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譜》的上菜須知中說:“上菜之法,鹽者宜先,淡者宜后,濃者宜先,薄者宜后,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后?!?/p>
袁枚的上菜章法是頗有道理的。因為剛入席,食者體內(nèi)鹽分較少,菜肴略咸些,尚可接受。幾道菜一吃,體內(nèi)鹽分漸多,再上較咸的菜,就會受不了。著名作家陸文夫在小說《美食家》中,借朱自冶之口,道出了做菜放鹽應逐步遞減的訣竅,到最后上湯時,一點鹽不放,也不覺淡。其次,上菜應注意葷素搭配。食客剛舉筷時,肥濃葷菜十分可口,但胃納半飽時,就應上一道清淡的蔬菜。這樣才能恰到好處,而不至于倒胃口。至于“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后”則有待商榷,按照我國食風的傳統(tǒng)習慣,大多數(shù)地方,將湯列為最后一道菜,上湯了,就意味著宴席接近尾聲。而外國朋友則以為我們這種吃法不科學,對身體不利,試想,吃得飽飽的再灌上一肚子湯,豈不沖淡胃液,妨礙消化?辛辣的菜肴何時上為宜呢?袁公認為:“度客食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他的意思是說辛辣菜肴應在宴席進行到大半后再上比較合適。
那么何時上酸甜菜肴呢?袁枚說:“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甜以提醒之?!卑此恼f法上酸甜菜肴的時候,須在人們飲酒七八分時上為宜。大文學家、美食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八回中說:賈寶玉在薛姨媽處吃糟鵝掌下酒,吃得略有幾分酒意時,薛姨媽令人作了酸筍子雞皮湯,寶玉痛飲幾碗,覺得十分舒服。這段文字為袁公的理論作了很好的注腳。實踐經(jīng)驗也表明,待食客有幾分醉意時上酸甜湯大有好處,因酸可與醇(酒的主要成分)中和,變?yōu)轷?,能起醒酒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