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聶紺弩百年誕辰,由武漢出版社歷時6年編輯整理的十卷本《聶紺弩全集》近日出版。該書出版座談會于2004年3月18日在北京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舉行。這套全集的出版,不僅是聶紺弩作品的首次全面結(jié)集,它還是多次歷史運動中聶紺弩個人檔案的首次公開,這將對搶救中國現(xiàn)代文化遺產(chǎn)和推動聶紺弩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聶紺弩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奇才。他由湖北京山窮鄉(xiāng)僻壤的小學畢業(yè)生,成長為“左聯(lián)”作家、知名報人、教授、詩人。以一支犀利的筆,叱咤文壇數(shù)十年,出版了幾十部小說、新詩、散文、文藝理論等幾百萬字的著作。聶紺弩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當過兵,教過書,辦過報,是黃埔軍校二期的學生,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學生,在中山大學與蔣經(jīng)國是同學,與后來成為國民黨核心人物的康澤交誼甚厚。20世紀30年代他卻參加了“左聯(lián)”,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在日本曾坐過牢。到延安,曾為毛澤東的座上客。到新四軍工作,與陳毅將軍成為詩友。后來又到香港《文匯報》任職。新中國成立后回內(nèi)地。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文革”期間又因罵了江青、林彪被扣上“惡毒攻擊偉大旗手”的罪名,判處無期徒刑,成了山西臨汾監(jiān)獄的“勞改犯”。后來經(jīng)他的老伴周穎的多方活動,才與臺灣軍政人員一道被“特赦”出獄。直到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后,才真正得到平反昭雪。
這次他的全集由武漢出版社隆重推出,其意義也非同一般。荊楚文化孕育、催生了聶紺弩的文學理想,湖北武漢留下了他從事革命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足跡,他公開發(fā)表的第一首詩,就發(fā)表在武漢的《大漢報》上。中共武漢市委副書記殷增濤稱,武漢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十卷本《聶紺弩全集》,是武漢市貫徹“文化強市”戰(zhàn)略、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資源的實際行動,也是對聶紺弩同志百年誕辰的最好紀念。
據(jù)武漢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彭小華介紹,為編輯出版《聶紺弩全集》,出版社克服了諸多不利因素,投入了相當?shù)娜肆ξ锪Α模保梗梗改昃庉嫻ぷ鲉右詠?,出版社派員或通過信函與北京、上海、香港、重慶、南京、廣州、桂林等地數(shù)十位文化界人士、近30家研究收藏機構(gòu)聯(lián)系,查閱了國民黨時期和解放后的報刊百余種計2000余冊,尋獲了聶紺弩在不同階段出版的著作30多種近60個版本,以及大量的報刊文獻、手稿手跡、檔案材料、圖片照片等,先后復印和抄錄了各類資料1000多萬字,為全集編輯工作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基礎(chǔ)。
這套十卷本全集收錄迄今有確切線索并有文獻印證的聶紺弩雜文、散文、舊體詩、古典文論等全部創(chuàng)作,包括部分未刊稿和歷次運動中的交代材料等,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反映了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風貌和文學成就。其中第十卷《運動檔案》是最值得關(guān)注的,它收錄的是聶紺弩在1954年至1957年幾次運動中的部分檢查,交代材料,這些材料是聶紺弩錯劃“右派”問題得到改正后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檔案時發(fā)還的,材料由聶紺弩生前的助手周健強女士提供。其中《檻房雜記》已編入回憶文集《腳印》,其余均未發(fā)表,是首次對外公開。它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原貌。
(作者系光明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