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jié)前后,在沈陽地區(qū)諸多民俗中,最要緊的就是祭“灶王爺”了。俗語常道,“五祭灶為先”,就是說,新年伊始,首先要祭的就是灶神,其次才是門神、財神等。
嚴格來說,祭灶活動是跨年度的。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一,要將灶王爺送上天,再接回家,為時整整一周。灶王爺是何時“落戶”沈陽地區(qū)并成為“一家之主”的,很難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灶神祖籍中原黃河流域,生于孔夫子之前。《論語》記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可見,在孔老夫子眼中,灶老已經(jīng)是偶像了。在沈陽地區(qū)民俗中,灶王爺是主一家吉兇禍福之神,每戶人家一年中所行善惡都由灶王爺記賬,至臘月二十三做“年終決算”,然后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使做善事的人在翌年多獲吉利,做惡事多的人家受到災禍之懲。
灶王爺在關內(nèi)時尚未娶親,到沈陽地區(qū)后,不知何人保媒拉纖,硬是弄出一位“灶王奶奶”來——也許這更多些人情味吧!一般說來,雙人灶王受農(nóng)家供奉,而做買賣的店鋪多供單人灶王,可見買賣人就是精明些,早懂得“精兵簡政”的道理。
灶王神像貼在廚灶上方,灶王爺手持“善罐”,灶王奶奶手持“惡罐”,分記家中善惡事項。像的兩側貼對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是“上天言好事”,下聯(lián)是“下界降吉祥”。這副對子流傳之久、之廣,可以肯定地說,絕無其他可比。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之夜,祭灶開始,神像下供有饅頭、紙制元寶等,充作灶王太空旅游之費用。另外,必不可少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樣供品就是“灶糖”。灶糖是用粘米面做的,據(jù)說只要灶王爺吃上一口,就會把嘴巴粘住,想說話也說不出來。對灶糖的研制,沈陽人遠不如江南人,江南一帶的灶糖是以酒糟為原料,灶王吃了以后,只想說好話而不想說壞話。沈陽人雖沒有做灶糖的好本事,但粗中有細,使出“美人計”,讓灶王爺在跋涉千里到了沈陽之后終于成了家,估計會有事半功倍之效。祭灶始于燃紅燭、放鞭炮,之后是拜灶王,再后就要將灶王像焚化,意為升天。祭灶只限男人,女人則要遠避,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除夕之夜,每戶的男主人都要焚香秉燭“迎請”,將新灶王像恭恭敬敬貼到老地方。隨后關閉大門,謂之“封門大吉”,這四個大字寫到紅紙上,再貼在大門上。次日清晨換“開門大吉”紅紙,開門迎來新的一年。整個祭灶儀式完畢。
灶王爺?shù)降仔丈趺l?因有多人考證,也就有了多種說法?;茨献釉啤包S帝作灶,死為灶神”;《五經(jīng)異義》講,“灶神姓蘇”;西陽雜俎說,“謂灶神姓張”;《五行書》曰“灶神名裨,字子郭”,許慎談“灶神即祝融,姓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灶王爺在沈陽地區(qū)姓什么呢?這可是連穿開襠褲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聽,他們嘴里的歌謠正唱著:“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上方,見玉皇?!笨梢?,灶王爺在沈陽地區(qū)姓張。張姓乃國內(nèi)第一大姓,于是,質(zhì)樸的沈陽人就讓灶王爺姓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