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只知道曲阜有孔廟,不知道還有顏廟;知道孔子被尊為圣人,不曉得還有“復圣”。第一次瞻拜孔廟、孔府以后,從那里向北走不遠,就到了一處規(guī)模不算小的廟宇。進了牌坊正門,見院里豎了一塊大石碑,上書“陋巷故址”;而復圣殿里塑的廟主顏回像,竟也“冕旒執(zhí)圭”,儼然帝王氣派。這形象跟人們心目中窮讀書人顏回的面貌,實在相距太遠了。
讓人真正能追思、描摹一下顏回的,應推廟里的一眼井,稱“陋巷井”。石砌的圓井口,望下去幽幽綽綽,有黯黯水影。望著井水,心里不由響起那句千載盤旋的蒼老的喟嘆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夫子當年對顏回的贊嘆應該說是很由衷的。一生從教的夫子,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而賢人中首屈一指的,便是顏回。但他“不幸短命死矣”,這事情弄得夫子傷痛不已,大哭大叫:“天喪予,天喪予!”他多么惋惜失去這位同鄉(xiāng)的高足啊!
那么,顏回“一瓢飲”,飲的便該是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亦成為圣物。為了衛(wèi)護圣物,明代嘉靖年間建起一座亭子。平地壘起的石基,六根木柱撐起一個樸素的六角檐頂。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書“陋巷井”三字,背面鐫著有關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許久,覺得它很有些意味。
想起孩提時,聽爺爺講過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無邪,當時最感興趣的是公冶長,傳說他能聽懂鳥兒說話;而最同情的是閔子騫,他體貼、孝敬父母,那個“鞭打蘆花”的故事,是可以叫孩子落淚的。對顏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窮,卻好學不倦,此外并沒有留下多深的印象。后來,書讀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顏回,在《論語》里提到他的次數(shù)最多。顏回總有一種什么東西,長久地起一種激勵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單單由于他家貧仍然不倦地追求學問這一點吧。
后來,看到臺灣柏楊先生的暢銷書《丑陋的中國人》,作者在批評孔子和儒家思想“不思改造社會,輕視競爭”,提倡“安貧樂道”的弊病時,譏彈說:“只把窮得丁丁當當?shù)念伝叵壬敵苫顚?,努力贊揚他的安貧氣質?!卑貤钏坪跻舶杨伝氐淖鳛楫斪髦袊说摹俺舐敝焕右灾肛?,我看了不大舒服。平心而論,這種指責恐怕有失公允。
其實,孔子從來沒有一味地勸人安貧,號召大家一齊去過苦日子??鬃雍苄蕾p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賜,就“下?!苯浬?,成了春秋時期很有名的“大款”??鬃雍退牟簧俚茏悠髦仡伝?,主要是因為顏回有著特異的意志和操守:為了鉆研治國安邦的學問,或者可以說潛心于學術吧,顏回虛懷若谷、全力投入、堅忍不拔,毫不被富貴、權位、享受等誘惑,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精神境界!歷史上以如此專攻、心不旁騖的心態(tài)鉆研科學、技術的人,被認作“精英”;以同樣心態(tài)鉆研人文學問,為“天下歸仁”的理想而獻身,不同樣應當被視為人類的、民族的精英嗎?縱觀20世紀痛揭中國人的丑陋,即國民劣根性,有誰可同魯迅先生相比并?而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歷史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魯迅先生盛譽他們堪稱“中國的脊梁”,顏回不正屬于這“脊梁”的行列嗎?顏回是美好的中國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這里標識的“陋”,只在于指不盡如人意的物質條件。不厭其陋,不懼其陋,而為了改變這陋,以堅忍精神進取的人,永遠有資格成為人類的楷模。
后來,我又有機會拜謁顏廟,特意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這一次我知道了一件事。
近些年來,“尋根”活動在大陸以及海外華人里很熱了一陣子。一位熱衷“尋根”的姓顏的先生,原籍廣東梅縣,此次不遠萬里到曲阜的陋巷來,專程為了“認祖”。在顏廟西街,他拜望了一位老者,老者自稱是顏回第七十五代孫,在該市“顏氏聯(lián)誼會”擔任著職務。他自豪地說,他們顏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親名叫顏征在,那么細論起來,孔圣人還是顏家的外甥哩。他還矜夸:“顏姓人自六十一代開始經皇上詔準,行輩排名依次用三十個字,輪轉直到如今?!边@位老者又說,顏回幫助過孔子治《春秋》,編《周易》,連儒學界的人也承認顏回學問高過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顏回,果若有靈,聽到20世紀他的第七十五代孫有人在孔圣誕生地大發(fā)如此高論,他會怎樣呢?恐怕可能會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我照了幾幀顏回井亭照片,銘記這座簡樸的亭,只是為了牢牢銘記一句話:巷陋、井陋、亭陋,全都沒有關系,不須在乎;只是心靈———人的靈魂,絕然不能安于其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