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兼善,1943年生于四川綿陽,1957年轉至敦煌莫高窟居住,1965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yè),現任甘肅畫院副院長,甘肅美協(xié)副主席,甘肅省政協(xié)常委,國家一級美術師。
段兼善從小就生活在莫高窟,深受父親段文杰先生的熏陶。在爾后的藝術生涯中他與敦煌的情結一直延續(xù)了幾十年,至今仍丹青為伴,筆耕不綴,在浩如煙海的敦煌傳統(tǒng)藝術里苦苦求索,對敦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有獨到的見地。
段兼善是一個知難而進埋頭苦干的畫家。他認為:一,不是靠一兩幅畫而是要通過一批作品的艱苦探索,才能對敦煌藝術的推陳出新找到較為理想的突破口。二,必須對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進行全面了解和衡量,才能了解敦煌藝術真正的藝術價值。三,必須通過多方面的分析比較,才能弄清敦煌藝術體系的共性和各時期敦煌藝術的個性,尋找體現敦煌藝術精神的最佳方位和途徑。四,必須通過深入的領會和反復的試驗才能掌握和運用敦煌藝術的優(yōu)秀技法。五,必須在傳統(tǒng)藝術技巧研習、各種優(yōu)秀藝術流派的借鑒和對現實生活的密切關注、結合中,才能體現敦煌藝術的神韻與精髓。
1982年段兼善為人民大會堂甘肅廳創(chuàng)作大型壁畫《絲路友誼》。從此,他就開始注意在中國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吸收和借鑒敦煌藝術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技法。通過深入的比較和分析,他對敦煌藝術體系的總體特征和各時期藝術的不同之處有了明晰的認識。從而使他在創(chuàng)作中根據內容的不同,在借鑒上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
段兼善近20年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類表現絲綢之路上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一類表現當代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在其數百幅作品中不乏優(yōu)秀之作。如大型壁畫《絲路友誼》,壁畫《敦煌伎樂》,國畫《絲路群英》、《敦煌古市》、《品茶》、《惜別》、《小騎手》、《桃花會》、《溪畔》、《香浪節(jié)》、《六月花兒會》等作品入選大型畫冊或全國美展。他還應邀到臺灣和日本舉行個人畫展,受到好評。
段兼善總結自己長期借鑒敦煌藝術的經驗,認為注意處理好三個關系很重要:一是處理好學習敦煌藝術繪畫技巧和關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學習敦煌繪畫技巧和學習古代敦煌藝術家創(chuàng)新精神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學習敦煌藝術技巧與廣泛吸收古今中外藝術遺產的關系。他認為只有把這三個關系處理好了,才能避免思想僵化,才能真正掌握敦煌藝術的真諦,才能永保創(chuàng)造的活力,才能不被某一種固定的程式所束縛,才能做到是敦煌又不似敦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