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到晚年,書法造詣愈發(fā)精深,到了爐火純青、完美無缺的境界。只是他就是不肯收徒,許多癡心迷戀他書法的人渴望拜他為師,懇請他指點,但卻沒有一個能成為他的學(xué)生。
他不但不收徒,而且想求他的墨寶都也了,因為老先生停筆罷寫了。他情趣轉(zhuǎn)移到兒時就喜歡、老了更加鐘情,的“哦哦”亂叫的大白鵝上;除此之外,他還迷上了玩珠子,收藏了好多珍珠。
王羲之如此打發(fā)光陰,急壞了一個人,此人就是云光寺的玄明和尚。前不久云光寺著了一把大火,廟宇房屋都燒了,一時修不起來,玄明和尚只好先回鄉(xiāng)下暫住。
玄明和尚跟王羲之是光腚娃娃時的朋友,王羲之困難時曾得到玄明和尚的慷慨幫助,兩人交情極深。這天,玄明和尚看望王羲之來了。
玄明和尚一到,王羲之便知其來意。因為玄明和尚沒少寫信勸告過他,所以二人見面寒暄后,王羲之便有意遠(yuǎn)離書法和收徒的話題,而大談特談他養(yǎng)的這群白鵝。玄明和尚卻想方設(shè)法把話頭往書法和收徒上引。
王羲之炫耀地一手撫摸著白鵝的頭,一手拿著菜葉喂白鵝。玄明和尚說:“喂鵝,人人都能做,而且比你喂養(yǎng)得好的還大有人在;可是能寫像你那樣書法的,世間只有你王羲之一人呀!”
王羲之一聽這話便不耐煩了:“書法!書法!又是書法!我已經(jīng)寫了在大半輩子了,就不能換換樣,養(yǎng)養(yǎng)大白鵝消遣消遣?讓那些養(yǎng)鵝的也換換樣去寫書法,豈不是很好嗎?”
玄明和尚說:“可書法畢竟比不得養(yǎng)鵝,總得有人指教啊!你得收些徒弟好好傳授才是呀!”
王羲之礙著面子不好發(fā)作,頓了頓說:“養(yǎng)鵝是人人都能養(yǎng),恐怕玩珠子就不是一般人都能玩得了的?!闭f罷,便將他收藏的珠子都搬了出來。
玄明和尚一看不由吃了一驚,他萬沒想到王羲之會收藏了這么多的好珠子。但想到王羲之為此竟疏遠(yuǎn)了書法,不愿收徒傳藝,還是遺憾得直搖頭。
這時王羲之笑著,又拿出一顆珠子放在了玄明和尚面前。玄明和尚一看,這顆珠子呈橢圓形,神奇的是,在陽光照射下珠子里有一條一晃一晃地游動的小魚。
見玄明和尚看得發(fā)呆,王羲之得意地道:“如何?這珠子神奇吧?這叫‘碧魚珠’,乃稀世珍寶,價值連城。我王羲之得了此寶,今生足也,什么書法,什么收徒,都統(tǒng)統(tǒng)……”
王羲之說到這兒,忙止住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玄明和尚臉色鐵青,瞅自己都不用好眼神了。他不知自己哪里做錯了,惹得玄明和尚生這么大氣,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玄明和尚是個急性子,脾氣暴躁,他不容王羲之說完,便拂袖而去,慌得王羲之起身追上將他硬拖了回去。王羲之連連賠不是,又沏新茶請玄明和尚品飲,但終因話不投機,還是很快不歡而散。
玄明和尚走后,王羲之便開始收拾起那些珠子。見有的珠子剛才被玄明和尚的袍袖拂掉在地上,更是心疼得趕忙拾起來又吹又拂??沈嚨?,他發(fā)現(xiàn)少了顆珠子,就是那粒碧魚珠,頓時急得他頭發(fā)根都豎了起來,忙趴在地上細(xì)細(xì)找尋起來。可是,他反反復(fù)復(fù)地把四周都找遍了,依舊沒有找見,不禁長嘆一聲:“人心難測呀!”。
家里人見他急成這樣,忙請了幾個朋友來勸解。王羲之便將玄明和尚走后丟了珠子的事向他們說了:“丟了別的珠子也就罷了,可是那顆是碧魚珠呀!”
朋友們一聽丟的是碧魚珠,也都焦急起來。他們也都見過碧魚珠,知道是顆價值連城的寶珠。但大家也都深知玄明和尚的為人,都勸王羲之不必著急,說那珠子肯定還在這院里,于是一起幫他找起來。但是,找來找去碧魚珠還是沒找到。王羲之長嘆一聲:“唉!人心難測呀!”便呆呆怔怔地不吱聲了。
眾人怕他急了病來,商量來商量去決定還是去跟玄明和尚談?wù)?,讓他把那顆珠子還給王羲之算了。
朋友們找到玄明和尚后,對他說:“王羲之養(yǎng)鵝玩珠,疏遠(yuǎn)書法,不肯收徒,固然不對,但只能慢慢規(guī)勸,若把他最心愛的珠子拿去藏了起來,萬一把他急出個好歹,就……”
朋友們的話說得十分婉轉(zhuǎn),玄明和尚卻聽明白了,頓時氣得臉色煞白。欣賞碧魚珠時只有王、玄二人,不要說王羲之和朋友們懷疑自己,就連自己都覺得說不清辨不明呀!直氣得一病不起,不幾天就死了。
玄明和尚死后,一天王羲之打掃鵝棚,無意之中竟在鵝糞里發(fā)現(xiàn)了碧魚珠,頓時恍然大悟,這珠子肯定是那天落到地上后,被鵝吞食了。為此,王羲之內(nèi)疚萬分,覺得對不起朋友玄明和尚而悔恨不已。直到這時才體會到當(dāng)初玄明和尚對自己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友人之心是何等的摯誠良苦,而自己卻執(zhí)迷不悟,玩物喪志,辜負(fù)了玄明和尚和世人的殷切企盼呀!
王羲之決心從此不再養(yǎng)鵝玩珠了。他又重執(zhí)狼毫,并且收徒傳藝,重新振作了起來。為了永記這個教訓(xùn),他把自己的宅院改建為寺廟,取名“戒珠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