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87年的黑龍江省呼蘭縣第六中學,現(xiàn)有39個教學班、2215名學生、131名教職工。擁有現(xiàn)代化的語音室、多功能教室、多媒體階梯教室、微機室、電子備課室、校園網站。16年風雨辦學歷程,學校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這是全體師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結果,也是教師敬業(yè)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為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xiàn)任校長吳波經常說:“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能花。”校領導率先垂范,嚴格按照財務管理規(guī)定的范圍開支,不越雷池半步。全校教職工克服物質條件上的困難,一點一滴地積累資金,探索出一條“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guī)模——提高辦學效益——改善辦學條件”滾動式積累資金的路子。
強化師資建設,為學校追求卓越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1987年的呼蘭六中,師資由呼蘭二中、五中的97位教師拼組而成,其中本科學歷教師只有3人。
不利的條件既給了六中人壓力,又給了六中人動力。學校首先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吳校長認為,只有領導學高身正,才能形成班子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學校實行領導包學年制,每位領導全部深入到基層,通過業(yè)務增長才干,建成了一個敬業(yè)奉獻、團結合作、高效精干、有膽略的研究型、專家型的領導班子。其次,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通過制度建設、系列師德活動、弘揚先進、定期培訓等有效形式不斷提升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了以約束、滲透、熏陶、凝聚、評價為主要內容的“五機制”班級管理育人體系。再次,打造學科帶頭人,實施名師工程。以“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為主題,力求“出名師,育新秀”。在教育思想上由應試型轉向育人型;在知識結構上由單一型轉向綜合型;在教學方法上,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目前,教師中有本科學歷教師101人,在讀研究生課程班10人,高級教師20人,全國優(yōu)秀教師1人。近幾年,李玉梅、宋雪蓮等2名教師在省級教學大賽中獲一等獎;王浩、楊新風等8名教師在市級教學大賽中獲一等獎;有100名教師多次獲國家、省、市級教育教學論文獎,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或出版編著30人次。
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為學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培育生長點。呼蘭六中堅持以德育促學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提高辦學品位。學校堅持走以教育教學質量求生存、求發(fā)展之路。一是調整優(yōu)化課程結構。以活動課為突破口,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學習方法指導,開設 “學習方法指導”選修課,因材施教;二是加強特色辦學。成立藝體特長班、云蕊文學社,通過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等活動,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施展。2003年從呼蘭六中走出的藝體類考生共有42名,其中有30人考入了本科院校;三是深化教學改革。堅持“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注重引導學生形成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四是改善教學手段。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學科教學,科學應用于課堂教學,逐步建設了高效能課堂教學模式;五是加強課程改革培訓。從領導到教師人人都做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實踐者,人人確立科研課題,形成省、市、縣、校和個人組成的課題群。2003年秋季招生,在全縣生源不足的情況下,很多學生慕名而來,學校招生數量和質量明顯提高。
踏平坎坷成大道。呼蘭六中以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tǒng)、鮮明的辦學特色、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贏得了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信賴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