者以此錢肩部左右不均衡而認為殘品,其實此錢原貌如此,非殘也(見“歷代古錢圖說”第31頁)
估價:1200元
四、虞一斬化(圖4)
鑄造時間:春秋至戰(zhàn)國
鑄地:虞國 幣質:青銅
數(shù)據(jù):通高53毫米,寬35毫米
鑒定要領:此幣為典型生坑品,錢體較薄,銹色綠褐,自頂至周邊皆被石灰及硬結土銹包圍,文字高挺清晰,銹斑以硬物去之不落。為布中之珍。
估價:5000元
五、天啟通寶(背日月紋“十一兩”)(圖5)
鑄造時間: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始鑄
幣質:青銅 數(shù)據(jù):直徑43毫米,穿9毫米
鑒定要領:“天啟通寶”折十大錢,背文有光背、“七”、“十一兩”、“府”、“鎮(zhèn)十”、“密十一兩”等,背文“日、月十一兩”者傳世僅知兩枚,一枚為王蔭嘉舊藏,馬定祥先生在“歷代古錢圖書中批日:“僅見”。另一枚為華光普《中國大錢目錄》1032頁中載“那歲明藏”。此錢背文“日”、“月”寓意大明也。該錢為熟坑,面背為褐、紅、黑三種銹色包裹,土結牢固,層次分明,手感較潤而不澀,錢文書法合度書寫規(guī)范,為開門之物。
估價: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