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 中國古代的連坐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鄰里連坐、親屬連坐和官吏職務連坐三種。唐代官吏職務連坐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官吏職務連坐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同職公罪連坐、舉主連坐之外,還有犯贓連坐、親屬連坐等。官吏職務連坐制度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征,即法律以治吏為重點。本文通過廣泛搜集唐代正史及墓志中有關史料,對唐代官吏連坐法律及其實施情況做較為全面的介紹。
關鍵詞 唐代 官吏 職務連坐 同職公罪連坐 舉主連坐 贓罪連坐
〔中圖分類號〕K242;DF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4)05-0156-06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官吏職務犯罪的預防,官吏職務連坐法律就是預防職務犯罪的一項重要措施。連坐又稱緣坐,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連坐即一人犯罪株連他人的法律制度。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jīng)有將株連親屬作為懲罰手段的記載,連坐作為一種正式的法律制度,則確立于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所實行的什伍連坐法是嚴密的連坐制度形成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