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梅
我們所說的“幸?!?,并非僅僅是對吃喝玩樂和安逸的追求,而是一種廣義的對心理健康的追求和主觀感受。
一般人認為,金錢財富增加就意味著幸福增加。但是,許多的事實表明,錢財與幸福的關系比人們一般認為的要小得多。例如,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半個世紀中,美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均GDP翻了3倍,但是美國人的整體幸福度沒有提高,甚至還有點下降。
對于窮人來說,財富的增長能夠帶來幸福程度的提高。但是,一旦財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財富與幸福的這種相關性就變得微不足道了。一個年均收入3萬元的人要比年均收入1萬元的人幸福得多,而一個年均收入10萬元的人和一個年均收入8萬元的人的幸福感卻相差無幾。因此,金錢、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效應──適應性效應。該效應說明,當我們面臨一個刺激時,一開始我們會有激烈的反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慢慢變得麻木,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有人曾對贏得巨額彩票的人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fā)現,剛聽到這個好消息時他們欣喜若狂,然而幾個月后,他們的幸福程度已經降低到了與未贏得獎金的其他人沒有顯著區(qū)別的水平了。殘疾人在致殘初期非常痛苦,但到后來,他們的痛苦程度和肢體正常人相比,并沒有顯著增加。
旅美學者奚愷元教授指出,人們一般有兩條途徑獲取幸福:一是來自于舒適;二是來自于玩樂。從舒適中獲得的幸福,即從物質財富中得到的幸福易產生適應性,而從玩樂,如旅游等獲得的幸福不易產生適應性。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對夫婦和一個孩子居住在120平方米的公寓里,很少出門旅游。有一天丈夫忽然獲得了30萬元錢,并只有兩種花這筆錢的選擇:(1)用30萬元來改善居住面積,將原有的住房換到160平方米。(2)將30萬元用在今后20年中的旅游上,每年帶妻子孩子去一個不同的地方。哪種花錢的方式更好呢?很多人在面臨類似的選擇時會選擇買更大的房子。但實際上,花同樣的錢,旅游帶來的快樂更加持久。道理很簡單,?。保叮捌矫椎姆孔雍芸鞎a生適應效應,而每年去不同地方旅游會給人帶來新鮮感,不易產生適應效應。
現如今,人們往往注重在物質地位上相互競爭,要買比別人更大的房子,買比別人更好的汽車。但過度的個人競爭未必能產生幸福感。為什么美國幾十年來經濟發(fā)展了,人們的幸福度卻并沒有提高?可見,淡化人們對金錢和物質地位的盲目競爭是很有必要的。
溫飽問題可以得到逐步的解決,而追求幸福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