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寧
題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
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镜赖乱笕藗儶毶破渖?,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yǎng),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yǎng)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yǎng)高尚道德為目的?;镜赖率腔A,高尚道德是提升?;镜赖屡囵B(yǎng)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yǎng)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賢道德的培養(yǎng)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圣賢的思想?yún)s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樸,勇敢,責任,愛心,優(yōu)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樸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yǎng)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發(fā)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并使之生根發(fā)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fā)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fā)善良于心靈,播種美德于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fā)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yǎng)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準則,播種道德行為,養(yǎng)成道德習慣,鑄造道德環(huán)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以略述之:
1.啟發(fā)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愿望;沒有道德愿望;就沒有道德行為?!靶?、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兑讉鳌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弊詮姴幌ⅲ竦螺d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fā)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huán)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yǎng)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xiàn)象時說:“美感經(jīng)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tài)于自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jīng)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保ā墩劽?、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yǎng)道德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jīng)過一個長期的養(yǎng)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yǎng)。要注重道德細節(jié),教育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于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guī)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guī)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以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借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guī)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yǎng)成;不管是榜樣的垂范,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chuàng)造一種新文化;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chuàng)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從而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