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jié)假期里,我們全家去紐約玩兒。日程里的一個項目就是參觀停泊在86號碼頭的“無畏”號航空母艦(U.S.S.Intrepid)。這艘退役的航空母艦,和??吭谙噜彺a頭的退役驅逐艦及潛水艇一起,被改成了??詹┪镳^,供人游覽。
86號碼頭位于曼哈頓島的西側,12大道和46街的交口處,與中國住紐約總領事館大樓隔街相望。登上巨大的航空母艦,首先進入的是寬大的機庫。這里被分隔成幾個主題展覽區(qū),包括海軍歷史、艦船知識、飛行模擬等內容。還有一個紀念“9·11”的特別展區(qū)。那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變了形的飛機窗口殘骸。那是撞入世貿大樓的飛機上的遺物。經過熊熊烈焰的燃燒,它居然還能幸存,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跡??墒锹?lián)想到它背后數(shù)千條生命的消失,有些人至今連殘骸都找不到,難免讓人感嘆血肉之軀的脆弱。
在艦船展區(qū),有一個世界上最早的潛水艇模型。說是潛水艇,實際是個大水桶。桶里只能容納一個人站立。他通過一個伸到上面的管子呼吸,用手搖操縱桶前和桶頂?shù)逆犘龢?,控制桶的移動。這個模型和實物一般大小,游人可以進去操作,實際體驗感覺。我那個從小對潛水艇就非常感興趣的兒子,就鉆進去玩了好一會兒。
看得出這個展覽館對孩子們的興趣十分了解。在展區(qū)里布置了不少好玩兒的東西,比如過去船上用的傳聲筒,用來聯(lián)絡的信號燈,可以真的控制甲板升降和傾斜的舵輪等等。我兒子自然一一玩上一遍。在對著傳聲筒說話時,他沒想到居然從那里傳來別人的回答。原來,那個傳聲筒的另一端,離開一段距離的上層甲板上,還有另外一個同樣好奇的小孩子!
在飛行展區(qū),除了陳列各種飛機實物外,還有兩個飛行模擬器。模擬器是個大匣子,里面可以坐兩個人。一個是駕駛員,一個是射手,負責控制導彈和航炮。兩個人坐進去后,系好安全帶,關上門,面前就是一個大屏幕電視。里面的畫面對于玩過F-15等飛行模擬游戲的人來說一定非常熟悉。所不同的是,這里的操作效果你可以立即親身感受到!接下來的幾分鐘里,飛行模擬器會根據你的操作完成仰俯、側翻、射擊等各種動作。一旦開動,那個模擬器就像是個舞會上瘋狂旋轉的DISCOBALL,可以360度任意翻轉。你坐在里面,就感受飛行的樂趣(或是折磨?)去吧!——反正外面的人聽到的都是你的尖叫。
這樣的樂趣,兒子絕對不會放過。我們爺倆經過短暫培訓(上去之前會在計算機上有幾分鐘的時間熟悉操縱桿和顯示器的使用),就上了崗。等模擬器從地面升起,進入起飛狀態(tài)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剛才的熟悉過程算是白費了。敢情動與不動完全不一樣。在模擬器里,飛機對操縱桿的反應要強烈的多。一拉操縱桿,飛機就直立起來,與地面成了90度,像鉆天猴一樣直沖云霄。趕緊推桿放倒機頭。不好,又成了大頭朝下了!速度表已經1000多邁了,還在不斷增加,高度計卻在不斷下滑。眼瞅著蔚藍的海水迎面撲來……得,出師未捷,還沒飛離夏威夷海港,就成了神風敢死隊了!還好,模擬器非常善解人意——一個渾厚的男中音從喇叭里傳出來:“NICE DIVE!”(這個猛子扎得漂亮!)
一旦出事,模擬器自動恢復回原位,一切從頭再來。兒子和我抖擻精神,起飛,墜落,起飛,墜落,在短短三分鐘里毀掉了足有半打F-18,戰(zhàn)績輝煌!從模擬器里鉆出來,兒子還心有不甘,一個勁兒埋怨老爸的駕駛技術太差勁。我說,你小子后來接手以后也沒好多少嘛,那猛子扎的不比我難看!倒是家里領導很會說話,說從外面看,我們的“飛機”比起另外一架的動靜小多了。那位簡直就是在練單臂大回環(huán)。眼瞅著那個匣子一圈圈的上下翻飛,煞是駭人!
從機庫里,可以順樓梯登上開闊的飛行甲板。那天正好在刮大風,我們在甲板上被風吹得東倒西歪,喘氣都困難。甲板上陳列了十幾架各式各樣的飛機,但我們沒有細看,就鉆進艦橋的控制臺里避風。從控制臺看甲板上的飛機,才注意到真是不少。不光是美國自己的戰(zhàn)斗機,直升機,偵察機和預警機,還有英國的鷂式,法國的幻影和蘇聯(lián)的米格等等外國飛機。
不過,說到底,最漂亮的飛機還不是這些,而是一架剛剛退出民航市場的協(xié)和式超音速客機。她身材修長,就像一個風情萬種的窈窕淑女。波音飛機和她一比,簡直就是腦滿腸肥的蠢物了。這架協(xié)和式飛機潔白的機身,襯在曼哈頓深色的碼頭和樓叢之中,如同一只美麗的仙鶴,寧靜安詳?shù)莫毩⒂趬m世之外。
從航空母艦上下來,又去看了停泊在相鄰碼頭的“咆哮者”號潛艇(U.S.S.Growler)。這是一艘可以發(fā)射戰(zhàn)略核導彈的常規(guī)動力潛艇。與航母的特大號尺寸正好相反,潛艇上的空間狹窄到了幾乎兩個人難以側身而過的地步。為了保證游客不至于在登上潛艇后發(fā)生交通堵塞,在排隊等候上潛艇之前,每個游人都要先穿過一個特制的鐵門。這個門就是潛艇上的艙門的尺寸,大約一米高,半米寬。只有可以通過這個艙門的人才能被容許上船。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這個尺寸沒有什么問題,一伸腿,一貓腰就可以過去了??墒菍τ谏聿姆逝值拿绹硕?,這卻不亞于一場嚴峻的考驗。在我們等候上船的20多分鐘里,就親眼看見不止一個大胖子在這個門前一籌莫展。有一位女士費勁周折,好不容易才擠過這個門。盡管過來以后臉已經折騰的通紅,她還是一邊如釋重負的大口喘氣,一邊頗有些得意對同伴說,我的節(jié)食計劃干的還不錯吧?我在一旁聽得忍不住想笑。
登上潛艇的跳板,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位于發(fā)射架上的老式巡航導彈。與海灣戰(zhàn)爭中美軍使用的戰(zhàn)斧式巡航導彈相比,這個名為獅子星1型(Regulus-I)的巡航導彈顯得笨重得多。說實話,它更像是一個無人駕駛飛機,而不是巡航導彈。這個射程達500海里的導彈,因為可以攜帶核彈頭,并被潛水艇移動發(fā)射,當年被作為美國核威懾力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冷戰(zhàn)時期曾風光一時。
“咆哮者”號潛艇的背上,比起一般潛艇多了兩個巨大的隆起物,那就是存放這導彈的導彈艙。我們的潛艇參觀就從那里開始。在導彈艙里看了簡短的介紹以后,導游帶我們從那里往下進入潛艇的首部。這是我們第一次真的進入一個潛艇。感覺到處都是儀器管道,空間緊湊而有秩序。導航臺,聲納室,控制臺,導彈制導問,餐廳,廚房,休息區(qū)……當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船員的休息區(qū),看到每個人的床鋪上下之間只有不到半米的空隙。躺到床上,連翻身都困難,更不要提坐起來了。簡直就像是納粹集中營里,猶太人睡的鴿子籠式大通鋪的單人版。由于空間緊張,連魚雷艙里也要睡進9個船員!
潛伏于大洋深處的潛艇,沒有辦法感覺到外界的天氣情況。為了讓船員們保持時間概念,潛艇里的燈光特意設計成有紅白之分。白天的時候,潛艇里亮白色的燈,天黑以后潛艇里亮紅色的燈。想象一下幾十名朝氣蓬勃的小伙子擠在一個幾十米長的鐵殼子里,連續(xù)幾個月的在海底游蕩,只有靠燈光區(qū)分日夜,還要時刻準備著應付突然的襲擊,或準備對敵人發(fā)起進攻,這是多么難熬的日子!
雖然我們只在潛艇里停了十幾分鐘,可是出來回到碼頭上,再次呼吸到初冬的寒風,看到滿天飛舞的烏云,竟然有了種親切的感覺。因為這才是真實的、新鮮的世界。
離開碼頭之前,在快到出口的地方,陳列著一些坦克、艦炮、螺旋槳之類的文物。這些冰冷的鐵疙瘩里,有一個直立著的長方形水泥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輪廓,那高度,那彩繪,都是似曾相識的感覺。難道是……被推倒的柏林墻?上前看看牌子上的說明,果不其然,那正是柏林墻的一塊遺跡。
那堵建了28年,分隔了兩個陣營,制造了種種悲喜劇,又最終被人推倒的柏林墻,曾是冷戰(zhàn)最著名的標志之一。它的建立,起因于極權社會對人民用腳投票的恐懼。一面十幾厘米厚的墻壁,活生生的把一個城市撕裂開來。墻的東側,是哨兵冷漠而警惕的眼光,和企圖逃離者的鮮血與生命。墻的西側,則是人們對親人的呼喚,和用各種方式涂抹在墻上的期盼和詛咒。所幸的是,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對抗,終于隨著烏托邦的崩潰而消彌。而這堵墻,也最終是在人民的歡呼聲里,而不是航空母艦和潛水艇的作用下,轟然瓦解。 這個喜劇化的結局,應該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正因為這,我們才能夠在今天以一種輕松的心態(tài),在遠隔千里的另外一個城市看到它的殘垣斷壁。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而為,眼前的這塊柏林墻恰好放置在了兩輛坦克之問。兩個相互對峙的炮口,不正是當年兩大集團虎視眈眈、劍拔弩張的形象寫照嗎?在那幾十年冷戰(zhàn)的日子里,人類有多少次幾乎走到了自己命運的盡頭?如果任何一次多踏前一步,我們的世界都可能會不再是今天這個樣子。
然而,人畢竟還是人。與意識形態(tài)相比,人的求生本能似乎更強大。正是靠了Common Sense,我們才從極端走回來,才沒有讓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被蘑菇云的陰影所遮蔽。鋼筋鐵骨的航空母艦和潛水艇,盡管看上去堅不可摧,威力無比,但卻都有傾覆的可能,并不能永遠保護人類的安全。而人類對生命的渴求,才是和平的真正動力。
也許,這才是我們可以依賴的,永遠不沉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