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個人直覺,《閣樓人語》是一本會受到讀書人歡迎的書,因為它是一本關(guān)于《讀書》的書。
所謂“閣樓”,是《讀書》編輯室同仁自嘲的室號。須知,《讀書》創(chuàng)刊于1Q79年4月,迄今已走過了近25個年頭,而作者沈昌文先生幾乎是經(jīng)歷了《讀書》創(chuàng)刊、成長的全過程,是《讀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做了10年的主編,是《讀書》的見證人。
《閣樓人語》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沈昌文先生的自述,題為“出于無能”。有講究,道出了作為編輯家的一種辦刊態(tài)度。王蒙在本書序言中說出了這樣一層意思,《讀書》之所以為《讀書》,主要是該刊編者突出了“三無”,即:無能、無為、無我。我覺得這不僅是一種辦刊態(tài)度,且是一種人生境界,大家風(fēng)范。沈昌文先生的自述,其實就是體現(xiàn)了《讀書》辦刊歷程中的“三無”精神,通篇自述,論人及事,幾乎寫到了與《讀書》相關(guān)的所有人,包括了陳翰伯、陳原、史枚、丁聰?shù)取蹲x書》元老,也寫了《讀書》的主要撰稿人,如呂叔湘、金克木、黃裳、張中行、馮亦代、辛豐年、趙一凡等,還寫了《讀書》編輯部的幾位編輯,沈先生譽之為“閣樓上的瘋男女”。 從前讀《讀書》,新一期拿到手,翻過目錄,首先讀的即是“編后絮語”(編者的話),說是絮語,卻是簡約而清朗,用的是春秋筆法,論文及事,由表至里,引而不發(fā),疏疏幾筆,盡顯要領(lǐng),全無說教之嫌,很得讀者的青睞。讀了《閣樓人語》才知道,其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即是沈先生所為。
《閣樓人語》的第二部分,即是作者歷年為《讀書》所寫的“編后絮語”,且是全書的重頭,共收有“絮語”116篇,按每期寫一篇的話,沈先生可是為《讀書》寫了整整10年的“編后絮語”。現(xiàn)在集中讀“編后絮語”,不但感受沈先生的辦刊精神,且從百余篇的絮語中,能夠摸到《讀書》十幾年來走過的路徑和脈絡(luò),就此而言,沈昌文先生的《閣樓人語》其實也是一部《讀書》簡史,所以堪做我們讀書人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