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了以色列的人,都要去看看西墻。在猶太人的心里,西墻的分量太重。在猶太老人們給孩子講述的故事中,西墻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太多。
遠遠地看去,西墻巨大而壯觀。它的后面,耶路撒冷城古舊的石頭房屋錯落有致,薩赫萊大清真寺金色的圓頂在不遠處熠熠生輝。走近了看,它其實就是一面普普通通的殘墻,上面沒有字也沒有雕刻的痕跡。然而,就是這樣一堵斷壁,卻勝過了世上所有的紀(jì)念碑。和它相比,美國那面精美的越戰(zhàn)紀(jì)念墻也顯得黯淡無光。它就像一個寧死不屈的勇士,孤獨地站立了2000年??粗銜嘈牛喝绻f世界上有一面墻2000年都不倒,那么它一定是有什么話要向后人訴說。
西墻講述的,是一個過于長了的悲劇故事。如果要追溯這個故事的開端,我們得回到數(shù)千年前的歷史中去。
猶太人的先祖希伯萊人來到這里,大約是在4000年前。傳說是亞伯拉罕率領(lǐng)族人離開波斯灣附近的家園,第一次踏上了這塊土地。
這里當(dāng)時名為迦南地,大致包括今天的巴勒斯坦、約旦和埃及的一部分。早先是閃族的一支迦南人住在這里,希伯萊人屬于閃族的另一支。這個古老故事的全部和那個最著名的誓約,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希伯萊族的族長亞伯蘭和上帝立下誓約:他和他的子孫將永遠信奉上帝,做上帝的選民;而上帝將把迦南這塊土地賜給希伯萊人。
上帝說:“你舉目向四處遠望,凡是你能看見的地方,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后裔為業(yè),直到永遠。”(《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亞伯蘭遵照上帝的意旨改名為亞伯拉罕,意為“眾人之父”。想來他當(dāng)時一定不能預(yù)知這是一處怎樣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地理上正好位于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中心位置,歷史上東西方的各大帝國都先后占領(lǐng)過這里。從那時起直到現(xiàn)在,戰(zhàn)火就從來沒有停息過。
亞伯拉罕來到迦南不久,為了躲避災(zāi)難,率族人遷往富饒的尼羅河流域。威力無邊的埃及法老害怕猶太人勢力壯大,千方百計迫害希伯萊人。為了生存,希伯萊人首領(lǐng)摩西按上帝的旨意,帶領(lǐng)他的子民冒險逃出埃及,試圖重返家園,尋找神所應(yīng)允的“流著奶和蜜的地方”。他們在沙漠中跋涉40年,歷盡艱辛來到西奈曠野。當(dāng)摩西登上西奈山時,頓時雷電大作,陰云密布,號角齊鳴。神在雷霆中頒布了著名“十誡”。這十條誡律便成了猶太人世代遵循的律法。
傳說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有一次和天使摔跤角力,被天使賜名為以色列,意即“和天使摔跤的人”。后來雅各成為族長,希伯萊這個稱呼漸漸被以色列所取代。雅各的12個兒子,發(fā)展為以色列人的12個支派。
以色列人在埃及生活了400年后,回到了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地方--從此開始了猶太人歷史上最輝煌的偉大時代。
公元前1006年,猶太人支派的大衛(wèi)征服耶路撒冷,建立了統(tǒng)一的希伯萊王國。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后,把王國發(fā)展到最鼎盛時期,疆土幾乎包括了亞述和埃及兩大帝國之間的全部地區(qū)。
以后,希伯萊王國分裂為兩個國家: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滅亡了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猶太王國覆滅。猶太人失去家園,淪為“巴比倫之囚”。
50年后,波斯大帝居魯士攻占巴比倫,批準(zhǔn)被放逐的“巴比倫之囚”回到故國重建家園。猶太人于是回到耶路撒冷,在已經(jīng)住滿了敵對人口的地方復(fù)興家園,重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耶和華圣殿。
經(jīng)過了200年的太平盛世,災(zāi)難再次降臨。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帝國攻占巴勒斯坦。170年后,猶太人馬卡比率眾起義,奪回耶路撒冷,建立哈斯莫尼王國。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入侵,對猶太人實行暴政。從此猶太人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奪回家園的“猶太戰(zhàn)爭”。他們分別于公元53年、66年、115年、135年舉行過4次大起義。其中最值得一書的是公元66年反抗羅馬人的猶太革命。
猶太人進行了一場氣勢磅礴的大起義,羅馬精銳部隊使用了最先進的武器和最殘忍的手段大舉鎮(zhèn)壓。耶路撒冷在饑餓中陷落,成千上萬的女人和孩子死在圣殿等建筑的大火中,男人們被釘在十字架上,直至“缺乏余地來豎立十字架,缺乏十字架來釘人體”。猶太人的土地全部被拍賣,死里逃生的人被屠殺在供貴族們觀賞尋樂的角斗場,或送到埃及的礦山服苦役。
馬薩達是這次起義的最后一個故事。
960名包括婦女兒童在內(nèi)的最后的猶太戰(zhàn)士退守到雄奇險峻的馬薩達堡。上萬名羅馬士兵重重圍攻,竟然三年未破。世界上最強勁的攻擊遇到了世界上最頑強的防守。當(dāng)武器損壞,石頭也抵擋不住敵人的進攻時,全體起義者決定集體自殺:先由男人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后集體自盡。行動之前,起義者首領(lǐng)艾勒阿扎爾發(fā)表了一段氣壯山河的演說。無從想像這段話是怎樣留下來的,但這肯定是我所知道的最感人的演說了:
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堅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dāng)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
明天拂曉我們的抵抗將終止。不論敵人多么希望把我們生俘,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自由地選擇和心愛的人一起死去。可惜!我們未能打敗他們。
讓我們的妻子不受凌辱而死吧!讓孩子們不受奴役而死吧!讓我們把所有的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但不要燒毀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的死并不是因為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可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隸而生!
我相信,這些話,讓全世界的軍人聽了,不管他屬于哪個陣營,都會肅然起敬。
這些話真是讓人沒有眼淚,也沒有悲傷。直到今天,馬薩達仍然是猶太人不屈精神的象征。無論遇到什么艱難困苦,只要提到馬薩達,人們就會倍增希望和力量。這三個字蘊涵的能量,能夠輕易刺穿千年時間的迷障,走向神秘的永恒。
在公元135年猶太人最后一次不顧死活的大起義之后,整個巴勒斯坦已是一片廢墟。耶路撒冷被徹底摧毀,猶太圣殿被夷為平地,只剩下一堵西墻,像最后一位猶太勇士,倔強地站在凄風(fēng)苦雨中,任千年風(fēng)吹雨打挺立不倒。
第二圣殿時期結(jié)束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的歷史連同他們心中的希望一同結(jié)束了。從亞伯拉罕帶領(lǐng)猶太人進入這塊土地,到公元135年猶太人被羅馬人逐出巴勒斯坦,以色列人在這里生活了近2000年。
猶太人失去了家園,成了一個沒有國家的民族,開始了在世界各地到處流散的苦難歷程。
今天人們來到西墻,仿佛是在接受一場肅穆的洗禮。所有的人都必須正冠整服,女士不能袒胸露背,不能穿短裙短褲,所有的人不能喧嘩,不能抽煙,不能吃東西,不能照相,甚至不準(zhǔn)留下只言片語。每個人還會被發(fā)給一頂猶太教徒才戴的小圓帽,只是帽子是用厚牛皮紙做的?;蛟S在外國旅游者看來這些做法有些異樣,對于以色列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西墻,對于外國游者,只是一個壯觀的歷史遺跡,對于猶太人來說,它是所有受害者留給人類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