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博物館近年來陸續(xù)收藏了一批出土文物,其中西夏和元代的一些瓷器,在造型、紋飾方面獨具特色。
西夏褐釉牡丹紋剔花四系甕(圖一)
武威塔兒灣西夏窯址出土。甕高49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16厘米。盤口,重唇,長束頸,頸部貼塑一圈繩紋,橄欖形腹,肩部粘貼四個寬帶形系,矮圈足。黃白胎,通體施褐釉。用剔地法在腹部剔出對稱的兩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nèi)飾折枝牡丹。肩部剔出一圈寬帶作為輔助紋飾。剔刻刀法簡練、樸拙,主題紋飾突出,有浮雕感;剔出的白色胎地與褐色花卉色彩對比鮮明,裝飾效果明顯。
西夏白底黑彩纏枝蓮紋罐(圖二)
武威塔兒灣西夏窯址出土。高55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17厘米。圓口,重唇,短頸,鼓腹下收,平底,矮圈足。黃白胎黃白釉,施釉至頸部,黑彩繪紋飾。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花,花瓣呈三角狀隆起,花葉自然舒展,頸肩部繪一圈卷草紋。紋飾布局疏朗豪放,線條流暢,色彩對比明顯。
西夏剔刻花瓷器(圖三)
同寧夏靈武窯的西夏瓷器一樣,借鑒并吸收了我國宋代北方民窯剔刻花技法,其特點是表現(xiàn)手法古樸、簡潔,主題紋飾突出,具有浮雕的藝術(shù)效果。這種在器物上施白色化妝土的裝飾技法的使用,大大推動了西夏白瓷技術(shù)的發(fā)展。
西夏扁壺(圖四)
在器型上,塔兒灣瓷器突出地體現(xiàn)了游牧民族的馬背生活特點和尚武好飲的豪爽性格。塔兒灣瓷器多有系,單系,雙系,四系,乃至六系,其作用顯然是便于穿繩攜帶。最有特色的器型是扁壺,這是在西夏其他窯址中所沒有的。
元景德鎮(zhèn)窯青花鴛鴦蓮池紋碗(圖五)
武威南大街元代窖藏出土。高7.6厘米,口徑16.4厘米,底徑6.3厘米。撇口,深弧腹,腹部飽滿、渾圓,矮圈足,足壁稍外撇。內(nèi)外壁均飾紋,碗內(nèi)底心飾鴛鴦蓮池,兩只鴛鴦在水中相對而戲,池中蓮花亭亭而立;口沿輔助一圈纏枝蓮紋,碗外壁雙弦紋相間,腹中部飾纏枝番蓮紋,脛部繪飾仰蓮瓣紋,蓮瓣內(nèi)飾祥云紋。青花發(fā)色深沉,青藍中偏灰黑,料濃處有黑青色斑痕,白釉閃青。
元景德鎮(zhèn)窯青花昭君出塞圖把杯(圖六)
武威南大街元代窖藏出土。高8.9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4.1厘米。撇口,深弧腹,腹部飽滿、渾圓,高圈足,呈竹節(jié)喇叭式。內(nèi)外壁飾紋。杯內(nèi)底心飾“昭君出塞”圖,昭君騎馬上,懷抱琵琶在柳下憂憂獨行,并不時向后張望。杯口沿輔以卷草紋,外壁滿飾纏枝番蓮紋;高足竹節(jié)下,線繪一周三朵蕉葉紋。青花發(fā)色淺淡均勻,呈灰色;白釉泛灰,口沿處有一滴大的流釉痕。胎體輕薄,杯把與杯身胎接,連接處有浸釉時的手指抓痕。圈足空心,足跟斜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