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少婦,因丈夫長期出差在外,寂寞無奈,便用養(yǎng)寵物的方式消磨時光,沒料到自己卻沉溺到與寵物的感情中不能自拔,當寵物從她的生活中消失以后,她痛不欲生,不得不接受精神治療。
這位少婦年齡才29歲,蘭州人,3年前,她和丈夫結成伉儷,感情特別融洽??墒敲墼轮?,丈夫就把精力投入到生意場上,經常在蘭州與廣州兩地之間飛來飛去,也就免不了冷落了她,她對丈夫一往情深,也不愿意參加過多的社交活動,于是,她買了一只小狗養(yǎng)起來,給這只狗取名叫“波波”.
在“空閨”的日子里,她和波波一起散步,一起逛商場。波波對她也很依戀,一次,她帶著波波去購物,突發(fā)奇想,要是將波波丟掉,看看波波會怎樣?她走到一條路的拐彎處后就躲在一棵大樹后面,偷偷地觀察波波。波波開始還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后來,發(fā)現(xiàn)她不見了,突然像發(fā)瘋一樣,焦躁地跳來跳去,就像小孩失去了母親。她趕忙跑出去,波波這才安靜了下來,緊緊地依偎在她的身旁。
更叫她感動的是,一次,在散步的路上,她和波波遇到了一只大狗,那只狗跑過來在她身上嗅來嗅去,波波馬上擺出架勢,對著那只狗大叫起來,那只狗猶豫了半天,終于灰溜溜地逃離。不久前,可愛的波波死了。失去了波波,她就像瘋了一樣,她說:“我這才感覺到,波波在我心目中,就像我的愛人一樣!”當她神情恍惚,精神面臨崩潰時,家人只好帶她看心理醫(yī)生。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人和寵物之間的情感依戀的問題。
人和動物都有依戀的本能,沒有依戀他們就無法生存。依戀是小生命對父親、母親一種感情的寄托,從中除獲得安全感外,還能滿足他各方面的需要。
兒童的依戀是一點點發(fā)展起來的,一二個月的孩子就有了依戀的感情,到六個月大時情感更豐富了,比如他喜歡依偎在媽媽懷里,不讓媽媽抱別人的孩子。依戀是感情的發(fā)育,知道愛別人將來有益于他健康情感的發(fā)展,長大后這種情感轉移到同學,朋友中去,人際關系才能融洽,同情心才強。有的小孩誰抱都跟,似乎沒有明確的依賴對象,不要以為是這個孩子很乖,從依賴情感的自然發(fā)育來講,這種情況反而不好。
對寵物來說,它也有依賴情感的存在,誰養(yǎng)它它就依賴誰。打個滾,轉個圈,主人教給它各種依戀方式,它表現(xiàn)得越依戀人,人越喜愛它,雙方形成一種感情交流。養(yǎng)寵物本無可厚非,只要養(yǎng)得好,養(yǎng)得科學衛(wèi)生,有精力有條件,養(yǎng)寵物還是有好處的,是一種放松身心,讓情感釋放的方式,也是一種施愛的方式。勞累一天,回家后寵物一叫喚,心情特別好,甚至因為特別想念它,走在回家的路上都覺得走得特別有勁。一些鰥寡孤獨或孩子上大學的空巢家庭借養(yǎng)寵物來填補感情的缺失。
寵物這個“寵”字實際反映了養(yǎng)寵物的人把它當成了一種情感的寄托。如果性格本身就是一個情緒型的人──本來就好感情用事,一看電視哭得比電視里的人還厲害,比較心軟,若再遭遇情感缺失,很容易和寵物建立起這種依戀關系,一旦寵物有個什么閃失,對主人的心理危害比較大。如果已經因為這種悲傷引起了焦慮、抑郁、壓抑、心理紊亂,應該想到去看心理醫(yī)生。
養(yǎng)寵物沒壞處,但作為人,還是要以理智來管住情感。當你失去自己的寵物時,要想到,寵物終歸是寵物,你不能把它看得和你自己的親人、孩子、父母一樣重。應該這樣想,它已經死了,你再痛苦也只能是加重自身的痛苦,它不能死而復生,你為了它痛哭流涕過分傷感的話,只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還有身體健康,再這樣下去是不理智的。
從心理發(fā)展角度來看,我覺得人和寵物之間有些親昵方式應該避免:比如管寵物叫兒子,跟寵物親嘴,和寵物一個被窩睡……都容易把人的情感導入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