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只臥著的牛犢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睛,頑皮地注視前方,腳雖盤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松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像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tài)具備了牛的一般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牛犢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xiàn)出來了。當?shù)剜l(xiāng)民稱之為“金蹄銀角鐵牛犢”。
相傳,這頭牛犢是頭神牛,動一動就會天翻地覆,吼一聲就會引起地震,天水歷次地震,都是它吼叫的結(jié)果。當?shù)剜l(xiāng)民對它既愛又怕,日夜祈求神靈,千萬不要讓牛犢活動和吼叫。人們的祈求感動了洞窟的天王,他日日夜夜注視著牛犢的神情,稍有動靜就立即采取措施。一天,他發(fā)現(xiàn)牛犢伸長脖子,聳起肩膀,似乎有想動的樣子,立即縱身一躍,跳將過去,雙腳用力地踩住了牛犢的脊背,從此,牛犢就再也不能活動和吼叫了。這個傳說帶有天水民間風俗的烙印,天水位于昆侖—秦嶺巨型緯向構造帶和南北地震帶的交匯地區(qū),歷史上強震叢集,現(xiàn)今還在活動。因此,人們渴望遏止地震,這種渴求便形成了特有的心理活動和傳說故事。
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農(nóng)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便從七佛閣的搖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墒钱斔痉€(wěn)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時,只見懸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zhàn),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
在麥積山最醒目的13號窟里,塑有父、母、子一家兩代三人的塑像,父親臉上右腮缺了一大塊,歷代工匠想盡辦法,不是補不上,就是補上又掉下來。這里有一個“麥積山開山之祖”的傳說。相傳古時候,天水南山住著一家人,父親、母親、兒子均以操斧鑿石為業(yè),而且技藝超群。一年三月十五日晚上,全家人商議,要選三處最美的地方,開窟鑿像,以顯絕技。父親選了仙人崖,母親選了石門山,兒子選了麥積山。三人約定,來年的三月十五日完工驗收,貽誤者,以殺頭論處。光陰似箭,日月穿梭,不覺工期已到。父親和母親準時到大山溝口會合,惟有兒子不見蹤影。老倆口一直等了七天七夜,第八天,母親想回家先收拾一下,等兒子回來后一家人好好聚一聚。一直到下午,還不見父子倆回來,母親急忙做了點飯菜,朝大山溝口跑去,剛到溝口,就看見老頭子已將兒子殺了。母親為了弄明白兒子遲來的原因,硬拉著老頭子來到麥積山,一看工程巨大,巧奪天工,技藝遠在他們之上。老頭子羞愧難當,決定以斷臂向兒子謝罪,正當他舉斧朝自己右臂砍去的時候,被妻子發(fā)現(xiàn),用手一攔,斧子砍在了老頭右臉腮上,當下就砍掉了一塊腮幫。若干年后,后人重修麥積山時,為紀念這三位開山先祖,塑造了他們?nèi)说哪嘞???墒牵吹裙こ掏戤?,老頭子的右腮幫子就自動掉下了一塊泥巴。自那以后,再沒有能補得上去。也許這就是老頭子始終感到自愧的一個見證吧!
麥積山第43號洞窟,是個奇特的所在,它的外形為崖閣式,模仿漢代宮殿結(jié)構。一進外門,就有金剛站立兩旁,金剛紅臉赤發(fā),姿態(tài)威武。而在洞中正坐的佛像之后又有雙龍椅及二侍女的浮雕。在正佛身后的浮雕雙龍椅壁下,有一個長寬均在丈外的石窟,據(jù)說這是當年藏放魏文后靈柩的地方,這里記載著一段哀怨的歷史故事。魏文后,名乙弗氏,是個才學過人、深明大義的女子,很得魏文帝寵愛。她共生兒女12個,皆早夭亡,惟留下一太子,在秦州任刺史,稱武都王。東魏和西魏對立,東魏強大而西魏弱小,東魏的實權掌握在高歡手里,而西魏卻由宇文泰控制。東魏和西魏為了加強統(tǒng)治,都竭力拉攏北方的強敵柔然國。先是東魏孝靜文帝以公主嫁給柔然國主,宇文泰強迫西魏文帝娶柔然國公主郁久閭為后,廢乙弗氏到麥積山出家為尼。生性暴戾、心胸偏窄的郁久閭對乙弗氏一直不肯放過,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盡。乙弗氏自盡后,太子武都王在麥積山鑿龕葬母,稱為“寂陵”。后來,魏文帝駕崩,眾大臣按其遺囑,將乙弗氏墓遷出麥積山,與魏文帝全葬于永陵。
登上麥積山4號窟上七佛閣,站在懸空棧道上,把各色花瓣或五彩紙片,向山下灑去,只見五彩繽紛的花瓣式紙片,紛紛揚揚,飄飄悠悠,下落一會,忽又上升一回,在空中形成天女散花之奇觀,因此,此地又稱“散花樓”。對這種奇觀,當?shù)赜钟幸欢蝿尤说膫髡f。相傳,上七佛閣是釋迦牟尼佛現(xiàn)身說法的地方。佛閣修好后,釋迦牟尼就位說法時,山下弟子畢恭畢敬,目不旁觀,全神貫注地聆聽。上七佛閣的28位飛天仙女,為了試探聽法的弟子是否真心信佛,便想了個巧妙的辦法,即從空中向坐在地上的眾弟子身上撒花瓣,如果是真心信佛,花瓣只會在他們頭頂飛旋,落不到身上,否則,花瓣便落滿全身。于是,28位飛天仙女,手提花籃,廣撒花瓣,頓時,各色花瓣,從天飛來,流光溢彩,香味彌漫,但眾弟子視若不見,聞若未聞,仍專心聽法,花瓣只在空中飛舞,沒有一片落在他們身 上……這個傳說充分反映了古代天水人民尊崇佛教,奉行佛教的風俗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