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歌
島嶼眾多的貴陽百花湖北湖景區(qū)東側(cè),有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村寨,名曰茶飯。乍聽寨名,便讓人覺得蹊蹺。大凡村寨,總有人家居住,有了人家,自然要燒飯煮茶,會升起裊裊炊煙,何故唯獨百花湖畔這村寨,會冠以“茶飯”這一絕無詩意的寨名呢?
一般的情形總是這樣:大凡以一個特定物件作村名的,皆因該物是這村寨的標志或特產(chǎn)。一如翠竹蔥蘢的寨子,會叫作竹林寨;而有一泓清泉的村落,便叫了龍泉村。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其名也雅。如此推測,這茶飯寨人家的茶飯,必定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如真是這樣,寨里定然會有諸多酒家飯莊或者山村小店,是可以讓游客在寨里小憩,享用獨具特色的茶飯的。然后呢,又登舟在湖中蕩漾,這也不失為百花游的一大樂趣。
倘若游客想一飽口福而棄舟進寨,必定會大失所望的,以為這村寨無論稱作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叫茶飯寨。因為這寨子里并無為游客提供美味佳肴的酒家飯莊,甚至山野小店也沒有一爿。就連村民家中的茶飯,也和周邊村寨大同小異是極平常的農(nóng)家粗茶淡飯,并無特色可言是建在村寨臨水一孤峰上的古營盤,稱得上是這村寨的標志。
茶飯寨古營盤的建造,是為了把守朱昌堡。因朱昌是個富庶之地,當?shù)卦缇土鱾鳌案呻u(雞場缺水)瘦狗(狗場貧窮)肥豬場(豬場富裕)”的說法。朱昌便是豬場,二者音同,朱昌卻雅了許多。朱昌不僅富裕,而且它北可上清鎮(zhèn),南可下貴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之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明崇禎十一年,朝廷便在朱昌古鎮(zhèn)建堡。茶飯寨現(xiàn)今的地形,是三面環(huán)水的百花湖的一個半島,而當年寨前則是波濤洶涌的貓?zhí)?,又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茶飯寨,是把守朱昌古堡的理想前沿陣地。因而清光緒年間,朝廷便在茶飯寨一孤峰上,建造了營盤并派兵駐扎守衛(wèi)。營盤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用巖石筑成的內(nèi)堡和外堡。外堡墻高3米,拱形堡門寬1.3米,高約1.6米,堡墻上有垛口和射擊口若干。與外堡相距3米的內(nèi)堡略低一些,沿墻有營房十余處。面向百花湖的內(nèi)堡城墻上,有一座高5米,寬4米,長8米的指揮臺。雖然歲月流逝,當年駐兵把守的景致不再,營盤內(nèi)已是雜草叢生,但營盤卻較完整的保留下來,成為茶飯寨的景觀,甚至在草叢中,仍可見當年駐軍用過的石磨土灶等日常生活用具,向世人展現(xiàn)著當年的情景。因其保留較完整,又有久遠的歷史,現(xiàn)已是市級文化保護單位。由此可見,這有著古營盤的村寨理當叫作營盤才更妥當些,卻為何又偏偏叫茶飯寨?
這的確是個謎。只是這謎底太出人意料了,誰也不會想到,這小小村寨的茶飯寨名,據(jù)說是明朝的落魄皇帝建文帝所賜,而且還流傳出一則感人的故事讓后人津津樂道——
這位落魄的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按中國封建帝制,先王駕崩,當由兒子繼位,但朱元璋卻選定了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的法定繼承人,這自然引起了眾皇兒的強烈不滿。因而建文帝繼位只做了4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叔朱棣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趕下了皇位。為躲避朱棣追捕,他出亡為僧流落西南諸省,在貴州時選了清鎮(zhèn)一帶隱居避難,相傳今百花湖畔中十村的靈永寺,便是他避難的居所。為遮人耳目,建文帝出行時常要化裝的。一日,他化裝成平民由清鎮(zhèn)去朱昌,晌午時分走到一小村寨口時,已是饑腸轆轆,便坐在一大樹下歇息。不一會兒,有一農(nóng)婦手提內(nèi)有茶飯的竹籃從寨里走出,去給在地里勞作的丈夫送飯。來到大樹前,見有一疲憊不堪的路人靠著樹干休息,便動了憐憫之心,對建文帝說:“看來,你是餓得走不動了,我的提籃里有些茶飯,你拿去先用吧。只要留下些給我丈夫就行,他還在地里做活?!?/p>
建文帝急忙推辭:“不可不可,這如何使得。”
農(nóng)婦笑道:“不當緊的,你盡可先用,吃飽了才有氣力趕路。丈夫那里若不夠,我可再返家中取來送去。”
見農(nóng)婦如此寬厚大度,自己又確實餓得不行,建文帝連聲道謝后,便顧不得斯文了,接過竹籃取出茶飯狼吞虎咽用去一半,余下的,農(nóng)婦就提了到地里送與丈夫。少頃,他忽聽不遠處有呵斥聲傳來,舉首循聲望去,見是農(nóng)婦的丈夫正在訓(xùn)斥其妻,心想不好,這農(nóng)夫一定是因其妻將茶飯送予他人用了不悅在責(zé)怪妻子。建文帝心里很是過意不去,便匆匆前去向農(nóng)夫賠禮道:“請不要責(zé)怪你有仁愛之心的妻子,這都是我的無禮,只顧了自己……”
沒料想,聽了建文帝的話,農(nóng)夫便笑了,對一臉歉疚的建文帝說:“先生誤會了。我是責(zé)怪她不懂事理,你是遠道而來的客人,理當請到家中好好款待才合情理??伤齾s怠慢了先生,竟在戶外隨意拿些粗茶淡飯與你,且還不讓你用足,實在是無禮得讓人羞惱……”
聽罷農(nóng)夫所言,建文帝是為山野村民的寬厚和純樸民風(fēng)感動不已了,真不知如何答謝才能表達感激之情。良久,才想起應(yīng)問明農(nóng)夫所居村落為何名,這樣日后他好去家中感謝。
這時農(nóng)夫便又笑了,說:“怠慢了先生,理應(yīng)我們向你賠禮才是,怎敢讓先生謝呢?再則因為所居村子極小,人家不多,還尚無村名,無從告之……”說到這里,農(nóng)夫突然想起什么,話鋒一轉(zhuǎn),央求建文帝道:“看先生讀書人模樣,就請為小村取個名稱如何?也好讓小村有個名份?!?/p>
那么,這不高的要求,建文帝自然是不能推辭的,而有了村名,他日后才好到農(nóng)夫家中感謝賜飯之恩么。于是思量片刻,建文帝便對農(nóng)夫道:“今日在此,你們賜茶飯與我果腹,讓我恢復(fù)了體力,又因茶飯聽了你一席感人至深的做人道理,令我刻骨銘心。不如,這村寨就叫茶飯寨吧!”
農(nóng)夫聽罷,連聲叫好,謝建文帝道:“只一些茶飯,不足掛齒,先生言重了。然‘茶飯作小村名稱,極好。我一介農(nóng)夫,終日辛勤勞作就圖五谷豐登,四季不缺茶飯?!被卮搴?,農(nóng)夫又將“茶飯”名稱說與其他人家,皆稱好名,既說出“民以食為天”道理,又叫得響亮。
從此,百花湖畔的這個村寨,就叫了茶飯寨。這故事是否可信并無人去查實,但建文帝六百年前出亡為僧流落西南,并到過貴州隱居清鎮(zhèn)中十村一帶,是經(jīng)史家考證的。至今,在百花湖周邊地帶,還流傳著“茅棚寺廟鐵梅藏,儒佛兩教德宣揚中九屯糧有主帥,建文隱居中十寨”的民謠。于是,流傳出茶飯寨建文帝賜名的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游百花湖,湖畔茶飯寨是一定要去的。這里雖無美味佳肴供人享用,卻向今人展示古營盤面貌,讓人重溫歷史。而聽寨里老人重復(fù)寨名來由這個流傳了近六百年的故事,也正好讓人去感受山村純樸民風(fēng),去陶冶性情,純凈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