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孟子·梁惠王下》記載,孟子由莊暴引介后去見齊王,他問齊王:“是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呢,還是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齊王回答說當然是后者。孟子又問:“與少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呢,還是與多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齊王的回答依然是后者。孟子于是告訴齊王,一個國君要想統(tǒng)一天下,必須與民同樂。孟子出于樸素的民本思想,勸誡為君者治政理事要多考慮老百姓的利益———這是他政治思想閃光的地方。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只有大家都快樂,我們這個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的樂園。
河清海晏、天下共樂是一個理想,然而,這個理想在目前來說還只是神話,歌舞升平的日子還遠遠沒有到來。人的一生本就不長,且“不如意事常八九”,將生活理想化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我們不能等到孟子描繪的“王道樂土”真正實現(xiàn),一切都“理想”了之后才去感受快樂。
不要埋怨生活的不盡如人意,不要詛咒命運的不公,不要嘆息世間人心的冷漠。抬起你的頭,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世界不像你想象的那樣,世界依然是充滿溫暖和關(guān)懷的。
不要沉湎于心靈的疑云之下,要敢于撥開疑云,使心靈重見光明,重新接受陽光的溫暖。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那樣的美好和燦爛,命運是那樣的垂青于你,世事人心又是那樣的可近可親……
有一個故事也許很多人都曾聽說過:一位老婆婆整天憂郁,日漸消瘦,有人就問她:“老婆婆,你為什么老是愁眉苦臉的,有什么心事,可以跟我說嗎?”原來啊,老婆婆有兩個女兒,一個是賣雨傘的,另一個是賣糧食的。下雨天她想著糧食受潮會發(fā)霉,就會為大女兒擔(dān)憂;晴天又想著雨傘沒人買,又會為小女兒憂慮。好心人笑著對她說:“如果雨天想賣雨傘的女兒,晴天想賣糧食的女兒,不就可以天天快樂了嗎?”老婆婆聽后,恍然大悟:是啊,為什么總是想著煩惱,而不去想想生活中的快樂呢?原來,生活的苦樂有時并不取決于那客觀的“存在”,也和主觀的思維方式相關(guān)。
煩惱會使人意志消沉,使人對未來與前途喪失信心;快樂會使人意氣風(fēng)發(fā),使人瀟灑地對待生活。天天有一份好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效率肯定會高一些??鞓凡艜屇銓@個世界有所留戀。為在這世界上留下什么而去奮斗、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是一種“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高尚之樂。咧一咧嘴角,展一展眉頭,憂愁和煩惱必會退避三舍,你的人生必會其樂無窮!
簡評:
兩個故事相互間隔又相互對立地支撐起一篇議論性文章,這大概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吧。由孟子游說齊王“與民同樂”引出“只有大家都快樂,我們這個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的樂園”的啟示,似乎開篇即揭示出中心論點,其實不然。因為接下去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指出:“天下共樂……這個理想在目前來說還只是神話。”既然天下人“同樂”暫不可能,我們每個人為何不可以在“理想”實現(xiàn)之前創(chuàng)造條件自得其樂呢?這才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思想,而這一思想又寄寓于老婆婆“晴雨皆愁”的故事之中。作者由后一故事得出的結(jié)論是:原來,生活的苦樂有時并不取決于那客觀的“存在”,也和主觀的思維方式相關(guān)?!翱鞓凡艜屇銓@個世界有所留戀”,激勵你“去奮斗,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磥?,作者并非提倡那種淺薄的“沒事兒偷著樂”,而是最終定位于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高尚之樂”。綜觀全文,可謂回環(huán)往復(fù)、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