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和卡夫卡
這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城堡。
眼前,蜿蜒的伏爾瓦河穿城而過。河流兩岸,一座座古老的閣樓和教堂高低錯落,綿延不斷,掩映在一片濃濃的綠陰之中。左岸,是逶迤起伏的山岡和丘陵。在它的最高處,古堡屹立,壁壘森嚴(yán),圣維特教堂的尖頂拔地而起、直指蒼穹——這便是著名的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是一座延續(xù)千年的古城。它的名字源于德語,意為“門檻”。相傳建城之始,這一帶皆為里普謝公主的領(lǐng)地。為了建造城市,保衛(wèi)家園,她四處求賢,在森林中遇見一位老人。當(dāng)時,這位老人正在埋首制作門檻,他又砍又削,認真細致,把門檻做得異常精美。里普謝公主驚嘆之余,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物有大小,事有難易,但道理是相通的。要想建造一座流芳百世的城市,也如作門檻一樣,非要有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因而城市建好之后,便以“門檻”來命名?!@個傳說是真是假,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的確是一座古樸典雅、耐人尋味的城市,把它稱做是“百塔之城”、“金色的布拉格”,一點也不過分。
這是一座建在高崗之上的城堡。一座座宮殿、教堂巍然屹立,構(gòu)成了一組宏偉的建筑群。東邊,是古老的中世紀(jì)圖書館——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旁邊,是展覽著宗教法器的洛雷塔教堂。身后,是黑死病紀(jì)念碑——在那場蔓延歐洲3個世紀(jì)的鼠疫中,大約有近3000萬人失去生命。舉目環(huán)視,那黑石鋪就的廣場,古色斑斕的雕像,青銅裝飾的路燈,風(fēng)格凝重的教堂……無不流露出一種歲月的悠遠,一種消逝的舊夢,一種歷史的蒼涼。
在這里,我想起了一個名字,一個對布拉格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不錯,布拉格城堡已有上千年歷史。但真正使它具備規(guī)模、達到今天這個水準(zhǔn)的,卻是14世紀(jì)的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兼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關(guān)于那段歷史,不需多費筆墨。不過,查理四世確實是個有本事、有作為的人。他雖說生于王室,出身貴胄,但幼承庭訓(xùn),飽讀經(jīng)史,深諳合縱連橫之道。在他執(zhí)政時期,布拉格迅速崛起,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他留下的,不僅僅是文功武略的回憶,還有這座雄偉的城堡,以及遍布全城的文化遺跡:1344年,他親自為城堡內(nèi)的圣維特教堂奠基;1348年,他首創(chuàng)了中歐最古老的大學(xué)——查理大學(xué);1357年,他又在伏爾塔瓦河上建起了那座精美絕倫的查理石橋……這些,都同他的名字一起,深深嵌入了布拉格的歷史之中。
布拉格城堡的第一道大門叫馬蒂亞斯門。大門兩側(cè),矗立著古代武士的雕像;雕像前,捷克士兵手持步槍,制服筆挺,紋絲不動。我們走時,正逢換崗儀式,威嚴(yán)的儀表,瀟灑的動作,整齊的步伐,吸引了游客不少鏡頭。布拉格城堡一直是捷克的政治中心,歷屆總統(tǒng)都在此辦公,今天依然是總統(tǒng)府所在地。因此,走進第二個庭院,一眼便看見旗桿上懸掛著的捷克國旗——上白下紅,左側(cè)嵌入了一塊藍三角,在微風(fēng)中輕輕飄拂。在這里,有16世紀(jì)捷克國王的故宮,有當(dāng)今總統(tǒng)的辦公室和宴會廳,而眼前這座廣場,則是捷克總統(tǒng)接待外國元首時檢閱儀仗隊的場地。
城堡內(nèi)最高大、最重要的建筑,就要數(shù)圣維特教堂了??梢哉f,整個城堡的建筑群,就是以它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面延伸的。這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當(dāng)時僅是個圓形小室。1344年,查理四世雄心勃勃,大興土木,沿攬了法國、德國的建筑師,對教堂進行擴建。令人詫異的是,這座尖頂高聳、布滿雕像的哥特式教堂,持續(xù)修建了600多年,直到20世紀(jì)初才竣工。今天,當(dāng)我們邁進教堂的青銅大門,凝視著一尊尊石雕,一幅幅畫像,和那些色彩絢麗、美不勝收的彩色玻璃鑲嵌畫時,不能不為它的恢宏大氣、壯麗典雅所打動。不錯,與英法德俄相比,捷克是個小國,但小而不怯、小而不懦。多少年來,無論是遭受橫暴或處于逆境,這個民族從來沒有退縮和沉淪。仰望那高達97米的尖塔,進深124米的禮拜堂,一種崇高和壯美充溢著我的心靈。眼前的一切,絕不是一個弱小民族、懶惰民族或退化民族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的。雄偉的圣維特教堂,不正顯示出一個民族的自尊、抱負、創(chuàng)造力與進取精神嗎?
離開圣維特教堂,我們又來到城堡的另一條小街——黃金街。與它的名字恰恰相反,這里不是黃金鋪地,而是一條狹窄的小巷。碎石鋪成的路面,高低錯落的陋屋,有的門臉矮到不彎腰便無法進去,使人不由聯(lián)想到皇城根下的貧民窟。最早,這里住著城堡里的仆人和衛(wèi)士,以后,街角搬來了一戶煉金匠,遂有了這個名字。上世紀(jì)初,一位面龐清瘦、眼睛明亮的青年人曾投靠姐姐,蝸居在這條小街上,整天埋首寫作,過著清苦的日子,他便是弗朗茲·卡夫卡。
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無人知曉,死后才被發(fā)現(xiàn),被譽為“20世紀(jì)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并進入世界文學(xué)史。在他留存的9大卷作品中,小說《城堡》是最有特色又最難破解的一部。小說里,城堡就在不遠的地方,但測量員K怎么走也走不到,甚至到死都沒有走到。作者筆下的城堡,神秘而又朦朧,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似乎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是象征封閉保守的專制制度,還是象征自己心目中的某座空中樓閣?這些,都留待后人去討論了??傊裉斓牟祭癯潜ひ呀?jīng)向八方游客放下吊橋,就連這條黃金小街也遍布酒吧、商店,任人參觀,畢露無遺。
穿過草坪與花圃,我們又來到布拉格城堡花園。從這里向下俯瞰,可以看到城墻腳下環(huán)繞的壕溝與密密的橡樹——這些,都構(gòu)成了當(dāng)年的防御工事。從這里極目遠望,但見翠綠的山巒之下,伏爾塔瓦河滔滔流淌,一棟棟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復(fù)興式的建筑千姿百態(tài),座座塔樓巍然聳立,朝暉夕陰,蔚為壯觀。遙想古老的門檻故事,回望查理四世的不朽功業(yè),真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平添了幾分詩情、幾分壯懷。
查理橋
在璨然的秋陽下,我們離開了捷克文化部諾斯金茨基宮,便步走上查理大橋。
這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古橋。那厚重的橋墩,鐵塔般的橋堡,風(fēng)雨剝蝕的雕像,青銅制作的橋燈……都使人感到古風(fēng)撲面而來,似乎觸摸到中世紀(jì)脈搏的跳動。
橋堡上,雕刻著查理四世的石像。他相貌威嚴(yán),表情凝重,日夜諦聽著伏爾塔瓦河的水聲,注視著橋上的熙熙人流。其實,早在查理四世之前,這里曾修過石橋與木橋,不過都被上游洶涌而來的洪水沖沒了。1357年,查理四世聘請了著名的建筑師皮特·帕爾勒,重新設(shè)計了這座長520米、寬10米的新橋,16座橋拱以石巖和砂漿澆灌而成,兩端建起了橋堡。以后,藝術(shù)家們又以圣經(jīng)故事為題材,雕刻了30座雕像,安放在橋墩之上,使這座大橋愈顯得古樸莊重。600多年來,它迭經(jīng)洪水沖擊而完好如初,這不能不使我想起查理四世,想起那位杰出的橋梁設(shè)計師,為他們的魄力與才華所折服。
今天的查理橋已變?yōu)橐粭l步行街。漫步橋上,只見游人熙攘,小販的生意異常紅火。橋邊,到處都是兜售美術(shù)晶、紀(jì)念品和水晶制品的攤檔。捷克水晶造型細膩,晶瑩透亮,舉世聞名,大到花瓶酒具,小到項鏈耳墜,無不是精工細作,耐人品味。因而,凡是來捷克的人,多少總要選購幾件。此外,捷克的提線木偶也很有名,國王、士兵、公主、將軍、村姑、妖怪、女巫……林林總總地掛在貨攤上,形神畢肖,引人注目。橋上,那些街頭藝人也十分搶眼,他們?nèi)艘蝗骸⑽迦艘粩?,有的拉提琴,有的吹黑管,吸引了諸多游人,就連他們自己也搖頭晃腦,陶醉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歷史上,捷克曾與奧地利幾度分合,音樂傳統(tǒng)悠久而深厚。莫扎特曾多次來過布拉格,并在這里首演了他的名作《唐璜》。因此,捷克人民對音樂十分喜好,且不說上流社會與一般民眾,就連街頭小販?zhǔn)諗傊螅材芰嗥鹨话研√崆?,來這里拉上幾曲,掙它幾個零花錢。
對布拉格而言,最有意思的莫過于舊城廣場了。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雙塔并立的蒂恩教堂,白壁耀眼的圣米庫拉什教堂,中歐最古老的查理大學(xué)本部“卡羅林”,外觀優(yōu)雅的莊園劇院和市民會館,15世紀(jì)的火藥塔,16世紀(jì)的克萊門蒂大樓——今天的國家圖書館,以及數(shù)不勝數(shù)的酒館、咖啡館和畫廊……這些,無不積淀著深邃的歷史與文化,折射出布拉格獨有的社會風(fēng)情。
首先,還是把目光投向市政廳上的自鳴鐘吧。此刻,成百上千的游客正聚集在這里翹首以待,等候著古鐘的精彩表演。這座古鐘鑲嵌在市政廳的塔樓之下,相傳造于15世紀(jì),由上、下兩個鍍金圓盤組成。上邊的圓盤表示以地球為中心的太陽和月亮,顯示年月日和時間,被稱為“天象儀”;下邊的圓盤是描繪12屬相和農(nóng)村四季作業(yè)的日歷,每天一格,被稱為“日歷儀”。由于年代久遠,這座古鐘曾多次修理,但目前仍在使用。
好了,時刻已到,古鐘的機械開始轉(zhuǎn)動。天象儀旁,手托骷髏的死神抓住沙漏,牽動繩索,鳴響鐘聲,鐘盤上方的兩扇小窗自動打開,基督的門徒隨之而出,神情嚴(yán)肅地望了一下人間,然后閉窗而去。最后,古鐘上方的金色雄雞引吭啼鳴,好像提醒人們光陰似箭,逝者如斯,時間一去不復(fù)返?!@座古鐘是歐洲的著名文物,凡是來布拉格觀光,沒有不到此一游的。
讓我們隨著人流繼續(xù)前行吧,這時,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組雄偉的青銅雕像——胡斯群雕。這是一位面容清瘦的老人,長袍垂落而下,神色冷峻而復(fù)雜。他巍然挺立,不屈不撓,尖尖的下巴翹著一縷胡須,目光深沉而執(zhí)著。在他周圍是那些忠誠的追隨者,和那含有“國家重生”的母親雕像。這些,都屹立在巨大的花崗巖基座之上,被安放在廣場中央,格外引人矚目。
胡斯群雕是舊城廣場的靈魂,也是捷克民族追求真理、舍生取義的象征。作為一個基督教徒,胡斯是極其虔誠的;但作為一個學(xué)者、一個查理大學(xué)校長、一個宗教改革的先驅(qū)者,他又是勇敢的、無畏的、悲壯的。14世紀(jì),捷克與德國相鄰,德國的僧侶把持了捷克的教會。他們巧取豪奪,腐化墮落,以上帝的名義,榨干了窮老太婆身上的最后一塊銅幣。當(dāng)時,教皇派人到布拉格兜售所謂“贖罪券”,引起了胡斯的極大憤怒。他痛斥這一無恥行徑,并組織學(xué)生游行示威,結(jié)果被開除教籍。隨后,胡斯便深入農(nóng)村,抨擊天主教會,宣傳宗教改革。1414年,教皇在德國南部的康斯坦茨舉行宗教會議,“邀請”胡斯參加。胡斯為了伸張正義,毅然赴會,結(jié)果被打入地牢,又以“異端”的罪名,被處死在火刑柱上。消息傳來,舉國震驚。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很快引發(fā)了市民與農(nóng)民的起義,人們自稱是“胡斯派”的信徒,他們搗毀教堂,驅(qū)逐僧侶,攻占市政廳……起義烈火燃遍了整個捷克。盡管德國皇帝五次派遣“十字軍”鎮(zhèn)壓,結(jié)果仍然大敗而歸。最后,由于內(nèi)部分裂而導(dǎo)致起義失敗,但這次斗爭卻給了德國統(tǒng)治者以沉重打擊,爭得了捷克在一定時期內(nèi)的政治獨立,促進了捷克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舊城廣場上,正在舉行露天音樂會,吸引了無數(shù)游人駐足觀看。但是,我卻心潮起伏,久久難以平靜。從布拉格城堡到查理橋,從查理橋到舊城廣場,時間雖短,卻使我感觸頗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要有脊梁來支撐,有靈魂來凝聚;總要有一批人在那里苦苦求索,披荊斬棘,埋頭苦干,舍生取義,于是便吶喊,便抗?fàn)?,便拼搏,便前進,便有了這個民族的生存。捷克雖小不可辱,捷克雖小不可欺;眼前這座正氣凜然、義薄云天的雕像,不正揭示了這個真理嗎?
布拉格之春
這是布拉格最大、最繁華的一個廣場,也是布拉格的社會活動中心。
廣場正南,屹立著壯麗的國家博物館。巨大的穹頂,雄偉的柱廊,寬闊的臺階,布滿雕刻的三角壁墻,看上去更像一座宮殿。博物館前,矗立著捷克國王瓦茨拉夫威風(fēng)凜凜的騎馬銅像。捷克古稱波希米亞,瓦茨拉夫是波希米亞最早的一位國王。傳說他在遭受襲擊、國難臨頭時,喚醒了沉睡在古拉尼克洞穴中的武士,奮起反擊,捍衛(wèi)了自己的祖國。博物館東邊,是古色古香的國家歌劇院。博物館正北,則是一條寬闊平坦的通衢大道:中間是草坪、花圃與雕像,兩邊是連綿起伏的高樓大廈——只有來到這里,我們才能感到一種現(xiàn)代都市的宏偉氣派和勃勃朝氣。
參觀博物館是饒有興味的。無論是克爾特人、哥特人、摩拉維亞人的歷史文物,還是豐富的礦物、動植物標(biāo)本,總能讓人大開眼界,頗受教益。國家歌劇院也是一流的,在這里,我們觀賞了一場兒童?。骸睹匀说耐踝雍吐斆鞯膼勰菔部ā罚笊掷锏墓适?,富有童趣的劇情,演繹著一個真善美的主題。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來到瓦茨拉夫廣場,真正給我以沖擊、以思考、以靈魂震撼的,則是一位年輕的大學(xué)生——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后,為了抗議蘇軍入侵,維護民族尊嚴(yán)。他滿腔憂憤,慷慨赴死,自焚在這個廣場,于是,捷克人民的精神圖騰柱上,又多了一個名字:J·帕杰夫。
清晨的瓦茨拉夫廣場晴空麗日,惠風(fēng)和暢,鮮花似錦,草坪如茵。在這里散步,如果不留意的話,很容易忽略那塊掩在石堆中的黑色大理石紀(jì)念碑。紀(jì)念碑上,鑲嵌著他的肖像和生卒年月:出生在1948年,當(dāng)時剛滿20歲。20歲,一個多么令人羨慕的年齡啊!生命之帆剛剛升起,生活之舟剛剛啟航,然而,一場災(zāi)難突如其來,像陰云籠罩了布拉格上空。
1968年8月20日深夜,布拉格酣睡在伏爾塔瓦河柔和的波光中。突然,幾架蘇聯(lián)運輸機飛臨機場上空,聲稱由于技術(shù)原因,需要緊急降落。毫無戒備的機場人員打開了跑道的綠燈。然而,飛機一著陸,立即從機艙開出一批坦克,蘇軍強行接管機場。于是,一批又一批蘇軍從天而降,直奔市區(qū),控制了戰(zhàn)略目標(biāo),并將捷共中央大樓包圍得水泄不通。與此同時,50萬蘇軍和保、波、匈、民主德國等“華約”國家部隊,從四面八方侵入捷克國境。第二天一早,當(dāng)人們睜開眼睛,拉開窗簾時,發(fā)現(xiàn)滿街都是外國軍隊和坦克,就連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政府總理切爾尼克、議會主席姆爾科夫斯基也插翅難逃,統(tǒng)統(tǒng)成為階下之囚。
那么,蘇聯(lián)為什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兵侵占一個“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呢?根本原因則緣于1968年的捷克改革。當(dāng)時,由于思想和體制的僵化,捷克經(jīng)濟長期停滯不前,各方面的社會矛盾都激化起來。是抱殘守缺,還是另辟蹊徑,成為捷共高層激烈爭論的焦點。以杜布切克為首的改革力量認為,必須對20世紀(jì)50年代按照蘇聯(lián)模式建立起來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體制進行改革,建立一個符合捷克國情的、有人情味的社會主義。他提出,要解決長期以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尊重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的利益;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jīng)濟。這些主張,無不顯示出捷共領(lǐng)導(dǎo)人的獨到見解和政治智慧,以及從本國實際出發(fā),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探索勇氣。改革力量迅速在捷共中央形成壓倒多數(shù),并得到廣大黨員的認可和支持,布拉格春潮涌動,浮現(xiàn)出一線生機。
然而,這些都被蘇聯(lián)視為“離經(jīng)叛道”、“復(fù)辟資本主義”而無法容忍,于是,便發(fā)生了前面所說的一幕。
從瓦茨拉夫到查理四世,從胡斯起義到白山之戰(zhàn),捷克人民歷來就有抵御外侮的光榮傳統(tǒng)。就在蘇軍入侵的第二天,捷共中央、政府、議會、祖國陣線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要求人侵者五條件立即撤走。捷克人民舉行總罷工,宣布繼續(xù)擁護合法政權(quán),不承認蘇聯(lián)拼湊的任何傀儡政權(quán)。捷克朋友告訴我,那時,成千上萬的群眾涌上街頭游行示威,高呼“回去、回去”,以肉體阻攔坦克的行進。蘇軍官兵出發(fā)時,以為是來“履行國際主義義務(wù)”的,一定會受到鮮花與掌聲的歡迎,沒料到迎接他們的,則是憤怒的人群,鄙夷的目光,揮舞的拳頭,抗議的聲浪,一個個變得滿臉茫然,手足無措。這名年輕的大學(xué)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熱血澎湃,悲憤至極,壯烈殉國的。
在國家博物館的臺階上,我見到了帕杰夫的黑色雕像。他就是在這個地方,將汽油潑在身上,然后點著自焚的。在這里,作者著力表現(xiàn)了帕杰夫已被汽油燒焦的那一瞬間——全身抽搐,痛苦掙扎,肢體大幅度彎曲變形,似乎立即要仆地倒下,然而又不甘心這樣死去,好像要沖下臺階,同入侵者拼個你死我活……看到這里,我們肅然起敬,無不動容,為這個勇敢的青年、無畏的愛國者,獻上我們的悼念之情。
帕杰夫是查理大學(xué)哲學(xué)院的學(xué)生,逝世之后被安葬在布拉格奧爾尚公墓。每年忌日,都會有成群人去墓前志哀。平時,也有人去獻上一束鮮花,或點亮一支蠟燭。以后,他的遺骨被遷回家鄉(xiāng)——遠離布拉格的小城弗舍塔底。但是,在瓦茨拉夫廣場的紀(jì)念碑前,天天都擺放著新鮮的花束。
如今,這一切都隨風(fēng)而去,遠遠離開了我們。但歷史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68年的改革夭折了,捷共也因此元氣大傷?!岸?zhàn)”前,捷克是世界10大工業(yè)強國之一,以后卻明顯落伍了。1989年,人們要求重新評價“布拉格事件”,為杜布切克平反,遭到捷共拒絕。后果是人所共知的——“公民論壇”組織獲勝,捷共從此失去政權(quán)。我們不是歷史學(xué)家,毋須去研究東歐劇變的復(fù)雜原因。但是,中國的經(jīng)驗再次得到印證,這就是,一個執(zhí)政黨必須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自我完善。思想僵化,拒絕改革,只能斷送社會主義。
泉城卡羅維發(fā)利
在布拉格西北的波希米亞平原上,由于戴普拉河與奧赫熱河的侵蝕,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深谷。深谷邊緣,一只梅花鹿的雕像舉足跳躍,屹立在峻峭的山尖,這便是著名的“鹿跳巖”。傳說查理四世時期,這位波希米亞國王來此狩獵,在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梅花鹿。小鹿受到驚嚇,狂奔而逃,國王覓到獵物,窮追不舍。小鹿被追到這里,前有陡峭壁立的山崖,后有手持強弩的獵手,小鹿走投無路,便跳下懸崖,墜入水中。查理四世下山取鹿,意外發(fā)現(xiàn)泉水是熱的,受傷的小鹿淌過泉水,又變得矯健如飛,一剎那消失得無影無蹤。查理四世大喜過望,為這個神奇的溫泉起了名字。于是,王室貴胄聞風(fēng)而來,求水治病,別墅林苑也接踵而起,從此,便有了這個美麗的小城——卡羅維發(fā)利。
車子緩緩駛?cè)牍鹊祝?吭谀暇壍囊患屹e館。從這里向北眺望,整個城市都坐落在狹長的谷地當(dāng)中。清澈的戴普拉河水聲潺潺,穿城而過。兩面山坡上,樹林蒼郁,濃蔭如蓋,一幢幢精巧的小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顯得風(fēng)格雅致,異常優(yōu)美。戴普拉河,捷文意為“暖水河”,一年四季,河面上都飄溢著縷縷蒸氣。這蒸氣如煙似霧,若有若無,又給小城增添了幾分朦朧,幾分神秘,幾分夢幻般的童話色彩。
當(dāng)然,卡羅維發(fā)利其所以蜚聲歐洲、美譽天下,不僅只是由于風(fēng)景優(yōu)美,更重要的,則是它那遍布河谷的12只泉眼,和那不可思議的神奇療效。捷克朋友告訴我,這里的礦泉屬于熱堿性硫酸鹽型,地表水透過礫石層滲到地下2000米深處,被灼熱巖層加熱,夾帶大量二氧化碳噴涌而出,沿途吸收溶解了40多種礦物質(zhì),可以治療風(fēng)濕病、關(guān)節(jié)炎、皮膚病、心腦血管病、神經(jīng)衰弱等多種病癥,其水量之大,密度之高,在歐洲無所匹敵。難怪從古到今,慕名前來者趨之若騖,英國國王、奧匈帝國皇后皆來沐浴,就連俄國的彼得大帝,也在此住過兩年,其雕像和碑文至今猶存。
我們沿著戴普拉河朝北走去,首先來到了弗日德羅柱廊。在卡羅維發(fā)利,所謂“柱廊”,是為方便游客和療養(yǎng)者汲取泉水、邊走邊飲而建造的大廳。眼前的弗日德羅柱廊,就是一座高大的現(xiàn)代建筑,從上到下,全部由玻璃鑲嵌而成,顯得通明透亮、風(fēng)格新穎。在這里,5只泉眼向外噴流,其中最大的一只,水柱高達12米以上,遠遠望去,猶如瀑布臨空,飛瀉而下,泉聲隆隆。珠落玉碎,在陽光下變幻為七彩虹霓,引得游人噴噴稱奇。
與弗日德羅柱廊迥然不同,北邊的姆林斯卡柱廊則是一座19世紀(jì)的新古典主義風(fēng)格建筑。一排排光滑的圓柱,一座座精美的雕像,把這里裝綴得典雅優(yōu)美、渾樸含韻,成為名副其實的柱廊。這里有4個泉眼,每只泉眼都標(biāo)著不同的溫度。在歐洲,病人飲用溫泉,必須根據(jù)醫(yī)生的處方。不過在這里,所有的泉水都是老少皆宜的。人們手拿瓷壺,啜飲散步,一邊觀景,一邊談笑,成了卡羅維發(fā)利街頭特有的景觀。
陽光明媚,和風(fēng)拂煦。美麗的小城,籠罩在一片暖暖的秋陽中。我們沿著河堤便步前行,不知不覺,走進了德沃夏克公園。這是一片青翠的草坪綠地,茂盛的枝葉,掩映著德沃夏克的石雕:只見他個子墩實;胡須濃密,雙手握在一起,神色凝重地望著前方。德沃夏克是一位具有世界聲譽的捷克音樂家,他出身貧苦但自強不息,善于繼承民族民間傳統(tǒng)又形成了個人的鮮明風(fēng)格。他的成名作《白山的子孫》,描繪了捷克人民反抗奧地利統(tǒng)治的悲壯斗爭,洋溢著熾熱的愛國激情。他的代表作《新世界交響曲》氣魄宏大,藝術(shù)精湛,至今還在世界各國舞臺上演奏。他忠于祖國,熱愛人民,一生留下了100多部音樂作品;祖國和人民也沒有忘記他——在布拉格,有他的專題博物館,在卡羅維發(fā)利,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園和酒店。
說到德沃夏克,我不由想起,卡羅維發(fā)利也應(yīng)當(dāng)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幾個世紀(jì)來,它以其獨特的風(fēng)采,吸引了眾多文化名人。馬克思、歌德、雪萊、貝多芬、肖邦、莫扎特、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卡夫卡、斯美塔耶、德沃夏克……都曾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走在這里,只見道路曲折,巷道幽深,閣樓重疊,古色斑斕,說不準(zhǔn)哪條小巷、哪座房子都曾與他們有關(guān)。難怪來到這里,總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深邃感和凝重感。就連山坡上的一間酒吧,也放著“好兵帥克”的坐像:拄著拐杖,憨態(tài)十足,引人發(fā)笑——捷克作家哈謝克筆下的人物,也成了一種裝飾和點綴。不過話說回來,沒準(zhǔn)這家酒吧真和作家有些什么關(guān)系。
說卡羅維發(fā)利是一座文化名城一點也不過分。市中心那棟17層的最高建筑,即是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演出中心。每年6--7月,都要在這里舉辦國際電影節(jié),至少有40多個國家、100多部影片參加角逐。多年以來,我國共有30多部故事片、紀(jì)錄片、美術(shù)片、科教片在此獲獎,如《芙蓉鎮(zhèn)》、《良家婦女》等。翻譯告訴我,每當(dāng)電影節(jié)期間,卡羅維發(fā)利名星薈萃,游人如云,衣香鬢影,琳瑯滿目,把這座小城輝映得愈加嫵媚嫣潤,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人杰地靈,相映生輝,這大概正是卡羅維發(fā)利久盛不衰的原因。
前往克魯姆洛夫
清晨,我們離開布拉格,前往捷克的另一座歷史名城——克魯姆洛夫。
這幾天天氣特好,就連陪同我們的捷方朋友也感到意外,連稱碰上了好運氣。雖說時令已近深秋,但這里還是風(fēng)和日暖,滿目蒼翠。走出城市,天空變得開闊而疏朗。白色云朵如同許多島嶼,散布在起伏和緩的丘陵之上。遠處,森林綿延不斷,伸向遙遠的天際。近處,村落和教堂清晰可見,收獲過的土地坦露出赤裸的胸脯,散發(fā)出一種新鮮的、松軟的、令人陶醉的氣息……
今天,陪同我們的翻譯仍是馬三立。不過不要誤會,他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捷克小伙兒。此刻,他正斜靠在座椅上,漫不經(jīng)心地瀏覽著窗外的風(fēng)光。這位查理大學(xué)的中文教師,曾在北大學(xué)過漢語,也曾去過西安。一提起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他就連聲贊嘆“美極了”。遺憾的是,雖然他專門研究先秦歷史,也讀過《左傳》,但講起漢語總有些別扭。有時候,一句話要顛來倒去說幾遍,才能摘清楚、聽明白。因此,他話不多,也顯得有點拘謹(jǐn)。好在眼下不要翻譯,他也樂得輕松一會兒,嘴角不由泛起一絲笑意。
車子在伏爾塔瓦河南緣的丘陵間穿行,不久,便馳進一座小城——皮賽克。今天的主陪亞諾達,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長者,此刻,他顯得有點激動,招呼司機把車子停靠在市政廳廣場,讓我們下來活動活動,舒展一下腰腿。這是一座古樸的小城,人不多,也沒有什么高層建筑。一座石橋把城市南北連接起來,橋墩上矗立著斑駁的石刻雕像和青銅十字架。亞諾達打著手勢,招呼我們走過石橋,去河畔散散步,喝杯咖啡。正好,那里有幾位老人在橋頭演奏音樂——不過不必擔(dān)心,他們不收克朗,完全是自娛自樂,圖個開心。
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亞諾達對這段音樂特別熟悉。他埋在白色塑料椅中,微瞇著眼睛,一邊用腳尖打著節(jié)拍,一邊輕聲哼唱起來。別看亞諾達兩鬢蒼蒼,滿臉皺紋,但性格開朗,熱情洋溢,似乎還有一顆年輕的心。我們同行的一位領(lǐng)導(dǎo)打趣地問,你是不是在這里生活過,還有一位情人。回答是坦率的:確實如此,他在這里有過戀人。——喔,一切都恍然大悟了,難怪他一進皮賽克就兩眼發(fā)亮,非要停留一下,似乎在尋覓什么,原來,他在尋覓昔日的鴛夢,回憶那難以忘懷的時光……
長途旅行讓人感到有點沉悶,為了活躍一下氣氛,我們提議每人唱一首歌。我先唱了一首陜北民歌,然后輪到馬三立,他小聲哼了一首捷克民歌,最后輪到亞諾達。亞諾達嗓音低沉但感情充沛,昂揚頓挫之間,流露出一種對這塊土地的真摯感情,一種對蒼涼人生的深深慨嘆,一種對舊日時光的無比眷戀……
就這樣,我們來到了克魯姆洛夫。
這是一座高聳在山岡之巔的古堡。以它為中心向山底延伸,形成了一座保持著中世紀(jì)風(fēng)貌的古城。老街古色古香,敞篷馬車從石板路上踏踏馳過。不知是拍電影還是拍電視,一些長裙曳地的貴族婦女和身著黑色坎甲的武士,前呼后擁地朝古堡走去。爬上蜿蜒的山坡,是石塊砌成的老橋,護城河里還養(yǎng)著幾只黑熊。走進城堡,來到赫拉德克庭園之后,那座圓柱形的“城之塔”便近在咫尺了。
此刻,亞諾達又激動起來。他指著眼前的圓塔,如數(shù)家珍地告訴我們,這座城堡建于13世紀(jì),最早出于波希米亞貴族維特克之手,起初只有幾十間房子,以后陸續(xù)擴建,形成了一個不同時代、不同風(fēng)格巧妙融合的建筑群,因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從這里向下俯瞰,伏爾塔瓦河繞城而過,無數(shù)宅邸、花園、尖塔和紅色屋頂連成一片,坐落在起伏的丘陵之間,令人頓生懷古之意,壯闊之感。
接著,我們又來到舊城中心——斯沃爾諾斯提廣場。這里人群熙攘,帳篷連綿,到處都是出售陶器、琥珀、編織品、玻璃制品、獸皮和民間工藝品的攤檔。幾家烤肉攤上煙霧繚繞,散發(fā)著烤雞、烤腸的香味。在這里,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家中國餐館:上海酒店。在布拉格,中國餐館比比皆是,什么東升酒樓、中原飯店、香港酒家、杭州酒店……僅在我們下榻的賓館附近,就有四五家之多。但在這個捷克的邊陲小城,居然也有中國餐館,不能不令我感到意外和驚喜。
老板娘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上海人,來到這里已有數(shù)年。見到我們,她喜出望外,講起了許久不講的上海話。見到祖國同胞,她難免長吁短嘆,傾訴在外謀生的艱辛,但手足之情最終還是要落實在飯菜上——一頓地道的上海本幫菜,外加一罐青島啤酒,不禁令人大快朵頤、倦意頓消。
在返回布拉格的路上,我們又經(jīng)過了一座古城——塔博爾。在閱讀世界史時,我曾多次見到這個地名。1415年,主張宗教改革的胡斯被教皇燒死,引發(fā)了著名的“胡斯起義”。當(dāng)時,來自各地的平民和農(nóng)民,就是在塔博爾揭竿而起,樹起了造反的旗幟。我們來到這里,正是夕陽西下的黃昏。落日的余暉映照著壁壘森嚴(yán)的堡墻,使人頓生古今之慨。市政廳廣場上,矗立著揚·日什卡雕像,這位身披戰(zhàn)袍、頭戴盔甲的獨眼英雄;為了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tǒng)治,曾率波希米亞軍隊在白山展開決戰(zhàn),最終還是悲壯地失敗了。但在捷克人民心中,他卻成了英雄的化身,成為捷克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象征。為此,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寫了一部音樂作品,并因此而一舉成名。
訪問結(jié)束回國之后,我曾專門找來了德沃夏克的這部《白山的子孫》。作品的前半部,以深沉憂郁、動人心弦的曲調(diào)表達了對白山之戰(zhàn)犧牲英雄的悼念,也表現(xiàn)出對危難中祖國命運的擔(dān)憂和不安。后半部,音樂變得昂奮勁拔起來,作者的愛國熱情如潮水奔流,洶涌澎湃,激動人心。音樂聲中,我仿佛又來到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橋和舊城廣場,來到瓦茨拉夫廣場和塔博爾,眼前浮現(xiàn)出一串串光輝的名字:查理四世、瓦茨拉夫、胡斯、帕杰夫、日什卡、伏契克……真可謂風(fēng)云激蕩,雷電閃耀,壯士揮戈,氣沖霄漢。捷克民族不愧為英雄的民族,捷克人民不愧為祖國母親的忠實兒女。在這里,我只想用德沃夏克的一句話作為全文的結(jié)語,這便是:“每個人只有一個祖國,正如每個人只有一個母親”。
朋友,你可聽到了捷克人民這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