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偉
前段時間,在國內享有盛名的聯(lián)通191網(wǎng)的尋呼用戶都收到一條信息,請用戶在規(guī)定時間內到聯(lián)通營業(yè)廳辦理改頻手續(xù),并對由此給用戶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那么,歷經(jīng)10年而靠191尋呼業(yè)務起家的中國聯(lián)通,為何要放棄曾經(jīng)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看家資源和因之形成的品牌效應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手機價格的不斷下調已使它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如今擁有一部手機已和幾年前購買一只呼機的費用基本相當;對一些話費不高的使用者來說,如果使用神州行或如意通卡,一年200元的使用費甚至比一只漢字尋呼機的服務費(每月45元)要低廉得多,而且還兼具了雙向交流的功能;而新近高速普及的小靈通,則可說是斷了呼機存在的后路———接聽完全不花錢,而且省去了四處找電話回復的麻煩。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191尋呼臺的改頻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物質文明進步的產物。大家或許還記得,五年前,北京的尋呼市場競爭激烈,各尋呼企業(yè)為搶占市場,紛紛在一些制高點密集地鋪設高功率的尋呼基站,因此曾一度影響了飛機的導航,甚至對軍事設施造成了干擾,成為當時的一大社會熱點。而經(jīng)過短短幾年的時間,不僅大批小型的尋呼臺紛紛撤并,甚至就連中國聯(lián)通這樣的龍頭企業(yè)也不得不收縮陣線,讓出頻率資源提供它用。
2001年,有關手機能不能革了尋呼機的命,曾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當時新華社記者采訪我,讓我談談對尋呼業(yè)前景的看法。我的回答是:“從信號接收上看,目前手機網(wǎng)絡覆蓋范圍有限,還沒達到一些偏遠地區(qū),而尋呼業(yè)已發(fā)展較為成熟,信號覆蓋面很廣。另外,鋼筋水泥建筑對無線電信號產生屏蔽,地鐵和一些新建的商場、寫字樓必須設立手機基站才能接收手機信號,而呼機就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呼機的發(fā)射功率比手機強得多,這是由于手機使用時需要貼近大腦,不能用很強的電磁波。另外,目前手機的電池待機時間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呼機僅需要一節(jié)小小的電池就可以使用較長時間。所以只要尋呼業(yè)能充分抓住市場的空白,開發(fā)出新的服務項目,定能延長自己的存在時間?!?/p>
然而,時至今日,尋呼業(yè)的萎縮已是一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定事實了,手機網(wǎng)絡的覆蓋范圍也比2001年大了許多。而聯(lián)通191的改頻,又不禁讓我擔心起目前紅極一時的小靈通的命運來。
小靈通的存在有它的社會原因,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別人找我辦事憑什么要讓我付費”?雖然大家一開始就知道其技術落后、通話質量差,只是市話的延伸———長距離的無繩電話。但其單向收費、市話的價格、待機時間長的優(yōu)勢,又確實符合了一部分特定人群的使用需求,這也是目前相當多的手機用戶棄手機而改用小靈通的原因。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小靈通的火爆,多少要歸功于當前的政策因素,一旦政策允許手機單向收費,小靈通生存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小靈通就像是坐在了火山口上,什么時候壽終正寢,完全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