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剛剛過完300歲生日的俄羅斯“北方首都”圣彼得堡,因其建筑物富麗堂皇和文化底蘊深厚而被賦予了許多美名:“北方巴爾米拉(14世紀敘利亞的一座美麗城市)”“北方威尼斯”“白夜之城”‘千橋之城:’‘‘普希金的城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城市”“勒洛克(俄羅斯著名詩人)的城市”“阿赫瑪托娃(俄羅斯‘詩壇的月亮’)的城市”“列寧的城市”“俄羅斯革命的搖籃”和“文化之都”。
然而圣彼得堡除了有上述美譽外,曾—度還獲得了“罪惡之都”的稱號。
圣彼得堡作為彼得大帝以高壓手段強迫俄羅斯進入歐洲生活的起點,它見證了俄羅斯民族所經歷的太多苦難。圣彼得堡作為帝俄首都的二百多年里,飄灑了多少血雨腥風,尤其是宮廷中為爭權奪利所發(fā)生的謀殺、暗殺事件就層出不窮。
俄國歷史上的沙皇,尤其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壽終正寢的不多,有的被謀殺,有的死得不明不白。
較早死于謀殺的沙皇是彼得三世,也就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丈夫。而謀殺者不是別人,正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授意她的面首在一次預謀的酗酒格斗中殺死了他。彼得三世是彼得大帝(彼得一世)的侄女的兒子,而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德國公爵的女兒索菲婭,她踏著丈夫的尸首登上了沙皇寶座,成為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
另一位死于謀殺的沙皇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兒子保羅一世。他從來不知道生父是誰,從小在遠離彼得堡的領地一加特契納長大。他從未得到過一點母愛,性格乖僻;脾氣暴虐。他痛恨母親的所作所為,久而久之導致他仇視周圍的所有人,被后人稱為‘瘋子”。在他42歲的時候,葉卡捷琳娜二世死去,他當上了沙皇后瘋狂抹殺母親留下的一切痕跡。他對任何人都不相信,處處樹敵,最后眾叛親離,招來殺身之禍。他登上皇位后,并未搬人歷代沙皇的居住地,而是在彼得堡夏花園對面建了“米哈洛伊城堡”作為自己的居所,在城堡外圍修建了壕溝。然而他搬進這個他自認為是個十分安全的堡壘不久,1801年3月12日的深夜,保羅一世被勒死在床上。最有諷刺意味的是,殺死他的竟是他的親信近衛(wèi)軍。
保羅一世被謀殺后,“米哈洛伊城堡”荒廢了很長時間,因此就有了保羅陰魂不散、一到深更半夜就出來在周圍游蕩的種種傳說;這些傳說成為普希金《青銅騎士》《科隆納一人家》和《黑桃皇后》等作品的素材。
保羅死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任沙皇,稱亞歷山大一世。有史料表明,亞歷山大至少事先已經知道對保羅的謀殺。1825年他外出巡視時突然死亡,歷史學家認為弒父的罪名始終使他受到良心的譴責,他最終無法承受這種壓力而自殺身亡。因他無嗣,按王位繼承法應由他的弟弟康士坦丁繼位,但是康士坦丁早就宣布放棄皇位,于是轉由他第二個弟弟尼古拉繼位…這時康士坦丁正在華沙,在信使往返于彼得堡和華沙之間時,俄國國內事實上出現(xiàn)了無沙皇的局面。正是他的猝死,成為俄羅斯歷史重要事件——十二月黨人參政廣場起義的導火索,波瀾壯闊的俄國革命運動從此開始。
如果說保羅一世被殺是咎由自取的話,那么被民意黨人暗殺的亞歷山大二世則多少讓人同情。1861年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改革法令和關于廢除農奴制的特別詔書。1881年3月1日當沙皇從戰(zhàn)神廣場參加完閱兵后,乘車行進到葉卡捷琳娜沿河街的時候,民意黨人把一枚炸彈扔進了車廂、“將兩名哥薩克和一個附近面包鋪的孩子炸傷。當沙皇俯下身子為孩子禱告時,另一枚炸彈在他的腳下爆炸,將他炸成重傷,不治身亡。在這個流血的地方建起了17世紀莫斯科建筑風格的“基督復活教堂”,教堂內保留沙皇受傷后扶過的一段橋欄桿和鮮血浸過的鵝卵石地面。
在平民知識分子革命時期,民意黨奉行英雄史觀,不依靠人民,而是單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他們主張使用個人恐怖手段刺殺沙皇的方法來達到革命成功的目的。在這一時期民意黨人在彼得堡制造了一系列的刺殺活動;屠格涅夫的《門檻》中就刻畫了一個勇敢、奮不顧身和為革命心甘情愿承受一切苦難的女革命家的形象:
高高的門檻前面站著一個俄羅斯女郎。
“呵,你想跨進這門檻來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東西在等著你?”
“我知道。”
“寒冷,饑餓,憎恨,嘲笑,輕視,侮辱,監(jiān)獄,疾病,甚至于死亡?”
詩中的女主人公就是1878年槍殺彼得堡市長特列波夫的民粹派女革命者,后來成為“勞動解放社”組織者之一的薇拉·扎蘇里奇,在進步勢力的支持下她被判無罪。
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也因參加民意黨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吊死在拉脫湖涅瓦河發(fā)源處的施呂瑟爾堡。
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號稱“俄國天才偵探”的蘇杰金被殺案。作為一個出色的偵探,他幾乎將民意黨全部打盡。民意黨人要么是、被吊死,要么被投入監(jiān)獄,因此,他的被殺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多年以后才真相大白,主謀竟是他收為心腹、具有多重身份的民意黨人--——謝爾蓋·杰卡耶夫。謀殺成功后,杰卡耶夫像水蒸汽一樣從人間蒸發(fā)了。
在俄國統(tǒng)治者內部相互傾軋、勾心斗角的各派勢力也視謀殺為鏟除異己的有效手段。莫依卡河·的左岸有一座氣派的樓房,正面6個華麗的廊柱顯示了主人地位的,顯赫,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的尤蘇波夫宮。1916年12丹,16日深夜,費·費·尤蘇波夫公爵在這里謀殺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寵信拉斯普京。拉斯普京原是一個流浪漢,在流浪中學會揣摩人意、善弄口舌和催眠術,使他成為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親信。他不僅干預沙皇家庭生活,而且還全面干預俄羅斯帝國的內政、外交和軍務,成為操縱皇權的無冕之王。他隨心所欲地解除官員的任職,搞得人人自危,結果被尤蘇波夫公爵謀殺。
而羅曼諾夫王朝的最后千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18年7丹16日在葉卡捷琳娜堡被槍斃。
除宮廷傾軋留下的濃濃血腥外,圣彼得堡也見證了統(tǒng)治者與大眾發(fā)生的一次次的流血沖突。十二月黨人起義領導者被吊死在圣彼得的圣保羅要塞的梭堡,涅瓦大街和冬宮廣場則是1905年“流血星期日”死難者被殺戮的見證人。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殉難史也從寫下《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的拉吉舍夫開始,千直延續(xù)到20世紀初的白銀世紀知識分子(他們很多人成為僑民作家和思想家)。為推翻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革命黨人,也在這里與沙皇統(tǒng)治者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流血戰(zhàn)斗,‘這些足以使圣彼得堡成為血腥之都。
“文化之都”與“罪惡之都”居然曾經如此地融合在一起,恰如俄羅斯思想家尼·別爾嘉耶夫在《俄羅斯思想》一書中,、對俄羅斯精神結構做出的如下評價:“在俄羅斯人身上可以發(fā)現(xiàn)矛盾的特征:專制主義、國家至上與無政府主義、自由放縱;殘忍、傾向暴力與善良、人道、柔順;信守宗教儀式與追求真理;個人主義、強烈的個人意識與無個性的集體主義;民族主義、自吹自擂與普濟主義、全人類性;追隨上帝與戰(zhàn)斗的無神論。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它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從它那里永遠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發(fā)生,它最能激起對某事某人熱烈的愛,也鼓能激起對某事某人強烈的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