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劫難的城市
在歐洲的歷史名城中,斯特拉斯堡是我向往已久的一座城市。這主要由于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在早年時曾讀過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阿爾薩斯地區(qū),而斯特拉斯堡正是阿爾薩斯的首府。我想探索這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另一個原因是,當今的斯特拉斯堡乃歐洲的首都之一,歐洲議會、歐洲委員會和歐洲人權法院都設在這里。從斯特拉斯堡可以窺見歐洲統(tǒng)一的前景。
1870至1871年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慘敗,結果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割讓給了德國,當地的法國居民飽受淪亡之痛,連自己的語言法語也遭禁止,被迫學習和使用德語。小說《最后一課》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下寫成的。在小說的結尾,那位法語老師教完了最后一堂法語課,在講臺上語不成聲,轉過身去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Vive la France ! 》 (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記得我當年讀到這里時,曾深深為之感動。我的同情當然是在法蘭西一邊,而對德國占領者的暴行感到憎恨。
我曾經以為,阿爾薩斯(包括斯特拉斯堡)歷來就是法國的領土,后讀了點歷史,方知事實并非如此,阿爾薩斯的歸屬問題遠比都德小說中所寫的情況要復雜得多。
事實上,斯特拉斯堡這個名字STRASSBURG是日爾曼語,還是德國人給起的,意為“通衢之鎮(zhèn)”。然而,正因為它地處通衢,位于萊茵河畔,物阜民豐,便成為萊茵河兩岸歷代強族的爭奪目標。在好幾個世紀內,斯特拉斯堡原歸日爾曼羅馬帝國統(tǒng)治,至1618年才歸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從此被劃進法國的版圖。到了1871年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它又變成了新德意志帝國的領地,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才又歸還給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希特勒吞并了斯特拉斯堡和阿爾薩斯地區(qū),1945年納粹帝國覆滅,斯特拉斯堡才算最終歸屬法國。當然,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戰(zhàn)爭與過去的戰(zhàn)爭性質不同,但從歷史的總體來看,斯特拉斯堡頻遭戰(zhàn)亂的命運,不正是歐洲霸權紛爭的一個縮影嗎?
斯特拉斯堡幾番易主的歷史,也在其文化特征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走進斯特拉斯堡老城,你會看到德法兩種風格的建筑鱗次櫛比,并肩而立,簡直讓人難以分清它究竟像是個法國城市呢還是個德國城市。德式建筑多用木筋墻,有精巧的木構架和挑檐,配上玲瓏的方格窗,看上去像一幅幅圖案似的。而法式建筑則多用石頭砌成,屋頂上以黑頁巖鋪瓦,顯得厚實凝重。這兩種建筑的風格迥然不同,但它們錯雜相間,看起來不但不覺得扎眼,反而交相輝映,成為斯特拉斯堡一種特有的風情。戰(zhàn)爭總是帶來痛苦和災難,但有時又會起到傳播文化或使文化相融合的作用。我想,斯特拉斯堡獨特的城市面貌,正是德法兩種文化經過長期撞擊和融合的結果吧。
你在斯特拉斯堡游覽,還能看到和聽到許多類似的文化融合的例證。
斯特拉斯堡有一著名的克萊貝爾廣場,廣場中央豎立著克萊貝爾的雕像。法國大革命和帝國戰(zhàn)爭時期阿爾薩斯共出了六十二位將軍,其中克萊貝爾出生于斯特拉斯堡,一生戰(zhàn)功赫赫,是拿破侖麾下的一員名將。1800年他攻克埃及后在開羅被人刺殺,1840年斯市為他建立了這座雕像。而離這一廣場不遠,又有一個以德國人命名的古藤貝格廣場。古藤貝格是在1434年因政治避難遷居斯市的,他在這里發(fā)明了鉛字活字印刷術,對西方乃至全人類的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個是法國將軍,一個是德國科學家,斯市居民都同樣表示敬仰,引以為榮,毫無厚此薄彼的意思。
我早知道馬賽曲是法國的國歌,但我到斯特拉斯堡后才得知這里正是馬賽曲的誕生地。 法國大革命后1792年4月19日,法國正式對德宣戰(zhàn),翌日斯特拉斯堡市長把工兵軍官李斯爾召至官邸,要求他為即將奔赴疆場的萊茵河軍團譜寫一首戰(zhàn)歌,李斯爾激情迸發(fā)一夜譜就。后來軍歌傳到馬賽,馬賽志愿軍也高唱此歌向巴黎挺進,故從此以馬賽曲聞世。今天那座市長官邸仍在,樓前立有一塊馬賽曲作者的紀念牌。同時我在斯特拉斯堡還聽說,就在馬賽曲誕生的20多年前,德國大詩人歌德年輕時曾在這里念過書,談過戀愛。歌德愛上的那位姑娘名叫弗蕾黛利克,是斯市鄉(xiāng)郊塞森海姆村一位牧師的女兒,歌德常去村中與她約會,并為她寫了《歡會和別離》、《五月之歌》等多首愛情詩,后來貝多芬還為《五月之歌》譜了曲傳唱至今。你看,斯特拉斯堡既是法國國歌的誕生地,又是德國詩人靈感的源泉。在此兩個民族的世代恩怨已隨歷史消失了,留下來的是兩種文化的交融和結晶。
我在斯特拉斯堡徜徉,所見所聞使我想起“天下事分久必合”這句古話。我還想到,也許正是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命運和人文背景,才使斯特拉斯堡這座歷盡劫難的城市,最終被選定為歐洲之都,并成了歐洲聯合和統(tǒng)一的象征吧。
大教堂與“小法蘭西”
斯特拉斯堡也是一座有名的旅游城市。它的標志性建筑是圣母大教堂,亦稱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你從城市的任何一個方向,都能看到它那摩天拂云的姿影。
從它峭拔、尖陡的造型來看,大教堂屬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但哥特式建筑多用冷色石料,大教堂卻用的是采自孚日山脈的玫瑰色砂巖,整個兒是一座紅色的教堂。在我看到的許多歐洲教堂中,大多給人以冷峻、陰森之感;唯有這一座教堂卻使人感到有幾分暖意。大教堂始建于1190年,全部工程耗時近三個世紀,至1439年才告竣工。教堂從地面至尖頂總高142米,直到19世紀中葉,它還稱冠歐洲,是西方國家中最高的建筑。
在大教堂正面有三座大門,在當中那座大門的上方,有一面巨大的玫瑰花形狀的雕窗。在大門和玫瑰窗的上下左右,在那些廊柱、門楣、側壁、山墻上,甚至在教堂的扶壁、扶垛上,到處都裝飾著各種形狀的精美的雕刻。在大門上方雕的是耶穌受難的景象;再上面是十二頭雄獅和端坐在寶座上的所羅門國王;再上面則是圣母抱著小耶穌的雕像。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雕刻,無論是人神鬼獸,還是花鳥蟲魚,都窮極工巧,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堪稱是藝術品;而大教堂則又是這些無數的藝術品所組成的一件罕見的大藝術品。
走進教堂內部,也見氣勢恢弘,譎麗堂皇。這里有兩件珍品不可不看。一件是座落在教堂中殿入口處的大管風琴,其形體之高大,裝潢之華麗,見所未見。據介紹這管風琴是在15世紀制作的,它的木雕底座則早在1385年就制成了。在這底座的小圓盤上,雕有騎在一頭雄獅身上的大力士參孫的雕像,其左側有一吹號的衛(wèi)士,右側是一滿臉長須的滑稽人。這些木雕其實是些大木偶,它們的頭、嘴巴、手臂,還能隨著坐在管風琴內一小屋中的人的操縱,做出各種動作呢。當大管風琴演奏時,樂聲莊嚴渾厚,如海濤洶涌,使人有“此曲只應天上有”之感。另一件珍品是座落在教堂中央的木雕講壇,它也是在15世紀制作的。講壇高有10多米,卻精雕細縷,玲瓏剔透,簡直就像是一件放大了幾百倍的珠寶首飾。在講壇上部,雕有圣母像和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周圍是八位圣徒和天使。有趣的是,在講壇的扶梯腳邊,還雕有一條卷身酣睡的狗。據說當時在這講壇上布道的牧師,以講話羅嗦聞名,每次布道都能催人入睡,故而工匠們特意雕了這條酣睡的狗,也算是對這位口若懸河的牧師開個玩笑吧。
大教堂另有一件稀世之寶—天文鐘。此鐘高18米,共分七層,制造于1547至1574年間。參加制造此鐘的有兩名數學家、兩名鐘表匠、一名建筑師和一名畫家,它是集科學、技術和藝術于一體并體現了文藝復興精神的一件杰作。時鐘的三個指針分別表示時間、日期和星月位置。每隔一個小時,在第七層的基督雕像就會走出來,追逐在第六層的以骷髏為代表的死神。每當中午十二時,十二位信徒列隊從基督面前走過,接受他的祝福;同時站在鐘頂的金雞展翅啼鳴,高聲報時。最后基督轉身向人群祝福,示意人們要珍惜時間和生命。
“小法蘭西”是斯特拉斯堡老城內一個保存完好的中世紀街區(qū)。說是“小法蘭西”,其實這里有許多德式的木筋墻建筑。街區(qū)內河水蜿蜒,小巷幽深,古風濃郁,景色迷人。在十六、七世紀時這里是磨房主、鞣革工的聚居區(qū)。有一條小街名叫澡堂街,其中有些房屋是當時鞣革女工的澡堂,故有此名。由“小法蘭西”向南不遠,是廊橋街區(qū)。廊橋架在伊爾河的幾條支流上,是由三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沿橋建有四座雄偉的塔樓,像是四名守橋的武士。站在廊橋上舉目四望,見伊爾河水靜靜流淌,蕩漾著廊橋和塔樓的倒影;稍遠處“小法蘭西”美如畫卷;更遠處圣母大教堂巋然而立,直插蒼穹......聽說從“小法蘭西”開始的這一地區(qū),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冊,想必將有更多的游客從世界各地來此觀光。
歐洲議會大廈
除了圣母大教堂之外,斯特拉斯堡的另一個標志性建筑是歐洲議會大廈,它被稱作是“歐洲統(tǒng)一的大教堂”。兩座教堂相距不遠,從彼教堂至此教堂,只需舉步之勞,但為了實現這一跨越,歐洲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和代價。
歐洲議會大廈總高60米,占地4.5萬平方米,共有1300多個辦公室 。從外面看,它形同一個橢圓形的大圓環(huán),中間環(huán)抱著一個古希臘議事廳式的大廣場。大廈主會議廳的穹窿完全是用透明的建筑材料制成的,因而當議會開會時,人們從會議廳外面的走廊上向里望去,會場上的情況可一目了然。據說大廈的這種建筑形式象征著歐洲議會的高透明度,表示歡迎歐洲人民加強對議會的監(jiān)督。我曾經參觀過不少國家的議會大廈,也曾帶領我國的藝術團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會場上演出過,但無論從建筑規(guī)?;颥F代化設施來看,它們都比歐洲議會大廈要稍遜一籌。歐洲議會大廈無疑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議會大廈,也不愧被稱作是“超現代的議會大廈”。
我在歐洲工作和生活時,是能明顯地感受到歐洲統(tǒng)一的步伐的。歐洲許多國家的國界已形同虛設,只有象征性的意義。我們開車迷路時常一不小心就從一個國家拐進了另一個國家,再經過海關時,也很少有人盤問。使用各種歐洲貨幣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我們住在日內瓦用的是瑞士法郎,去鄰近的法國和德國買菜購物需改用法郎和馬克,去意大利和奧地利辦事或旅游又需改用里拉和奧地利先令 ,各種貨幣的比價此長彼落,不斷有變化,換算起來,不勝其煩。后來歐元問世了,歐盟國家改為統(tǒng)一使用一種貨幣,使我們省了多少麻煩啊。當然,歐元問世是歐洲和世界歷史上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其意義比為用錢方便 要深遠得多。貨幣是代表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主權之一,歐盟國家同時放棄使用自己的傳統(tǒng)貨幣而改用一種貨幣,這是向歐洲統(tǒng)一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不能不讓世人為之驚嘆。
如今,歐盟國家已開始制訂自己統(tǒng)一的憲法;同時歐盟東擴進程也在加速進行。如果不出現意外,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與斯洛文尼亞等中東歐八國,加上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和馬耳他,將于2004年5月正式加入歐盟。屆時的歐盟成員總數,將從15國躍至25國之多。而我們知道,有關歐洲統(tǒng)一的每個重大步驟,都需經設在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開會討論,才能做出最后的決策。
我在參觀歐洲議會大廈時想到,過去我們從歐洲聽到的是從不同國家發(fā)出的聲音,巴黎的聲音,柏林的聲音,倫敦的聲音......而今后我們將越來越多地聽到從斯特拉斯堡發(fā)出的 聲音—歐洲統(tǒng)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