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究竟是怎樣誕生的?通往“金字塔塔尖”的道路又在哪里?
“反思”是這幾年不斷被凸顯的一條走向成功的路徑。它被解釋為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一個共性特征。中國有句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強調的是個人的努力。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強調的是內省。但僅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夠的?!胺此肌痹诂F實中的含義要豐富得多,反思教學做起來也并非易事,但反思與實踐的結合對教師教學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在一次聽課中,我們發(fā)現了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對自己教學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反思、實踐過程。不論他對自己的每一次否定和嘗試是不是正確,我們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執(zhí)著和專注的精神,一種永不滿足的對教育核心問題的逼近,我們可以稱之為“反思的精神”;其次就是對教學事件進行反思的敏銳眼光——基于“教師個人素質”的獨特思考角度,這是組成教師“反思能力”的重要部分。我們說,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進教師成長的。而再實踐是對反思的檢驗與進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強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教學本質上是一門實踐的藝術。登抵金字塔的秘密,就蘊藏在一次次的“實踐、反思、學習、再實踐”之中。
一起來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吧!
緣起
“坑人”事件
二年級上冊《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世紀版)中有關于概率的初步認識一可能、一定”。大家都在研究如何上好這節(jié)課。有的研究課我覺得上得有點偏,主要偏在教學定位上。這節(jié)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活動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可能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一定的,也就是初步認識可能事件和確定事件,僅此而己。而有的老師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把“可能性有大有小”和列舉可能性的若干種情況都包括進來了。這主要是不太清楚教材的結構體系造成的。
我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先讓孩子們從裝有三個黃球和三個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球,讓孩子們感受“可能一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白球。然后再讓孩子們從裝有六個黃球(沒有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球,讓他們感受“一定”————一定是黃球,不可能是白球。但事先不告訴孩子們盒子里裝的是什么球,而是——
師:剛才同學們摸球了,有趣嗎?
眾生:有趣。(聲音不高。)
師:現在還想摸嗎?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盒子)如果你摸出的是白球,將會得到這個獎品(出示獎品),一個很好玩的小東西。(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都舉起了手,好多孩子竟站了起來。)誰來摸呢?看誰坐得端正!
(我指名一男生到講臺前來摸球,孩子的手剛要從盒子里拿出來卻被我按住。)
師:他摸到的是什么球?
生1:黃球。
生2:是白球。
生3:可能是黃球。
師:他用上了“可能”這個詞,真好!請你拿出來吧.
(男生將球拿出,是黃球,孩子們發(fā)出一片惋惜聲。再指名一女生,又摸出了一個黃球,孩子們又是一片惋惜聲。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后。)
師:(再指名一女生)這一次摸到白球了嗎?(停頓,讓孩子們在腦子里猜測)好,請拿出來。
(她摸到的也是黃球,她自己笑了,同學們也笑了。)
師:(再指名一男生)他能得到華老師的獎品嗎?
(他拿出來的還是黃球。孩子們有些騷動。)
師:還想摸嗎?
(還是有不少孩子舉起了手。)
師:有沒有人有意見?有沒有想法?
女生:我覺得這盒子里全部都是黃球。第一,您怕同學得到獎品在課上玩。第二,這獎品是買來的,您以后還要用。所以,我覺得這盒子里全部都是黃球。我肯定這一點了。
師:真的嗎?你們想知道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嗎?
眾生:想!
(我打開盒子,讓學生看到了六個黃球,眾生嘩然。猜對的同學大喜。我將球一個一個拿出來,最后將盒子倒扣過來,孩子們都笑了。有一男生的聲音:“上當了!”)
師;上當了?是,這是華老師跟大家開了一個玩笑,這個盒子里面裝的都是黃球,可能摸出白球嗎?
眾生:不可能!
師:(板書:不可能。)從這個盒子里面摸出一個球——
生1:百分之百是黃球!
生2:一定是黃球!
(我板書:一定。)
接著,我又創(chuàng)編了一個看連環(huán)畫、聽故事的活動,讓學生用上己形成的“可能”和“一定”來分析和判斷。
出示連環(huán)畫,畫外音:一個公司老板急需招聘一些員工。于是,他就在公司的門口貼出了一張?zhí)貏e具有誘惑力的廣告。上面寫著:“來我公司工作,工資高,每天你可能得到8枚金幣?!边@個廣告貼出去之后好多人都看到了。它真是太具有誘惑力了。于是真的有很多人來到公司打工。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個月,該拿工錢的時候,卻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老板提著一袋金幣過來,打工的人剛想拿,老板說:“不許動!要想拿到金幣,還得做一件事情——你們把它們拋起來掉在地上的時候全部正面朝上,你們才能把這袋金幣拿走!”打工的人能拿到這些金幣嗎?
接下來就讓學生說想法。
……
男生:如果是和盒子里的球一樣的話,那些人也只有一個答案,只有反面。因為我猜測金幣兩面都是反面。如果在盒子里的話,盒子里有兩個字,你也能猜到。
師:讓我來猜哪兩個字?
男生:(點頭)就在盒子里面,你自己應該能猜到??词强床灰?,但你腦子里面應該能想到。
師:挺厲害的!盒子里的兩個字是什么?
女生:(善意提醒)沒有。
男生:(重重地說)坑人。
(全場哄堂大笑。)
師:(放聲大笑之后)對,華老師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剛才那個摸球游戲就是坑人的!
(全場掌聲和會意的笑聲。)
……
上完這節(jié)課,我深深地為孩子們積極的參與、獨特的體驗、大膽的表達而高興。新課程下的孩子們真是了不得!
反思與再實踐
為什么她說“肯定”
那個女孩果然判斷出了盒子里都是黃球,但她是從前四位同學摸出的球的情況來判斷的嗎?不得而知。因為從她的解釋來看,卻是另一個判斷過程:“我覺得這盒子里全部都是黃球。第一,您怕同學得到獎品在課上玩。第二,這獎品是買來的,您以后還要用。所以,我覺得這盒子里全部都是黃球。我肯定這一點了?!被蛟S,這位女孩的思維是兩者兼而有之,但她表達出來的卻是來自她課堂生活積淀的合情推理,并不是根據摸出的球的情況而做出的“可能”猜想。
她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新課程實施以來,有一股非常好的潮流,就是我們數學課堂盡可能地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們的生活,既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又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但是,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圍著自己轉,許諾獎給學生卡通玩具;有的老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為老師、為學校、為市長“排優(yōu)解難,.“出謀劃策”……然而,“圖窮匕首見”,忘了兌現,不予兌現,不可兌現。這樣,學生們積淀下何種情感呢?我曾在一個禮堂聽過這樣一節(jié)“設計方案”的課——在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說:“我們剛才是坐車來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設計一個坐車回去的方案,大車最多坐幾個人,中巴車最多坐幾個人,小車最多坐幾個人?!睂W生們設計得很好,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也很好。臨下課前,大家評議出了一個最佳方案。下課了,我跟在學生們后面一起下了樓。結果看到的是上課的學生和做課的老師擠上了一輛大巴車。
我們的一堂課猶如一場足球賽。要有絕妙的攻防方案、流暢的傳切配合,更要有踢好“臨門一腳”的意識和功夫!
回味“坑人”二字
“有獎摸球”是有意設計的。設計的意圖:一是調動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摸到白球有獎,孩子們會更來勁;二是孩子已經形成了“可能”的概念,那么他想自己摸到白球的愿望會更強烈,未能如愿,就會迫使他做出猜測。原先摸到白球的愿望越強烈,后面“從這樣一個盒子里摸出來一定是黃球”的體驗也就越深;三是促進孩子的社會化。西安的“寶馬車案”不就是這樣的嗎?街頭攤販就常有這樣的把戲。
不過,我沒想到學生會詰問出如此激烈的“坑人”二字。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對老師非常敬佩,他們覺得老師特別高大。可是今天的這個活動做完以后,他們覺得“上老師當了”,他們覺得老師在“坑人”。這樣對于教師形象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如果沒有獎,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學生是不會說老師“坑人”的。但沒有獎又怎樣讓學生參與興致高呢?后來想到:摸出一個黃球,就不放進去,然后再去摸的時候,摸到白球的愿望也就會越來越強烈。但我后來再想:這樣的設計不好,它和后面將講到的統(tǒng)計概率的游戲規(guī)則相沖突。摸球這類游戲的規(guī)則是摸出來還要放回去才能再摸。不放回去,樣本就不一樣了。
我還是不想把“有獎”去掉,那怎么辦呢?
想了兩天以后,我兒子的一句話啟發(fā)了我。我到學校后面的小商店里拍了一張相片,小商店的貨架上是琳瑯滿目的商品。開始上課時,有意不穿外套。到“有獎摸球”前,我穿上外套,投影那張相片。然后說:“我是這個商店的老板,你看我這里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還能摸球得獎呢!”然后,組織學生摸球……當孩子們情緒開始激憤、有意見、要說“坑人”的時候,我把外套脫了。“同學們,老師來了,你有什么話想說?”相當于一次采訪,讓學生談感受。一件外套,將老師保護了起來,還這類游戲的本來面目。
第二次上這節(jié)課時,我這樣做了,真有效,沒有學生再說“上老師當了”。為什么這么有效呢?這就是一種角色扮演。有沒有這種角色的扮演,效果就是不一樣。正像我們講“方向和路線”的時候,會設計問路的情境一樣。如果老師一邊問話一邊伸手做打電話的動作,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一個打電話問路的情境。有伸手做打電話的動作,你就是一個問路人;而沒有伸手做打電話的動作,你就是一個老師。
有時候一件小小的道具、一個小小的手法的作用是挺神奇的。
后來我又想: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有道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o不久想到一個辦法:把兩次摸球的先后次序顛倒一下,還是有獎,先摸六個黃球,再摸三個黃球三個白球。先摸六個黃球,當孩子感覺“沒有白球”、“上當了”的時候,老師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就是:“對不起,老師拿錯盒子了。”不是老師有意而是老師的疏忽。分析、揭示“一定”之后,接著再來摸三個黃球三個白球,感受“可能”,真把獎品獎出去。
“大道至簡。開始怎么沒有想到呢?”先后次序的調整,往往就會別有洞天。
第三次講這節(jié)課,我嘗試了新的設計,效果卻不好!
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次序調整后,孩子們沒有先摸裝有三個黃球和三個白球的盒子,還沒有形成“可能”的概念,摸一個球出來會是什么結果呢?學生心中是無數的。同時,事先沒法交代盒中球的情況,真有點“盲人騎瞎馬”的味道。所以這樣設計的教學效果就不好。
看來還是要先摸三個黃球三個白球,再摸六個黃球。摸六個黃球有獎但不可能得到,如果后面能再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有可能得到這個獎品就好了。我在思索……
顧盼四幅連環(huán)畫
回頭看看創(chuàng)編的看連環(huán)畫聽故事,挺欣慰。那是費了兩天的工夫才編成的,可以達到多個目的:嘗試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題目呈現方式;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情景下,運用“可能、一定”來進行分析、判斷;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情境中,積累應對智慧。
再細想,覺得這個故事也有不妙的地方。金幣落到地上有沒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從理論上說應該是有的,只是可能性太小了。這個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能讓二年級的學生來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