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徐秀珊
周武王十一年,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年,武王從孟津出發(fā),討伐紂王。紂王發(fā)兵70萬“拒武王”。但是,紂王的兵馬雖然眾多,卻多懷貳心,“欲武王亟入”,“皆倒兵以戰(zhàn)”,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倒戈。紂王沒有辦法,只有跑到鹿臺之上,“自燔火而死”。周武王取得了勝利,成為諸侯之首。之后,分封諸侯。
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中,有兩處與今天的北京有關(guān)。一處是召公奭的燕國,一處是堯帝后裔的薊國。燕國的城址,在今天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鄉(xiāng)的董家林,一個小小的村落;薊國的城址在今北京廣安門一帶。上世紀(jì)50年代,白云觀西北有一座高聳的土丘,生滿了茂密的綠色薊草,相傳便是古代文獻(xiàn)中經(jīng)常提及的薊邱,薊國得以為稱的原始之地??上В捎诔鞘薪ㄔO(shè),被鏟掉了。
不知何時,燕吞并了薊,將它的國都遷到薊的國都。原來燕的國都廢棄了。上世紀(jì)60年代,在董家林發(fā)掘,還殘存著其時的頹廢城垣。近年,在那里建立了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燕滅薊之后,為什么要把都城從董家林遷移到廣安門?有兩個理由,一是水源的需要,今天的蓮花池便是那時的水源;再有就是廣安門一帶是北京南北交通要道的匯合處,符合城市生存、發(fā)展的需要。這個城址從戰(zhàn)國至金未變,先后做過唐的幽州、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元以后,由于對水源的需要,將其時的國都遷至今地。
春秋晚年,齊國有一部官書《考工記》,記述了西周初時的城邑建設(shè)思想。其中關(guān)于王城,即首都,應(yīng)該是這樣:
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記》的思想為元人的大都所繼承而又有所變通。明、清未變。近年,隨著北京城市的建設(shè),北京的道路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更多的是在舊城之外,在舊城,雖然力圖突破棋盤狀的網(wǎng)格,卻很難徹底改變。而且,具體到微觀,比如東四、西四、南鑼鼓巷一帶,過去的道路依然沒有變化。我們探討北京的街巷,其沿革與變遷,便是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進(jìn)行的。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有一個叫張爵的人寫了一本《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收錄了其時北京一千余條街道與胡同的稱謂。這是研究北京街巷的第一本書,屬于開山之作,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彌足珍貴。張爵的篳路藍(lán)縷之功,是不應(yīng)該忘記的。張爵之后,這一方面的人物與這一方面的著作,代有迭出,為我們今日的研究提供了廣厚基礎(chǔ)。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先人的研究,大半拘囿于稱謂的變遷與沿革,不能滿足今之需要。時代變了,方法也要有所變化融通。從城市規(guī)劃與城市建設(shè)角度,討論北京街巷的興替,已然提到日程。《北京街巷圖志》這本書便是試圖以此為原則,首次從城址變遷、城市規(guī)劃與建筑的角度,對北京的街道與胡同進(jìn)行系統(tǒng)研究,反映了這一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時為了解決讀文的枯燥,書中收錄了320幅具有歷史意義的精美照片,以文為經(jīng),以圖為緯。畢竟,這是一個讀圖時代。
《北京街巷圖志》王彬,徐秀珊著作家出版社2004.1定價: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