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校對學生意外事故,負有絕對責任。這導致學校許多活動不敢開展,而且還不斷減少體育課、減少野外活動、減少對抗性較強的體育比賽;學生進行春游之前,學校要和家長簽訂“生死狀”。
7月中旬,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開始審議的《北京市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草案)》,規(guī)定了多種學校不承擔的責任。比如,在學校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學生放學后自行滯留學校期間發(fā)生事故的,學校不承擔責任;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由學校和學生以外第三人造成事故的,學校不承擔責任等。
這一條例,既是在給學校“松綁”,也是在給孩子們“松綁”。
據(jù)統(tǒng)計,僅去年我國就有1.6萬多名中小學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殺等原因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所以,對于學校而言,“松松綁”并不是“松口氣”。學校要真正“松綁”,應該盡快設置安全衛(wèi)生教育課程,提高學生對意外傷害的預防和自我保護意識、安全防范意識以及傷害發(fā)生后的應變及處理能力,從根本上給自己“松綁”。
山東 石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