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紅
我從事臨床工作已經(jīng)20余年,每天都面對著形形色色的患者。至今,他們中大部分的名字與特征都已經(jīng)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有一個人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永遠不會忘記,這是我從醫(yī)20多年來最大的遺憾,也是一次最深刻的教訓。
記得那是周末的一個上午,門診病人特別多,大約在11點,進來一位農(nóng)民打扮的患者,一副急匆匆的樣子,進門就說;
“醫(yī)生,你是王醫(yī)生嗎?”
我點了一下頭。
老農(nóng)高興得喜笑顏開:“可找到你了!我是你們鄰村的,和你姥姥家是一個家族,論輩分我還是你表哥呢?!?/p>
聽說是老家那邊來的老鄉(xiāng),并且還是親戚,我也對他倍感親切,趕緊問他哪兒不舒服。
表哥訴說著自己的病情:“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病,就是‘胃疼,吃了飯就疼。嗨,這‘胃病也怪了,自從鬧‘胃病以來,反而比以前吃的還多了,喝的也多了,就是不消化,半個多月來我瘦了不少,還經(jīng)常餓得心慌。”
聽完表哥的陳述,經(jīng)過仔細的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給我最初的印象是:胃病(腫瘤除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根據(jù)這些情況,我為表哥開出了胃鏡、空腹血糖、T3、T4檢查單,并向表哥做了解釋。
誰知表哥一聽要做這么多檢查,就央求我說:“咱可是親戚,還得你多照顧,沒用的檢查咱就別做了,我這就是‘胃病,我就是來做胃鏡的?!?/p>
我反復向表哥講解糖尿病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并發(fā)癥、危害性,這些疾病嚴重時很容易致人于死地。然而,耐不住表哥的苦苦哀求。結果胃鏡檢查結果只是提示“淺表性胃炎”。表哥滿意地走了。我的心里卻有一種不安的感覺。
大約3個月后,我回家探親,向母親問起了表哥。母親回答說確有這么一位遠房親戚,可最近聽說他死了。我聽了不禁愕然,趕緊追問母親到底是怎么回事。原來病逝前,1個月,表哥不知道吃了什么變質的東西而上吐下瀉,趕緊去了鄉(xiāng)衛(wèi)生院,誰知道第二天就死了。我即刻與在鄉(xiāng)醫(yī)院當內(nèi)科主任的同學通了電話,他依稀記得,當時因為患者上吐下瀉,嚴重脫水,住院后給予大量葡萄糖靜脈滴注。我特意追問了一句是否靜脈滴注了高滲葡萄糖?同學的回答是肯定的。表哥就在住院后第二天清晨突然出現(xiàn)深度昏迷,經(jīng)搶救無效后死亡。
聽完了同學的敘述,我的心里好比沉入了一塊大石頭,既為表哥悲哀,又為自己悲哀,真覺得表哥的死自己難逃其責。
醫(yī)生點評:在臨床工作中,病人的主訴往往是診斷的最直接依據(jù),然而的確有一部分病人是帶著“診斷”來的,當你的處理意見超出了他的范圍,他或者央求,或者拒絕。尤其是自2002年9月1日實施新的《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來,患者的權利似乎一夜之間“強大”起來,雖然“保護弱勢群體”、“醫(yī)患平等”,是立法原則,但對于自認為已確診的患者,若醫(yī)生依其要求行事,醫(yī)患關系得到了改善,可弊端也露了出來,往往容易漏診、漏治,甚至誤診、誤治,有的患者為此失去了生命,如同“我”那位固執(zhí)的“表哥”。
表哥所患的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nèi)分泌疾病,雖然它典型的癥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的癥狀并不明顯,來得非常隱秘,因而許多患者身患糖尿病多時卻渾然不知。對于糖尿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大家有必要留意其發(fā)出的信號:①有糖尿病家族史;②分娩過巨大胎兒(體重超過4.5千克);③皮膚瘙癢,特別是婦女的外陰;④尿液經(jīng)常吸引大量螞蟻來吸食;⑤反復發(fā)作皮膚癤腫或化膿感染;⑥感染了肺結核,但是病情發(fā)展迅速;⑦肢端麻木或感覺過敏;⑧年紀較輕即有白內(nèi)障,或視力明顯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