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種的培育 當孵出的魚苗的卵黃膜基本消失,體色變黑時,即可轉入專門的培育池飼養(yǎng)。飼料以水蚤為主,輔之以蛋黃漿等。育15 ~ 20天,魚苗長到3厘米規(guī)格時,就應及時過篩,分級分池飼養(yǎng),進入魚種培育階段。魚種培育階段的主要飼料是水蚯蚓,魚苗達5厘米后就可以開始用添加劑引誘的配合飼料進行食性轉化,日投量為魚體總量的3% ~ 10%。這一階段應特別注意防止自相殘食,控制措施除供足餌料外,還必須經常地、嚴格地將全池魚苗過篩,分級分池飼養(yǎng)。當魚苗長至10厘米左右時,就可放入大池或池塘進行成魚養(yǎng)殖。
二、成魚養(yǎng)殖 大口鯰的適應能力較強,既可在池塘單養(yǎng),也可與其他魚混養(yǎng),還可在網箱、流水池進行集約化養(yǎng)殖,目前推廣的大都是池塘單養(yǎng)。池塘單養(yǎng)應當選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魚池,魚種放養(yǎng)前須先清除淤泥,再用生石灰消毒。在飼料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保證的前提下,每667平方米(1畝)放10厘米的苗種2500~3000尾,否則應相對減少密度。飼料可采取“以魚養(yǎng)魚”,即投喂小魚或家魚苗、羅非魚苗以及蠅蛆、蚯蚓等,每天投喂2次,上午9 ~ 10點鐘,下午5 ~ 6點鐘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重的3% ~ 8%。投喂應定時、定點,還應設置餌料臺,以便檢查,要根據投喂時的水溫、天氣等情況靈活增減投量。加強水質管理,保持池水清新,防止缺氧浮頭是大口鯰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估計魚有浮頭危險時,應停止施肥和投餌,已經投入的草類或食料應及時撈除。若出現(xiàn)大面積浮頭,除大量沖水和開增氧機外,同時撒食鹽解救(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水面用食鹽1公斤全池潑灑),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也可每667平方米配套養(yǎng)一些鰱魚、鳙魚消耗池中的浮游生物,幫助增氧。平時應常加注新水,加注新水在中午或下午2 ~ 3點鐘前進行,每次加水3厘米,但傍晚切勿加水,以防造成上下水層急劇對流而引起浮頭。排灌不便或水源緊張的池塘應配備增氧機增氧,以保證池水有較高的溶氧量。增氧機的使用原則是:在晴天,特別是雷雨天氣要堅持中午開增氧機,陰天在次日清晨開機,陰雨連綿或水肥魚密,半夜開機。注意沒有清基的水庫、河堰不宜放養(yǎng)大口鯰,水深不足40厘米又無深水魚函的稻田也不宜放養(yǎng)大口鯰。
三、病害防治 大口鯰的抗病力較強,尤其是在成魚養(yǎng)殖中較少患病,但在苗種階段,細菌性疾病或病毒性、寄生蟲類疾病的并發(fā)癥往往也會導致大量死亡。實踐表明:用0.3 ~ 0.4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藥液或用0.4 ~ 0.5毫克/升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的藥液全池遍灑,能較好地防治多種寄生蟲類疾病。1毫克/升的漂白粉液全池潑灑,對細菌性魚病有一定的療效。土霉素、磺胺類、病毒靈等做成的藥餌對防治腸道病療效顯著。成魚生長期,定期向魚池潑灑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保持魚池及餌料臺的清潔衛(wèi)生對大口鯰生長有特效。
(江西省貴溪市鑫雄特種水產苗種場 徐里炳 郵碼:33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