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借生動、鮮明、豐富的形象傳情;也就是說,在詩歌里,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常常不是直白地表達出來,而是寄寓于帶有感情色彩或思想傾向的形象之中的。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要注重通過品味藝術(shù)形象來解讀詩歌的思想情感。
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包括“人象”和“物象”?!叭讼蟆笔侵甘闱樵娭械氖闱橹魅斯?,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而“物象”,則是我們常說的寄寓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詩中富含作者情感的一個個具體的景物,如“月”“西風(fēng)、殘陽、落葉”“楊柳、曉風(fēng)殘月、長亭短亭、蘭舟”“梅、竹”“號角”等。
品味形象,解讀詩歌的思想情感,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品味主體形象,解讀作者的情感。有些詩歌描寫了多個意象,但其中有一個是主要的,也有些詩歌只寫了一個主體形象。鑒賞這類詩歌應(yīng)抓住主要或主體形象進行品味,進而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主要寫了作者“春夜在洛城聞到‘折柳’曲”之事,其中主體意象是“折柳”。“折柳”是全詩的關(guān)鍵,準(zhǔn)確解讀“折柳”的內(nèi)涵就能準(zhǔn)確解讀詩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由于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xí)慣,因此,文學(xué)上的“折柳”和“折柳曲”都寄有惜別懷遠、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懷。詩人夜聞“折柳曲”而起“故園情”,從中可窺見詩人在詩中要表達的是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懷。
二、整合群體形象,解讀詩歌的意境。有些詩歌寫了多個意象,這些意象,就單獨而言意義可能不大;但整合起來,就構(gòu)成了一個藉以表情寄意的意境。整合、品味這些意象和意境,就能準(zhǔn)確解讀詩中作者的情感。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fēng)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潑剌鳴。)寫了“江月”“風(fēng)燈”“宿鷺”“跳魚”四個意象,這四個意象構(gòu)成了一個恬靜、安謐、和平的意境(其中“跳魚”是以動襯靜)。整合并品味這四個意象所構(gòu)成的意境,就不難明白詩人要表達的是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
三、品味襯托形象,解讀作者的情感。有些詩歌,作者并非直接將情感寄托于描寫的景物中,而是附依在某些襯托物上。品味這些襯托的形象,就能準(zhǔn)確解讀詩人的情感。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借昔日越王破吳時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和“宮女滿殿”的極盛和極樂,來反襯眼前“惟有鷓鴣飛”的衰頹和冷清,藉此表達作者對昔盛今衰、世事無常的感慨。又如,杜甫在《登高》里借“猿嘯哀”“鳥飛回”“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等自然景象襯托自己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
四、品味自況形象,解讀作者的志。古人寄志不愛直抒胸臆,而愛以前人自比,以象征物自喻,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或高貴品德等。鑒賞時只要抓住這些自況形象加以品味,就能準(zhǔn)確解讀詩人的志。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里借周瑜年少有為自況,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以廉頗自況,表達自己雖然年老但仍不忘報國之志以及對朝廷不起用自己的無奈。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借“凌寒獨自開”的“梅”自喻,表達自己要力排顯貴非難,矢志推行政治改革的不撓斗志。白居易的《楊柳枝詞》用楊柳風(fēng)姿綽約卻生長在無人欣賞的荒園角落里來比喻優(yōu)秀的人才被冷落、排擠、埋沒,表達自己對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和痛惜。這樣的自況形象在古詩里用得不少,鑒賞時應(yīng)特別留意。
此外,文學(xué)作品里一些表意比較固定的形象,平時應(yīng)該注意識記其義:
一、相似的形象。如“梅、蘭、竹、菊、松”常用以象征潔身自好、清高自許、孤芳自賞,寄托高風(fēng)亮節(jié);“春蠶、蠟炬”常用來歌頌奉獻精神;澎湃奔放的“飛瀑、江河”常用來抒發(fā)激越奔放的情感;“嬌花香草”常用來比喻美的人、好的事。
二、相關(guān)的形象?!霸隆背S脕砑脑⑺监l(xiāng)、思親之情;“依依楊柳、曉風(fēng)殘月、長亭短亭、蘭舟”常用來寄寓依依惜別、離別惆悵和離別之苦;“西風(fēng)、秋雨、殘陽、落日、夕陽、落葉、風(fēng)絮、梅雨”常用來渲染冷落、悲涼氣氛,表達凄涼的情感;“號角、戰(zhàn)鼓”常用來渲染戰(zhàn)爭的悲涼和殘酷;“春水”用來寄愁;“潭水”用來寄友情;“小橋、流水”用來贊美故鄉(xiāng),等等。
三、引以自況的歷史人物。如屈原的愛國,李白的灑脫飄逸,杜甫的憂國憂民,魏征的直諫,唐太宗的納諫重才,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周瑜的年少有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