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閑話小生戲
有一種說法:京劇行當(dāng)中的生角最早只有老生、小生之分,凡劇中的武人按年齡分別歸老生、小生應(yīng)工。當(dāng)時演員基本都是文武兼能,故有“文武老生”“文武小生”的稱謂。后來由于京劇的發(fā)展,對演員要求越來越高,文武兼能并各盡其妙十分難得,于是武生應(yīng)運而生,專應(yīng)劇中武人角色。過去武老生、武小生甚至武凈的主角戲都為新興的武生行當(dāng)所奪了。其中以武小生戲被取代的最多,諸如《探莊》《雅觀樓》《翠屏山》《九龍山》《小商河》《八大錘》《戰(zhàn)濮陽》以及《挑滑車》等,都成了“兩門抱”,實際是小生讓賢了。到了30年代,文武不擋且能動武小生重頭戲的惟有葉盛蘭,再有就是40年代初正在富連成坐科的李元瑞。
葉盛蘭能武小生劇目甚多,自“扶風(fēng)社”時期,《八大錘》即為代表作之一?!坝纭睍r期演出《翠屏山》《雅觀樓》也膾炙人口。至于全部《羅成》尤為力作。
葉盛蘭的武功,連當(dāng)代的大武生也為之嘆服。50年代中國京劇院訪歐演出,有一天主演《雁蕩山》的演員徐菊華因病不能上場,結(jié)果由葉盛蘭替演了孟海公一角?!堆闶幧健分械拿虾9喈?dāng)于《挑滑車》中的高寵,沒有過硬的武功,是不能擅動的,何況“鉆鍋”?而葉盛蘭那場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傳為梨園佳話。
據(jù)王瑤卿先生講:小生前輩王楞仙當(dāng)年曾演過《挑滑車》。又據(jù)健在的劇界老先生說:葉盛蘭能演《雁蕩山》何足為奇?他早年還曾從姐丈茹富蘭學(xué)過并演過《伐子都》呢!
二 閑話耍錘戲
京劇中耍錘的劇目不多,大概計有《四平山》《火燒裴元慶》《錘震金蟬子》《螺絲峪》等出。“把子”中,大錘共有四種,即集中出現(xiàn)在《車輪大戰(zhàn)》一劇里的四員宋將所使的四副錘(圓錘、瓜錘、鼓錘、棱錘),故《車輪大戰(zhàn)》又名《八大錘》。
錘屬于雙家伙,單使一支的常見只有《走麥城》中的周倉。
耍錘戲特點是開打火熾,耍“錘下場”著重技巧表演。耍錘一般只限于“棱錘”,能耍出許多花樣來。如李元霸、裴元慶、金蟬子等所用的都是棱錘。瓜錘為武小生(岳云)、武旦(陶三春)所用。瓜錘不宜出手,所以一般沒有太驚險的技藝表演。圓錘專為武凈所用,有代表性的是《挑滑車》中的黑風(fēng)力,他使雙錘與使大槍的高寵見面時,要求“尺寸”快、猛,并且要在手持雙錘的條件下,摔“撲虎”“錁子”。至于鼓錘(錘頭形似腰鼓),基本上是裝飾性的,除《八大錘》外,很少得見。
三 翎子生
在京劇中常見有些角色的盔、帽上插著翎子,俗稱“雄雞翎”,是英勇武將、綠林英豪、番王番將以及草寇、妖魔的標(biāo)志和裝飾品,同時也是豐富舞蹈動作的工具。武生、武旦、武凈一般只掏、耍翎子,武小生則多用翎子刻畫人物。所以盔上插翎子的小生,有個特別名稱,叫做翎子生。嚴(yán)格說翎子生與武小生是有區(qū)別的,翎子生終以唱念做為主,開打在其次?!痘厍G州》《群英會》(包括《火燒戰(zhàn)船》)中的周瑜都屬于翎子生。翎子生從扮相上說是按有的場子插翎子,不一定通場都插,如《群英會》中的周瑜,換過幾次裝,“盜書”“對火字”規(guī)定情景是在后帳,所以分別是小扮,戴武生巾穿褶子和戴學(xué)士巾穿帔。
翎子生運用翎子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緒,效果是強烈的、鮮明的。同是“涮”翎子,在《群英會》大帳中飲酒時,唱“順流而下東海漂”前的“涮”翎子是表現(xiàn)得意滿志,而在前面聽魯肅“匯報”說諸葛亮蔑視他的時候,以及后面“打蓋”時的“涮”翎子(包括抖翎子)則是強壓怒火。在“打蓋”時,發(fā)現(xiàn)諸葛亮不為他“導(dǎo)演”的苦肉計所惑時,激動萬分,本想拔劍誅之,怎奈魯肅苦苦遮攔求情掩護(hù),使他氣極敗壞“掏”翎顛抖不止,兩支翎梢繞著圈兒反映出周瑜心潮澎湃,怒不可遏。翎子功的掌握,包括掏、抖、銜、涮,需要技巧和有戲,是小生的重要課題。
四 旦角的發(fā)式
青衣、花旦的發(fā)式主要不外三種,那就是“大頭”“旗頭”和“古裝(頭)”。妙齡少女以至中年婦人不分身分、性格,一律都梳“大頭”,如王寶釧、孫玉姣等。小有變化的是沒有結(jié)婚的姑娘,在腦后下垂的“線尾子”(線制假發(fā))上加一條辮子,于“大頭”上再用紅頭繩結(jié)出一個小髻來,以示未出閨閣。不過只限于花旦、武旦和丫環(huán)?!恫蕵桥洹分械耐跞?、《鳳還巢》中的二小姐,因是青衣,所以盡管“待字閨中”也都不加辮子。
“旗頭”本來是滿族婦女的發(fā)式,在京劇中借用來表現(xiàn)北方一切少數(shù)民族婦女的發(fā)型作為特征。如《坐宮》的鐵鏡公主等。
“古裝”頭是仙女和某些仕女所慣用的一種發(fā)型,特點是戴“頭套”,上梳云髻,后垂長發(fā),只扎辮根,以下松散,如常見工筆仕女畫中的模樣。如碧波仙子、蘇小妹、紅娘等。
旦角的“甩發(fā)”,由頭頂向右垂下一綹短發(fā),象征落難婦女蓬頭垢面,是以寫意手法保全旦角形象的美好。如《女起解》中的蘇三等。
五 京劇中的替身
京劇中的主角有時也使“替身”。京劇中使用“替身”大約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因為戲大,為了使主角中途能有休息機會,中間非重點場子可由他人代替,例如:全部《王寶釧》中《銀空山》一折的薛平貴總是由里子老生替演。第二種情況是某一劇中某一角色前邊的重頭戲已過,后邊的場子已無關(guān)緊要,按例也換“底包”替演,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過去一般都不接演后部戲中的崇公道,而是隨便換一位演員。第三種情況是一位演員在一出大戲中前后分飾兩角,如《群英會·借東風(fēng)》中的前魯肅后孔明,相對的前孔明后魯肅便是他的代身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隨著劇情發(fā)展,某一角色在行當(dāng)要求上有所變化,例如全部《武松與潘金蓮》中的西門慶,《挑簾裁衣》時是小生應(yīng)工,到了《獅子樓》按例都改由武行或二路武生扮演,概因這一折是一出火熾的短打武戲,一般文武小生多不勝任,這是行當(dāng)有別,文武功底畢竟有限的緣故,不能苛求。
六 京劇中的哭喪棒
幾位年輕朋友向我打聽京劇《目蓮救母》中的大鬼為什么手中拿一把“白雞毛撣子”?這是個有趣的誤會。
那并不是“白雞毛撣子”,而是哭喪棒??迒拾粼桥f時死了父母的孝子在殯儀時手中拿的一種儀仗。這是用約3寸寬的白紙條剪成馬鬃,再呈螺旋狀纏繞起的一根木棍?!赌俊穭≈写蠊硎种心玫目迒拾羰墙?jīng)過夸張,加寬加密了纏繞的紙剪馬鬃,貌似雞毛撣子。
哭喪棒一詞在京劇中多有出現(xiàn)。如《賣馬》,秦瓊和店主東開玩笑說他若死在該店,店主東“必須頭戴麻冠,身穿重孝,腰系麻辮,手提哭喪棒兒……”店主東說:“那我不成你的兒子了嗎?”秦瓊說:“實不敢當(dāng)??!”
劇中人拿哭喪棒的戲,有不少出。如《虹霓關(guān)》《九江口》《安天會》《三江越虎城》等?!度交⒊恰放f本中有打飛刀的情節(jié):秦懷玉殺四門后,蓋蘇文祭起飛刀,懷玉不敵堪堪落馬,這時亡父秦瓊“魂子”,賜給他一根哭喪棒為破法寶的武器,結(jié)果轉(zhuǎn)敗為勝。表演有特技,一手槍,一手哭喪棒,能耍出許多花樣來。末場以哭喪棒打尉遲伯父,充滿喜劇氣氛,是個別開生面的結(jié)尾。
哭喪棒在戲中多是用做發(fā)喪的道具和鬼卒所用打人器械,如黑無常、白無常除了持“正要拿你”、“你可來了”的拘魂牌外,還常常各拿一根哭喪棒。
七 戲劇界的封箱
在舊社會,戲劇界一過臘月二十三,各戲園子照例先后停演幾天,把服裝道具的戲箱都貼上“封箱大吉”的封條,這就是一年一度的“封箱”了。單等大年初一,再開始演出《金榜樂》《龍鳳呈祥》一類吉祥的劇目。
“封箱”也可以說是舊社會戲曲演員自己放自己的年假吧。那時,除名角外,一般演員每天都得演戲。因為他們都是日薪,有的為了多收入一點兒“包銀”,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得去“趕場”,也就是在一個戲園子演完一出戲后,洗了臉火速再趕到另一個戲園子,再來個角色。根本沒有星期日,越是年節(jié)越忙。只有到臘月二十三封箱后,才可以休息幾天。在封箱以前也還有一些習(xí)俗,例如有時演“搭桌戲”,就是演員們相約,不分名次,合作義務(wù)演一場戲,把收入用來救濟同行的困難戶過年。有時也演“反串”戲,那是帶聯(lián)歡同樂性質(zhì)的活動。演出時打破行當(dāng),凡主要演員都扮演正工以外的相反的角色。如大花臉演旦角,旦角演小生,老生演武生等。
八 跳財神
有一年春節(jié),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戲曲聯(lián)歡晚會,由“跳財神”開始,祝觀眾“恭喜發(fā)財”?!疤弊衷诰﹦≈惺俏璧囊馑?。例如:“跳加官”即加官的舞蹈;“跳判兒”即判官、鐘馗的舞蹈。另外還有“跳靈官”“跳煞神”“跳魁星”“跳五鬼”等,多是獨舞,個別是群舞。
以上種種都是由舞蹈向戲劇過渡的痕跡。尤其是其中戴“臉子”(面具)的。凡戴“臉子”的都只舞不歌(不念),是純粹的戲劇舞蹈。那些面具是舞者用嘴叼著的,如古代的儺戲、喇嘛教的“打鬼”一樣。伴奏均用打擊樂器。不戴臉子的,均勾臉,是臉譜的由來之一。
“跳財神”是戲班舊俗,每逢新正開鑼,常“跳財神”,取“招財進(jìn)寶”之意。財神有文武之分,文財神是比干丞相,傳說他因“鹿臺恨”被挖心而死,玉帝見憐封他為財神,旨在“無心”,掌財不會偏向。武財神為趙公明,廟像為坐騎玄虎,執(zhí)鋼鞭;舞臺扮相是戴金大鐙(盔名),搭彩球,穿綠蟒玉帶,勾金臉,抱金元寶,翩翩起舞。另外還有“跳女財神”,失傳已久。
關(guān)于財神,民間還有其他說法。不過,今天舞臺上保留下來的財神的藝術(shù)形象,只有武財神。
九 錁 子
京劇武功中的“錁子”是表現(xiàn)劇中人猛地摔了一個仰巴叉的動作,形式大概有三種:“兜錁”,原地躍起騰空摔下,《金錢豹》中猴接叉所使?!靶》樧印?,即串小翻接錁子,《界牌關(guān)》中在桌上所用?!芭荞R錁子”,急沖向前走“錁子”,《伐子都》馬驚后所用。
“錁子”必須用到適處,也就是說“鋼要使在刀刃上”,《金錢豹》中孫悟空接叉、《挑滑車》中黑風(fēng)力繼向里“撲虎”、大邊“單腿后倒”之后在小邊臺口又被高寵的槍猛掃了一個“錁子”,都是用得恰當(dāng)?shù)牡湫汀?/p>
此外還有幾例,借機會說上一說:《白水灘》中的青面虎被官兵追趕著落荒而逃,急上所走的“跑馬錁”?!督鹕剿隆分旋攷浗淤ぬm拋叉摔“錁子”(鳴春社演出本)?!赌可従饶浮分形骞盹w叉捉劉氏所摔“錁子”(唐韻笙演出本)均屬運用技巧合理恰當(dāng)。
十 桃李國
解放前,西單北大街有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鐺”讀“地昂”音),終日由早到晚跑著,加上從西單商場樓上經(jīng)常傳出的劇場鑼鼓聲、演唱聲,使得由西堂子胡同到槐里胡同這一段市井愈加音樂形象豐富,熱鬧非凡。
那京劇聲音,并非由戲院而來,也不是買賣家放的唱片,而是一所票房(業(yè)余京劇組織)“清音桌”演唱的整出京戲。
這個票房地處益德商場(第二商場)樓上,門向東開,木頭樓梯的醒目地方貼著紅紙,濃墨大書“歡迎各界票友、名媛清唱消遣”等字樣。原來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票房,名為“桃李園”。
桃李園的前身是民生茶社,最早開設(shè)于1935年,主辦人馮愚林經(jīng)常邀請名票呂正一、翁偶虹、胡顯庭、李翰翔、崔仲麟、宗子衡、楊秀章等人清唱。后因商場毀于大火,遷到別處繼續(xù)活動。西單商場修復(fù)以后,在民生茶社的原址,易車開設(shè)了“桃李園”茶社,票房由著名凈角蘇維明主持。當(dāng)時名票常來清唱,京劇界內(nèi)行名宿侯喜瑞、馬德成、張春彥等也有時前來消遣。
一般京劇愛好者也時常聞聲而至,到桃李園來喝茶、聽?wèi)蚝徒Y(jié)交朋友。會唱的(當(dāng)然是有些水平的)毛遂自薦也可以加入演唱。
桃李園有個小臺,文武場面(打擊樂、弦樂樂隊)在一張桌子后面演奏(清音桌),演唱的人坐在桌外朝里放著的一把椅子上,面朝里唱,這是由清末八旗子弟持“龍票”(如現(xiàn)在俱樂部證明)唱“子弟書”、“八角鼓”時留下的習(xí)慣。這是因為八旗子弟多是高官顯爵的子弟,消遣時不能拋頭露面,后來成了清唱的規(guī)矩。另一種原因是面向里唱不對觀眾,可以自如些,減輕業(yè)余演唱者的精神緊張。
桃李園到1948年底,大概因為茶館以賣茶收入難有盈余,入不敷出,遂告歇業(yè),票房也隨之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