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既是一個地區(qū)的歷史遺產(chǎn),也是一個地方的民俗景觀。
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蘭州市區(qū)共有古樹12種,2 400余株,其中唐槐、明榆、左公柳最為著名。
唐槐,是種植于唐代的槐樹,今工人文化宮和張掖路古槐最有代表性。
工人文化宮內(nèi)的古槐共有三株,東西兩廊旁各有一株,另一株在西廊以西,呈“一”字形排列,身圍都已超過5米。樹冠如傘,濃蔭匝地,雖閱歷千年,依舊枝健葉茂,生機勃勃,每到花期,滿樹銀白,和西院內(nèi)一株明代文冠果樹帶有紫色條紋的白花相輝相映,顯得格外動人。蘭州市民常扶老攜幼,前來觀賞;更有一些畫家和詩人,或繪畫或吟詩,對唐槐百般撫賞,留下了不少動人詩畫。
張掖路原天齊廟舊址院內(nèi)有一株唐槐,雖屢遭雷擊,但生命力極強,被擊去的殘枝能很快長出新枝,所以至今仍軀干高大,枝繁葉茂,樹下曾立有一塊石碑。嘉靖十三年(1534)七月十二日中午,這株古槐遭到雷擊,清光緒十年(1884)八月初四,雷電第二次“光顧”這株古槐。據(jù)說那天蘭州上空風雨交加,雷鳴電閃,一道雷火從天而降,將古槐的一椏樹枝從空劈去。等風雨過后,才發(fā)現(xiàn)它落在皋蘭山后的一棵果樹上面,而兩地相距竟達20多公里之遙。
五泉路左側(cè)的邸家莊巷口,有一株粗大的榆樹,有人推測可能是明肅王時所植。據(jù)邸氏后代考察,在邸家莊中間,即今蘭州市委黨校院內(nèi),曾有一座邸氏祖塋,俗稱邸家老墳。在老墳的碑記中,曾提到這株榆樹。按墓碑的記載,邸氏原為應天府(今南京市)人,先祖是朱元璋的親族。朱元璋死后,傳位給皇太孫朱允。不久,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用武力篡奪了皇位,并對朱允的親族大肆殺戮。邸氏先祖怕受株連,攜帶幼子出逃。當?shù)綉旄情T時,被官兵盤問,慌亂之際,忽見門樓匾額上有“官邸”二字,便指“邸”為姓,這才得以脫身。從此隱名埋姓,輾轉(zhuǎn)來到蘭州。當他們行至五泉山附近時,已饑不可耐,無意中發(fā)現(xiàn)前面的一株榆樹上,結滿了肥嫩的榆錢,父子四人就以榆錢果腹,方免做了餓鬼。據(jù)此推斷,在肅王移居蘭州以前,也就是公元1399年以前,這株榆樹就已經(jīng)存在了。
蘭州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的古樹要數(shù)清代的“左公柳”了。左公柳,是清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奉命督辦新疆軍務,在進軍途中,命三湘丁勇“自涇川以西至玉門,夾道種柳,連綿數(shù)千里,綠如帷幄”,并在沿途張掛榜文,告誡人們“勿翦勿伐”。尤其是“蘭州東路所種之樹,密如木城,行列整齊”。 僅在長武至會寧的300公里驛道上,就栽樹26.4萬多株。所以,“從西安經(jīng)蘭州,一直到新疆,開辟了一條3 000多里的寬闊大道,兩旁柳樹,青容俊貌,裊枝飄飄,夾道以伴行人,蔚為大觀”。楊昌濬曾有詩贊曰:“上相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碧m州境內(nèi)的左公柳分布極廣,如到五泉山游玩,便可看到一 株株青枝葉茂的左公柳,柳枝裊裊,似向游人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