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先當和尚后當皇帝,而他的太孫朱允炆卻是先當皇帝后當和尚。朱允炆為何皇帝不當卻去當和尚呢?
話說朱元璋去世之前,太子朱標早已仙逝,由太孫朱允炆繼皇位,即明惠帝。當時,諸王擁兵自重,多有不法,朱允炆為鞏固政權,決定削藩。他先后廢了周王、齊王、湖王、代王、岷王,依次到了燕王朱棣,這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
公元1399年6月,朱棣在僧人道衍的策劃下,以祖訓朝無正臣,必清臣側之惡為名,舉兵征討,直犯京師,自號靖難。
惠帝朱允炆在朝中聞報,料知大勢已去,整日丟魂失魄,郁郁寡歡。貼身太監(jiān)王越見了,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一日,惠帝朱允炆呆望著太祖的神像,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澀一應俱全,不覺眼淚盈眶。太監(jiān)王越看在眼里,于是試探著上前勸諫道:“皇上不必整日憂心忡忡,今日天氣晴朗,恰逢廟會,不如外出走一走散散心如何……”
于是,避開眾宮人,王越領著惠帝朱允炆,微服步出了后宮。
來到熱鬧非凡的城隍廟,想起太祖朱元璋在這里曾聆聽過劉伯溫詮釋讖語“‘冠’多法亂”,惠帝朱允炆觸景生情,不覺又是雙眼發(fā)紅。王越心領神會,便帶著惠帝轉到一條偏僻小巷,老遠便見一掛著“半仙”字號的測字地攤。
擺地攤的老者年逾花甲,他衣衫襤褸,骨瘦嶙峋,雙目緊閉,盤腿坐地。王越領著惠帝悄然而過,誰知測字先生在他倆走過約七八步遠時,自言自語驚呼:“啊呀!有貴人……”
王越和惠帝聽到驚叫,止住腳步環(huán)顧四周,空無一人,知道驚叫聲是沖他倆而來。于是王越返回問道:“高人為何驚呼?”
“半仙”道:“有貴人經過,不禁失口,請多多見諒……”
王越道:“我等乃布衣庶民,何來貴人?”
“半仙”頭不抬,眼不睜,指指王越身旁的朱允炆道:“鄙人見你倆步履乃朝上方步,便知爾等必為大福大貴之人。在下不才,但可預知未來人間禍福,消災化吉之法也略知一二,大凡福人來此測字,賞銀幾何,任其自便!”
王越與惠帝耳語一陣后,揮毫寫了一個“文”字讓他測。
“半仙”拿起“文”字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道:“這‘文’字本是個吉利之符,爾等也早已享盡榮華富貴。不過,這‘文’萬萬不可傍火,若傍火,則是禍,不吉,還有葬身火海之嫌!”
惠帝朱允炆忍不住急忙追問:“那將如何是好?”
“半仙”道:“客官莫急,這‘文’遇水為吉,貴人屆時往東北方向會有‘水、舟’相助,貴人可逃一劫!”
王越馬上掏出紋銀二兩拋給“半仙”,拉起惠帝朱允炆就走?!鞍胂伞钡溃骸翱凸偾衣瑴y一字在下只收你五錢銀子,余下的還須退你!”
王越略為躊躇一下:“那就別退了,再測一字吧!”說著揮毫又寫下個“充”字。
“半仙”看了看字連連擺手:“不好不好,此字在下不敢測,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王越不滿道:“為何不敢測,嫌銀子少?”
“半仙”道:“若測此字,須賞銀七七四十九錢方可,不過災禍恐怕要誅連在下,屆時吃不了兜著走……我家上有老母,下有妻兒,你還是可憐可憐我,另請高人吧!”
“半仙”越是讓走,王越越是不走。不是要銀子么?裝什么貓不吃魚假斯文?于是隨手掏出一錠紋銀,足有五兩:“高人請指點,愿洗耳恭聽!”
“半仙”正要拾起“充”字,誰知刮來一陣旋風,“嘶”的一聲把“充”字分成“亠”和“允”兩半?!鞍胂伞币豢创篌@失色,撲通一聲趴下磕頭如倒蒜。
“此乃天子貴人駕到,在下有罪,罪該萬死,不敢再狂妄胡言!”
王越問:“此話怎講?”
“半仙”道:“這‘充’字上為‘云’下為‘兒’,云者,天上之物也!因此,‘云’又可解作‘天’?!畠骸谙?,連起來便是‘云兒’,‘云兒’即‘天子’也,簡言之,‘充’為‘天子’意!”
王越道:“一個普普通通的‘充'字讓你胡謅為天子,這太牽強附會了吧?莫不是想訛我們銀子不成?”
“半仙”不慌不忙道:“客官怎不見‘充’字現(xiàn)已無頭成了‘允’么?這說明天子可能不久將有大難在身,所以在下不敢胡言狂語……”
惠帝在旁急了,搶過話頭:“這兇煞大難之災能化解么?”
“半仙”道:“若要化解兇煞,只有一計可試,但不敢保證靈驗,不過還須再賞紋銀七七四十九錢,待日后不才前往神樂觀為你等作消災之用!”
王越又掏出五兩紋銀?!鞍胂伞彪p目緊閉,手指在空中又寫又畫,口中念念有詞道:“這‘充’字若無頭,按讖語意為滅頂之災,不過客官福大,可在壬午年(1042年)七月初七遇到大火時即刻將發(fā)削下,這削下之發(fā)可代‘首’,能化兇煞為吉利,避開生死劫……”
此刻的惠帝朱允炆已雙腿打顫,王越拉起惠帝,三步并作兩步火速離開測字地攤。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渡江京師,谷穗和李景隆開了金川門,迎入燕王。舉朝上下,驚慌失措,惠帝朱允炆一看大勢已去,心想自殺算了,剛要拔劍自盡,太監(jiān)王越伏奏:“陛下不可輕生。記得從前高皇帝升遐(即去世)時,曾交付掌宮術監(jiān)一個篋子,并囑咐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篋一視,自有妙法。”
翰林院編修程濟趕忙插口道:“篋在哪里?”
“藏在奉先殿左側?!蓖踉降馈?/p>
朱允炆于是放下劍,命王越馬上取篋來。
不一會兒,四個太監(jiān)抬著一個紅篋進入殿來。粗看,這紅篋有些斤兩,且四周用鐵皮嵌包著,連鎖芯里也灌了生鐵。當下,眾人取來鐵錘和錐子,弄了好一陣,才將篋打開。大家原以為內中藏有什么秘緘,有退敵的錦囊妙計。誰知打開一看,里面只有三張度牒,一張上寫著應文,一張上寫著應能,一張上寫著應賢。篋里還有一些袈裟、僧帽、僧鞋等和尚所用衣物,樣樣俱全,并有剃刀一把,白銀十綻,還有一張寫著字的紅紙:“應文從鬼門出,余人從水關御溝出行,辰時可匯集神樂馬觀房?!北娙私泽@。
“數(shù)應如此,尚復何言?!被莸壑煸蕿上胂雱e無良策,眼看燕兵就要到了,事不宜遲,只能如此了。王越指點程濟幫惠帝剃發(fā),另外按度牒所言:吳王的教授楊應能,因名字與度牒符合,也愿意與惠帝剃發(fā)同生共死。監(jiān)察御史希賢,也因名賢和度牒的名字一樣而剃發(fā)。最后,三人脫下官袍,披上袈裟,藏好度牒。一切準備就緒,惠帝朱允炆披著袈裟,前后只帶九人由鬼門出逃,同時命王越縱火焚燒宮殿。
出了鬼門往東北方向走,卻見門外有一小舟等著,舟上有一位道裝老人,呼叫惠帝上船,而且還叩頭稱他萬歲。惠帝定睛一看,此老人便是測字“半仙”?!鞍胂伞弊晕医榻B姓王名升,王越之弟,神樂觀主持。他說:“昨日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所以備舟守候?!眲傉f完,來了一陣狂風,隨著是雷電暴雨,小舟瞬間傾覆,船上人馬全部落入水中,待惠帝醒來時,已躺在神樂觀中,而其余的人無一生還。從此,惠帝朱允炆開始了他當和尚的生活。
惠帝朱允炆出家當和尚后,王越繼續(xù)留在朝中為官,而且在宦官中除汪直外,數(shù)他權力最大。為什么?原來,燕王朱棣舉兵京師之前,用重金收買了惠帝朱允炆貼身太監(jiān)王越。朱棣推翻朱允炆自立為王,擔心會生二患:一是怕犯忌祖上旨意惹來災禍;二是怕殺了朱允炆會引起朝野權貴群臣不服而亂天下。為此,僧人道衍獻計:只要朱允炆出走讓出皇位即可,不必相煎過極。于是以太監(jiān)王越為內線,導演了一場“半仙”測字和惠帝削發(fā)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