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等
當你找不到新朋友時,有沒有想過回去找你的舊朋友?
你可以去找你失散了多年的中學同學,甚至是小學同學,若你有辦法找到幼稚園同學,那也不錯。
有人不喜歡找大學時的同學,因為害怕比較。大家畢業(yè)后的際遇不平,走在一起,反而不知道說些什么好。
有人說,他最好的朋友是中學時的同學。也有人說,他已經很久沒有參加中學同學的聚會了,因為其中一個曾經跟他很要好的舊同學每次見面總是問他:“你現(xiàn)在賺多少錢?”
大學同學不能找,中學同學也不能找,一天,你偶然重遇一個小學同學,大家興高采烈地談了許多許多,然后才依依惜別。你終于發(fā)現(xiàn),小學時的情誼,是最純真的。
小學時,大家都天真未鑿,不懂,也不會競爭。那段日子,也是人生一段很甜美的時光。小學畢業(yè)后,各散東西,大家過著不一樣的人生,根本也沒得比較。某天,有緣重聚,即使際遇相差很遠,也不會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兩個人走在一起,還可以回味童年往事。記得當時年紀小……
兜兜轉轉,你得到一些朋友,又失去一些朋友,惟獨你的小學同學,仍像當年。
就想做花瓶
看中央電視臺的對話節(jié)目,嘉賓是一位參加過選美的小姐。主持人問:“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選美是一種低級的活動,參加選美的人不過是一些花瓶,你怎么看?”這位漂亮的姑娘說:“是的,包括我的親人在內,他們一開始就反對我參加,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做一個花瓶沒什么不好,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花瓶!”
電視選美的現(xiàn)場,常讓我對那些參加選美女孩的高雅氣質和漂亮身姿贊嘆不已。如果說她們是花瓶的話,也是讓人愉悅的“花瓶”。
從這個意義上說,做一個花瓶真的也不失為一種志趣和理想。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追求也應該是豐富多元的。花瓶也不一定象征淺薄,它也可以意喻高雅的美,意喻外貌與氣質的良好修煉。事實上,做一只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花瓶”并非易事,因為在“美”的當中其實包含了許多綜合的因素。
我欣賞那位女孩的坦誠態(tài)度,一個敢于承認把“當一個花瓶”作為人生抱負的漂亮女孩,我想她一定是從內心想當一只好的“花瓶”,她對美的大膽追求一定會讓她超越世俗意義的花瓶本身。
被細化的特征
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入學典禮上,校長每年都要向全體師生特別介紹一位新生。去年,校長隆重推出的,是一個自稱會做蘋果餅的女同學。大家都感到奇怪,耶魯不乏多才多藝之人,怎么推薦一個特長是做蘋果餅的人呢?最后校長自己揭開了謎底。原來,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寫自己的特長,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諸如運動、音樂、繪畫等,從來沒有人以擅長做蘋果餅為賣點。因此,這位同學便脫穎而出。
這真是一個聰明的學生。我想,如果當初她在自己的履歷表上填上“擅長廚藝”,結果會怎樣?肯定不會像“做蘋果餅”這么打動人心。其實,那些填寫運動、音樂、繪畫的,可能也就是會打打羽毛球、吹吹口哨或者畫幾筆素描。但是,他們不敢那樣寫,非要用一個大而籠統(tǒng)的概念把自己的特長掩蓋起來。細細打量,這背后更多的是心虛。而細化自己的特長,則顯示出一種天真的可愛和拙樸,同時也是一種自信。我的一個朋友求職時,在自己的簡歷“有什么特點”一欄中寫道:“說謊時容易臉紅”,這比起那些自稱“從不說謊”的人來,要真誠得多,有些特長,雖然不偉大、不高貴,但是它照樣可以讓我們享受一生。細化它們,并張揚它們,你的自信便一點一滴地滲透出來。
颶風送來的禮物
鉛筆,顧名思義應當是鉛做成的筆。最早,人們的確是用鉛寫字、記賬。不過,名副其實的“鉛筆”并不好用,鉛條很容易折斷,而且寫出來的字顏色較淡,筆跡模糊。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鉛筆筆芯的主要原料是石墨而不是鉛。用石墨做筆芯,是一位牧羊人的意外發(fā)現(xiàn),也是颶風送給人類的禮物。
16世紀時,一位英國牧羊人在颶風襲擊過的坎伯雷平原上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黑黝黝的石頭。他感到很好奇,就去用手摸了摸這塊“黑石”,手馬上被沾黑了;用指甲一劃,“黑石”上便出現(xiàn)了一道痕跡。聰明的牧羊人立刻想到:用它在綿羊身上畫記號,自家的羊群就不會被認錯了。由于它像鉛一樣,會使接觸到它的東西變黑,因此牧羊人稱其為“黑鉛”。這種“黑鉛”就是石墨。與真正的“鉛筆”相比,它劃出的筆跡粗黑醒目,效果好得多。因此,“黑鉛”逐漸被商人們用來給貨物做標簽。
然而,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了它的缺點:容易脫落;稍一用力,就會折斷;書寫時容易把手弄臟。如何克服這些缺陷呢?18世紀的德國化學家法貝爾攻下了這個難關。
法貝爾將石墨研成粉末,并在其中摻進一定量的硫磺銻和松香,經加熱凝固后就可得到改良的石墨。它硬度適中,書寫流暢,字跡清晰,也不容易弄臟手。為了保護筆芯,法貝爾還用紙條把它裹起來。于是,新式的鉛筆誕生了。
后來, 一位名叫康蒂的畫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石墨中加入不同數量的粘土,或在燒制時采用不同的溫度,就能得到不同硬度、不同性能的鉛筆芯。我們今天使用的各種鉛筆上所標注的“H”、“B”、“HB”、“2B”等,就是說明它的硬度、黑度和用途的。
抵足相安的冬天
上初一的時候,喜歡上坐在后面的男生。
不知道他是不是喜歡我,可他怎么老愛叫我,待我回頭后又不講為什么呢?為什么他那么愛大聲唱“愛是……”?為什么發(fā)豆奶的時候總給我最少的那一瓶?他怎么知道我不愛喝豆奶?……還有,為什么,幾次調位之后他還是坐在我后面?
是冬天,坐的是老式的下面有橫杠的方凳。我喜歡一只腳抵在后面的凳腿上,另一只腳放在前面的橫杠上,趴在桌上用力地畫畫。
班里的凳子在值日生打掃完衛(wèi)生之后,常常會換上一把。有一天,我去得遲了,才發(fā)現(xiàn)新的這一把沒有了橫杠,后腿也微微有一點晃。委委屈屈坐下來,腳伸到后面一試,搖搖的,搖籃一樣,好好玩啊!就又安心了。
下課時,皮卡丘最可愛的兩只眼睛畫完以后,得意非凡。腳從前面直伸過去,蹬著那個凳腿,開始晃。
他在后面叫我:給我看一看你的皮卡丘呀。
好啊好啊,我回應,腳還是晃啊晃的,你等一下啊!
后面有同學走過來,忍不住笑:小小,你的腳放得好奇特啊!
??!我低下頭,自己一直在晃的,以為是凳腿,竟是他的腳。
臉“唰”地紅了,心里想:好丑??!再也不要見人了。
他在后面拍我的肩,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一樣,小小,快拿皮卡丘過來看??!
裝作什么也沒發(fā)生,回頭,給他畫看。悄悄收回腳,再也不拿眼睛看他。
小孩子的愛情,從來只是心里偷偷地喜歡,哪里敢用眼睛無所顧忌地去看自己喜歡的人呢?
從此,暗暗地存了一個心,每次想去蹬的時候都先低頭察看一下。
可是,腳放上后不久,就可以感覺到他的腳也放在了上面。
我們都不收回。
就這樣,過了一個抵足相安的冬天。
冬天過了,春天到了。
又一天,一個喜歡我的男生給了我一張紙條:你是不是喜歡李錚啊?為什么你們總在一起玩得那么開心?李錚是后座男生的名字。
我還沒看完,他鬧著從后面搶了過去,我一愣,來不及奪,他已經看完了。
他的臉“刷”地紅了,很慢很慢地講:其實……我是……沒什么意思的,她想錯了。
我的淚水想要奪眶而出,強忍著不讓它們流出來:我也是,是他想錯了。
窗外有風溫柔地吹過。
后來,我隨媽媽去了另外一個城市。
后來,每年冬天,我都必須穿暖暖厚厚的鞋子,要不,我的腳會連心一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