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膘肉是瀘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肉制品,它形似琵琶,色澤呈古銅,味道香醇,肥而不膩,是摩梭人逢年過節(jié)或待客必備的一道美味佳肴。
冬天是摩梭人制作豬膘肉的最好時機。通常他們要選一個冬季的吉日來殺豬,一般選在冬月初一,如果初一屬鼠、豬、羊、猴、狗、雞,則不能殺豬,就得改期進行。如果你在冬季的吉日里來到瀘沽湖畔,就可聽到村村寨寨四處傳來的殺豬聲,就可看到家家戶戶制作膘肉的壯觀場面。
豬膘肉的制作過程分為宰殺、剔骨肉、抹調料、縫制、壓扁、晾曬、放置等幾個步驟。首先,他們將豬宰殺后剖開豬肚,取出內臟,然后就將豬背朝下鋪開,用刀把骨和瘦肉從豬體內剔出,但是,豬頭則不需要經過這道工序,豬頭一定要保存完整。待這一切都準備就緒,就要抹鹽并上調味品了,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鹽時要均勻,尤其是在豬頭的部位一定要抹仔細。一般配料是:鹽、花椒、生姜,有時還加上酥油和蜂蜜。調料涂抹均勻后就是縫制,即用大鐵針和細麻繩將剔好、抹好調料的豬膘肉的刀口縫合起來,針眼的距離約寸長,一般這項工作由男子來完成??p好以后,就要將豬膘肉放置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涼上幾天,將豬肉的水分涼干,至此豬膘肉基本做成。摩梭人將涼干后的豬膘肉搬進屋里,擱在家里的神柜或灶臺上,一個挨著一個疊放好。在摩梭人看來,豬膘肉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滿了整條整條的豬膘,那這個家庭在當?shù)匾欢ㄊ呛芨挥辛恕?/p>
豬膘肉是摩梭人貯藏的肉食品,其放置時間長短不一,短的一兩年或三年,長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豬膘肉都在經歷了無數(shù)個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香味可口不變質。平時自家人想吃的時候就割下一塊,如果家里有客人,都要用這豬膘肉招待客人。豬膘肉的吃法非常多,可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豬膘肉常用于祭祀,為子女舉行成年禮,也用于置辦宴席。豬膘肉為什么可以置放那么長的時間而不變質?這大概取決于當?shù)氐牡乩砦恢?,高原湖泊周圍,氣候寒冷、空氣干燥,無污染,加上制作時已把骨和大部分瘦肉剔出,配料也比較講究,所以豬膘肉能保存很長時間。
關于豬膘肉的來歷,在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摩梭人家有兩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頭豬和一條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勞,家里搞得像模像樣,豬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天的時候他先把菩薩敬了,就開始殺豬制作豬膘肉。豬的大腸裝上燕麥,小腸裝蕎麥,肚腸心肝肺都掛在家里,計劃著吃,沒肉的時候就從豬膘身上割一塊來吃,可吃一年,到了下一年年三十的時候他就開豬膘肉,初二用豬頭及豬項圈肉敬菩薩,之后每年都要用豬膘肉孝敬父母,過年的時候要請父母來家里吃幾天的豬膘肉。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而弟弟則不善計劃,坐吃山空,終于窮困潦倒。因此豬膘肉也就成了會過日子,年年有余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