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丹
目前,“非典”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遏制。我們有必要認真總結“非典”給我們信息化工作者以何種啟示,我們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電子政務建設在哪些方面亟需我們做更深層面的思索。
一、“非典”防控工作提出了電子政務的新課題
大部分信息化工作者都知道電子政務的主要核心是“政務”,不是“電子”,而政務體制與行政機制的深化改革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相信只有在這次抗擊“非典”工作后,更多的人才能真正地深刻理解電子政務建設是多么地任重道遠,絕不能幻想一朝一夕就可以畢其功于一役。這次抗擊“非典”危機的現(xiàn)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政府在某些職能的轉變與定位上,在某些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上,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政府對危機管理與預警機制的建設;政府的公信力機制建設;政府的信息披露即政務公開、社情公開的機制建設以及政府對各類政府資源(主要是財政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動員機制建設等等。恰恰是由于這些政務機制的缺陷,使得盡管北京市和衛(wèi)生部都有相當完備的電子信息手段,我們仍然不得不以多花了幾十倍、幾百倍的社會成本去處理原本可用很小代價處理的突發(fā)事件。這個教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行政機制,而只是單純以辦公自動化等先進的電子信息手段去模擬現(xiàn)存的政務功能,不是真正的電子政務。換句話說,就是電子政務工作中必須要明確政務與電子的主次先后,區(qū)分各種體制改革與機制建設的輕重緩急;以社會為本,以民眾為本,抓緊加快各項政務改革與建設,以各種先進的電子信息手段去實現(xiàn)、促進、完善這些新課題,才能掌握電子政務建設的主動性。
二、建設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是電子政務的必要內容
這次“非典”危機給我們上了一課,它告訴我們,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中,建立和完善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已成當務之急。作為一個現(xiàn)代化的高效率運行的政府,其必需的功能之一就應當對各種災害性突發(fā)事件都能防患于未然。這次“非典”疫情中,為什么上海就能把防范工作做得非常好?因為上海早在幾年前,就建立了一系列包括應對特大火災、爆炸、化學物品泄露、瘟疫等災難性事件的預警及應對機制,政府把能想得到的災難都事先想到了。如今“非典”疫情一出現(xiàn),只不過是將這套應對機制啟動到位,付諸實施即可,所以才有上海市長韓正胸有成竹的電視講話,有向全體上海市民立即發(fā)布的兩個通告十項措施,進而才有上海市上千萬人民群眾臨變不驚、群防群控、效果上佳的穩(wěn)定局面。
當然,建設各類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首先主要是各相關行政部門及社會有關方面的建章立法,但是,考慮到現(xiàn)代社會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和復雜性,以及突發(fā)事件的反應機制必須要求決策科學化、反應快速化以及信息互動的實時準確化,其預警機制中電子信息網絡是極其重要的支撐性技術手段,必須在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盡其所能地把一切信息化手段融合滲透于其中,使這類預警機制和應急對策在成形之初就成為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網絡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注意在政府職能轉換過程中抓住電子政務的側重點
面對我國加入WTO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國內形勢,各類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和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是實現(xiàn)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的主要前提,為適應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客觀要求,政府職能轉換不僅僅是從管理型向服務型或管理服務型轉變,還應當主要著力于從優(yōu)先經濟目標向優(yōu)先社會目標轉變。為此,政府應當在就業(yè)、社會保障、市場秩序、社會治安和投資環(huán)境等方面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環(huán)境。尤其從這次“非典”防控工作中,我們已可發(fā)現(xiàn),政府職能定位于優(yōu)先解決各類重大社會問題方面是一個相當重要、極為迫切的大事。電子政務建設要研究政府的工作重心,跟上改革步伐,以電子技術手段,來推動和加快政府的改革,促進政府迅速提升高效行政水平和電子手段的應用能力。
可以說,如果政府能夠如上所述轉變管理和服務職能,那么社區(qū)信息化建設應當更多地引起我們注意,包含各級基層政權組織的行政職能以及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治安管理、突出事件預警應急處理等功能在內的社會信息網絡及社區(qū)電子政務網就會成為社會保持穩(wěn)定的最直接因素之一,進而成為我們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新的重點內容。對此,我們信息化工作者特別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決策及研究人員,應當給以更多關注。
四、“政務公開”、“社情公開”亟待引起重視
電子政務建設中,“政務公開”、“社情公開”一直是重要的建設目的和不可或缺的建設內容。據(jù)悉,全國人大已經通過并正在由有關部門起草“政務信息公開法”,而廣州市政府早在去年就已經頒布了《廣州市信息公開規(guī)章》,主要內容是明確規(guī)定政府公開其應當公開的信息是義務,否則是違法,以法規(guī)形式界定了向社會提供真實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體的社會責任。信息的公開,特別是對那些涉及重大公益的災難性信息,就更應當及時準確地提供給公眾。國際國內的經驗都一再證明,應對突發(fā)事件,信息的及時和客觀披露,比什么都重要。相反,任何對災情的瞞報、漏報、少報、緩報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政治損害和利益損失,嚴重的還會造成政府的社會公信力的缺失。
北京的“非典”疫情首發(fā)地—中央財大的黨委書記李保仁說的好,并因此對“非典”也防控得好。他說:“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不能脫離實際,要做好穩(wěn)定群眾情緒的工作,首先就要讓大家知情,知情才能理解,理解才能配合”。
作為電子政務的載體和溝通政府、企業(yè)、民眾的橋梁,上海市政府門戶網站“中國上海”,在抗擊“非典”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自3月27日上海市發(fā)布關于“非典”的第一條信息以來,“中國上海”政府網站迅速推出了防治“非典”的新聞專題和服務專欄,通過政府公告、每日疫情通報等欄目,在第一時間傳遞疫情的最新動態(tài)和政府的最新舉措,以正視聽,防止謠言惑眾。網站還設立了熱線電話、專家咨詢、定點醫(yī)院、預防知識、防治處方、消毒方法、預防非典宣傳畫等欄目,為市民解疑釋惑,提高市民防范“非典”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而醫(yī)護人員風采、科研攻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wèi)生局等欄目和子網站,則展示了戰(zhàn)斗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醫(yī)護人員、科研人員的精神風貌,以及黨和政府領導廣大民眾眾志成城、戰(zhàn)勝“非典”的信心和勇氣?!爸袊虾!闭W站的防治“非典”專題,贏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根據(jù)4月1日—27日的統(tǒng)計,日點擊率最高達62萬人次,日頁面訪問量最高達335萬頁,日均點擊率和日均頁面訪問量分別比以前提高了44%和20%,為上海市戰(zhàn)勝“非典”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比之下,這次“非典”危機也無情地暴露了個別地方的個別部門在落實貫徹人民群眾依法享有知情權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直至中央三令五申之后才有轉機。它又一次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政務公開、社情公開確確實實是電子政務建設中的“軟肋”,是我們應當大力關注的政務建設“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我們的電子政務建設中,這一類有形無形的阻力還有很多,等待著我們去工作、去克服。如果不能認真解決這一問題,勢必大大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影響到將要建成的電子政府的民眾親和力,進而影響我們改革開放的建設大局。
電子政務應當把政務公開、社情公開放在重要位置上,建議優(yōu)先建設電子政務外網,優(yōu)先建設信息發(fā)布功能和便民服務功能。只有讓人民群眾真正看到信息化給他們帶來的方便和益處,我們的信息化才有生命力,我們的電子政務才有發(fā)展前途。
(作者單位: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