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的無休止的迫害之中,漂泊不定的猶太人不斷提出這個問題:這個世界究竟有沒有猶太人的安身之地?猶太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1896年,一個溫文爾雅的記者,36歲的猶太人發(fā)表了一部主張建立猶太國的著作《猶太國》,這本書被稱作猶太人流亡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它成了日后全體猶太人復國的綱領。這個人就是被猶太人視為當代摩西的西奧多·赫茨爾。在當時,沒有幾個猶太人知道他是誰;而今天,以色列人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山。
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赫茨爾這樣寫道:“我現(xiàn)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要‘出去’嗎?到哪里去呢?”他鄭重提出:“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p>
赫茨爾的思想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猶太人。他們決意在這個充滿艱險的世界上,向不可能宣戰(zhàn),尋找一處屬于猶太人自己的地方。
赫茨爾在他的日記中用猶太先知們所習慣的筆法寫道:“我在巴塞羅締造了這個猶太國。也許在5年之內,無論如何在50年之內大家將看到它。”
51年后,以色列誕生了。
可是在當時,建立猶太國的目標顯得非常遙遠。這個民族家園該建在哪里呢?在法國還是在撒哈拉沙漠?要在阿拉伯人世代聚居地巴勒斯坦硬插進一個猶太國?那簡直太不現(xiàn)實了!
巴勒斯坦,這塊面積約27000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天津市的地方,當時有近一半的土地為不毛之地,另一半也多為山地,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從公元7世紀起,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就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一千多年來,他們在這里休養(yǎng)生息,耕織漁牧,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歷史是怎么回事,這里曾經是誰的家園,這些都和他們毫無關系。千百年來,世事變幻,一些國家消失了,一些國家形成了,歷史就是這個樣子。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家園,豈容他人涉足?這對阿拉伯人,對全世界來說,都是簡明的道理。
可是,對猶太民族來說,返回故土,在祖先生息過的土地上重建家園,也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起初,赫茨爾和大多數(shù)猶太人都主張把建國的地點選在巴勒斯坦。為爭取當時的統(tǒng)治者、奧斯曼帝國同意猶太人在它的領地巴勒斯坦建國,赫茨爾做了大量工作,并終于在君士坦丁堡見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但這位君主對此毫無興趣,沒有對他作出任何承諾。赫茨爾和同事們于是考慮在巴勒斯坦之外尋找建立家園之地。赫茨爾曾請求英國政府同意猶太人在西奈半島的阿里什定居建國,由于埃及政府的反對,這個計劃也沒有實現(xiàn)。他又接受了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的意見:在非洲內羅畢西北的一塊土地上建立猶太國家;此后,他也曾提議英國政府在烏干達建立一個猶太殖民地,但這些設想都因各種原因而流產。在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之后,1904年,赫茨爾領導的行動委員會作出最后決定:猶太民族只有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國家。
與赫茨爾注重政治外交努力的方式不同,另一位猶太復國組織的領袖人物,精力過人、永遠充滿自信的魏茲曼主張立即動員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加快復國速度。
魏茲曼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著名化學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他適逢其時地發(fā)明了丙酮及丁基醇的改良制程,他的發(fā)明使英軍大大改進了炸藥的效力,從而改變了戰(zhàn)場上的力量對比。他依靠自己在英國政界的特殊地位,說服英國政府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答應協(xié)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1917年11月,英國政府發(fā)表了歷史上著名的《貝爾福宣言》,這個宣言聲明巴勒斯坦的任何非猶太居民,不得用任何行動損害猶太人的公民和宗教權利。
《貝爾福宣言》給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帶來了現(xiàn)實的可能,同時也埋下了日后半個世紀巴以兩個民族流血沖突的種子。
此后大量的猶太人涌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沖突亦日趨劇烈,巴勒斯坦陷入長期混亂,到處都充滿了緊張、猜忌、血腥和殘酷的爭斗。在雙方的壓力下,英國幾屆政府都扮演了動搖不定的角色,一會支持前者打擊后者,一會扶助后者迫害前者,使沖突愈演愈烈,任何一方都不滿意。到1939年,英國政府不得不發(fā)表第二個白皮書,禁止猶太人繼續(xù)向巴勒斯坦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成千上萬從集中營出來想回到自己家鄉(xiāng)的猶太人發(fā)現(xiàn),他們以前的家園早已化為灰燼,村莊、城鎮(zhèn)和他們熟悉的生活圈子永遠地消失了。對于戰(zhàn)后幾十萬猶太人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去難民營,接受國際救濟,過著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要么投奔巴勒斯坦,沖破英軍的封鎖線,冒死做“非法移民”。
歐洲戰(zhàn)火平熄后,猶太人除了擠在骯臟的難民營整天討論自己毫無希望的前途外無事可做。每個人都知道,猶太民族仍像戰(zhàn)前一樣,被“文明的歐洲”看不起而拒之門外。在戰(zhàn)后面臨的無數(shù)重大的難題中,安置這幾十萬無家可歸的猶太人,并不比分割德國或修復世界名城更為困難,但沒有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這幾十萬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猶太兒童、青年、老人來說,除了那個遙遠的巴勒斯坦,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在那里,多年來突破無數(shù)障礙先期抵達的各種猶太復國組織的人員,正冒著危險,日夜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闖關過隘非法入境,安置他們簡單的生活和自救性的生產和工作,給他們重建生活、也重建信心的機會。
就在19世紀末,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猶太人只有2.4萬人。從1882年回歸運動開始,大批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陸續(xù)回到巴勒斯坦,僅從1939年英國限制向巴勒斯坦移民后的6年間,就有10萬猶太非法移民進入巴勒斯坦。到以色列建國前夕,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猶太人達到了6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