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我們體驗到的種種感受可能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既看到生命中脆弱的一面,也會使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
編輯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大學生,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徹底改變了。一位很要好的女同學在夜里突發(fā)心臟病去世了。一個幾天前還歡蹦亂跳,還和我們一起聊天、吃飯的鮮活生命,轉眼間香消玉殞,這太令人難以相信了。我難過極了,同時也感到很恐慌,為此,我沒敢去參加她的送別儀式。突發(fā)性心梗怎么會降臨到如此年輕的生命上,這般令人猝不及防?!疾病惡魔讓我感覺生命無常,原來死亡離我們會這么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我擔心厄運哪天會降落到我頭上。我怎么才能走出被疾病籠罩的心理陰影?請您幫幫我。
欣宜
欣宜同學:
你好!看來,你是被這件事情嚇壞了,你的情緒正處于恐懼、驚慌和悲傷之中。這是一種急性應激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應會慢慢地減輕。因為你非常熟悉、關系又較密切的同學轉瞬之間就被疾病奪去走了生命,你的震驚和痛苦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常,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都發(fā)病于中老年人,似乎離年輕人很遙遠。但一些特殊的因素使它也可能發(fā)生在年輕人身上,但概率要小得多。面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我們體驗到的種種感受可能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既看到生命中脆弱的一面,也會使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懂得珍惜健康,學會保護自己。
具體到你的恐慌,我想是好友的突然逝去喚起了你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從群體角度分析,通常人們有各自的生活節(jié)律,能夠憑經驗判斷和應對各種生活事件,以保持自己心身的平衡和寧靜。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事件的強烈程度或危害性會打破人們內心的平靜,使人體驗到不安。不同性格特點的人,對于相同的應激事件,反應是各不相同的。
若從個體角度說,你的恐慌感可能與自身潛在的心理素質有一定的關系。如果你平日對自己的健康比較關注,處事相對謹慎,習慣于四平八穩(wěn)的生活,一旦遇到突發(fā)生活事件時就會出現超強的情緒反應,從根本上說這種情緒反應源于人對死亡的恐懼。心理素質是出現超強情緒反應的基礎。在某種誘因的誘導下,當事人的注意力過分集中于自己的身體或精神的變化,其感覺就會越發(fā)強烈,越來越敏感,因而注意力也就越來越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或固定在身體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精神交互作用,它是造成內心困惑的根源。
對于你目前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精神上盡可能地松弛一些。明白恐慌情緒并不可怕,它只是你內心存在不安全感的一種提示,是主觀臆造的產物。接受恐慌感的存在,采取不對抗、不控制、不理睬的態(tài)度,把注意力轉向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或許這種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能幫助你緩解情緒,而后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tài)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