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娟
目前,關于新聞記者的拒證特權問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尚是空白。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均規(guī)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毙侣勄謾嗖煌谝话忝袷虑謾?,倘若我們不賦予新聞記者特殊的權利,而要求他們毫無例外地承擔作證義務,對新聞機構的正?;顒蛹捌渌袚膽椃ㄘ熑螘a(chǎn)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為了確保新聞機構能夠在實現(xiàn)言論自由上盡可能多地發(fā)揮作用,有必要給新聞記者以拒絕作證的特權。
新聞記者拒證特權的理論基礎
新聞自由與司法利益都有其合法性基礎。當它們的利益不能同時得到滿足時,我們衡量利益的首要目標是進行制度設計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并將摩擦降到最低限度。在新聞侵權訴訟中,如果強制記者披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就個案而言,確實有利于案件事實的查明,但從整體而言,這勢必會破壞記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間的信賴關系,限制今后媒體采訪的信息來源,導致新聞采訪的基礎喪失,最終威脅到新聞自由和社會大眾的知情權。當不同制度所維系的社會關系產(chǎn)生沖突時,某一領域具體社會制度的實施不應以對其他領域社會關系的破壞為代價。因此,當具有特定身份的記者為司法利益而充當證人時,其結果可能導致對另一種社會關系的嚴重破壞,法律就應設置一定的特殊規(guī)則,賦予這類人(記者)拒絕作證的特權。設立新聞記者特權制度可維護社會整體各種關系之間的平衡,以起到預防犯罪、治理犯罪又能感化犯罪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多重目的?;诶婧饬浚谛侣勄謾嘣V訟中應當在立法中確認新聞記者隱匿信息提供者身份的拒證特權。
國外關于新聞記者拒絕作證制度的規(guī)定
世界上許多國家均規(guī)定了新聞記者就其執(zhí)業(yè)過程中了解的秘密事項有拒絕作證的特權,即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特權。美國規(guī)定為提供情報者身份保密的特權,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09條第2款規(guī)定:“新聞記者作為證人被傳喚就其執(zhí)行職務收集到的信息作證時,有權不泄露其信息來源?!钡聡缎淌略V訟法典》第53條第5款規(guī)定:“因職務原因參與或者曾經(jīng)參與定期刊物或者無線電廣播的準備、制作或發(fā)行的人員,對于刊物或無線電廣播文稿與資料的作者、投稿人或者提供消息人的個人情況以及這些人員的工作內情,以這些情況涉及編輯部分的文稿、資料和報道為限?!币獯罄缎淌略V訟法典》第200條對記者因職業(yè)秘密享有的拒證特權作了系統(tǒng)、具體的規(guī)定:“(1)下列人員沒有義務就因自己職務或職業(yè)原因而了解到的情況作證,但他們有義務向司法機關作匯報的情況除外……(3)第1款和第2款的規(guī)定適用于在職業(yè)登記注冊中注冊的職業(yè)記者,他們有權對在職業(yè)活動中取得職業(yè)消息的來源保密。但是,如果上述消息對于證明犯罪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其真實性只能通過核實消息來源的方式加以確定,法官則命令該記者指出向其提供消息的人。”我國澳門《刑事訴訟法典》第122條規(guī)定:“律師、醫(yī)生、新聞工作者……及法律容許或規(guī)定須保守職業(yè)秘密之其他人,得推辭就屬職業(yè)秘密之事實作證言?!笨梢?,賦予特殊職業(yè)的新聞記者以拒絕作證的特權,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通例。我國也應當順應世界潮流,設立新聞記者拒絕作證制度。
設立新聞記者拒絕作證的特權意義重大
一是有利于保護信息提供者的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已為國際公約和各國憲法所普遍承認。我國憲法第4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毙畔⑻峁┱呦蛐侣動浾咛峁┦聦嵸Y料或意見,一方面可協(xié)助記者報道新聞,另一方面通過新聞媒體行使憲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批評權和監(jiān)督權。普通公民在借助新聞媒體行使其憲法權利時,常常擔心報道對象特別是批評對象或監(jiān)督對象對自己進行打擊報復,更不愿意使自己卷入新聞侵權訴訟,尤其在對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權力進行監(jiān)督時,面對強大的國家權力,處于弱勢地位的公民更不敢隨便妄言。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公民來說,在向新聞媒體提供信息時拒絕透露自己的姓名或要求媒體承諾隱瞞自己的姓名,完全是合理的自我保護措施。而對新聞記者來說,隱匿信息來源既體現(xiàn)了對信息提供者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對于弱者的保護。
二是有利于維護記者與信息提供者之間的信賴關系。
在新聞侵權訴訟中,記者往往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他應當隱匿信息來源以維護記者和信息提供者的信賴關系,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如實回答法官的詢問以履行作證義務。如果記者動輒披露信息來源,必將使記者的職業(yè)信譽和地位大大降低,記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間的信賴關系就將徹底崩潰。從信息提供者一方來說,對新聞記者的信任是其愿意提供信息的前提,如果記者無法取得信息提供者的信任,信息提供者就不敢向記者充分如實陳述,接受采訪時他就會隱瞞他認為可能會涉訴的所有情節(jié),從而使記者難以獲得真實的信息。隱匿信息來源可鼓勵當事人積極向記者提供信息,鞏固記者的職業(yè)地位,因此新聞記者享有拒絕作證的特權是維護新聞記者與信息提供者之間的信賴關系的基石。
三是有利于維持新聞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新聞行業(yè)的生存和健康發(fā)展必須建立在良好的信譽基礎上,對易于接觸到個人隱私的新聞業(yè)尤其需要得到公民的信任,否則其工作將無法順利開展。試想哪一個信息提供者愿意把所了解的事實真相如實地告訴一個隨時可能轉為控方證人的新聞記者呢?強制知情記者作證將有可能直接威脅到這些行業(yè)生存的基礎,使其難以得到發(fā)展的空間。而一旦新聞記者和普通證人一樣履行其作證義務,動輒披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則必然導致新聞記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間的信任危機,新聞媒體將失去可靠的信息來源,新聞自由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聞自由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四是有利于維護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是相互制約、相互制衡的。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有權限制公民社會過于膨脹的私人利益,同時公民社會也理所當然有權監(jiān)督國家權力的運作,防止國家權力發(fā)生異化的可能。要建構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僅僅依靠政治國家內部的權力制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借助公民社會監(jiān)督權力的運用。政治國家自身形成以后便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利益,國家權力一旦脫離了公民社會的監(jiān)督,權力的異化便不可避免,而公民社會對政府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知情權是其能夠監(jiān)督政治國家的前提條件。作為維護公民利益和防止國家權力異化的重要手段,公民社會的知情權逐步得到認可,從而就為新聞自由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新聞自由也就可能上升為天賦人權。事實表明,盡管政治國家建立了權力的分立和制衡機制,但政府權力之間的監(jiān)督并不能自主完成,新聞自由對確保公民社會的知情權,保障公眾監(jiān)督,批評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仍然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聞媒體作為一支來自社會的力量,對于保護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良性互動關系以及結構性平衡不可缺少。如果沒有來自公民社會的輿論壓力,政府權力的相互制衡就無法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倘若新聞自由受到威脅,勢必就會削弱來自公民社會的監(jiān)督力量,這將導致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結構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