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峽出平湖,當(dāng)今世界殊。三峽工程蓄水,圓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在湖北巴東縣巫峽口岸,年過九旬的土家族老人譚邦武。他已在長江上擊風(fēng)搏浪79年,目睹了三峽的世紀大變遷。
6月2日清早,譚邦武佝僂著看上去有些倔犟的身軀來到江邊,特意駕起他擺弄了一輩子的小木船,行駛在長江巫峽口的江面上。譚邦武本來這幾天身子骨不舒服,是聽說三峽工程要蓄水才特意來駕這趟船的。他心里清楚,腳下的水位正在緩緩上漲,他曾經(jīng)熟悉的一切就要成為過去。
譚邦武沒讀過一天書,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卻是個有名的人物。湖北省巴東縣文化藝術(shù)界的朋友說,要講三峽的人物,譚邦武最有特色。因為他是人們所了解的目前三峽地區(qū)年齡最長的船工,已91歲。稱得上是三峽船工的\"活化石\"。他也親眼見證了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兩次長江蓄水。
在巫峽口與巴東縣城一江之隔的官渡口集鎮(zhèn),隨便問一個當(dāng)?shù)厝耍贾雷T邦武的住處。見到譚邦武,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土家人的質(zhì)樸和豪爽。老人臉上寫滿了滄桑,皺紋猶如峽江里隨處可見的巖石纖痕。但他說起話來思維清晰,精神健旺,中氣很足。他一坐下便主動擺起了“龍門陣”?!拔荫{了一輩子船,別人不敢去的急流險灘我去過,從沒出過任何事故?,F(xiàn)在還敢在深更半夜幫別人送病人過江;前兩年搞龍舟比賽我還奪了頭彩……”。
譚邦武沒有吹牛皮。他8歲時就經(jīng)常上船跟父親在長江上走東闖西,12歲就已是船上的\"正板\"(船老大)。屈指一算,他已在長江上擊風(fēng)博浪79年。79年,足以使他見證三峽的變遷。他回憶說,葛洲壩工程修建以前,三峽的水十分兇險。那時行船主要靠人力和風(fēng)力,技術(shù)和力氣都很重要。為了成為一個有本領(lǐng)的人和不出事故,當(dāng)時宜昌至重慶航線上的\"九灘十三峽,一百零半個礁石\"他都爛熟于心,至今還能倒背如流。由于當(dāng)時的江水兇險,峽江里翻船事故屢見不鮮,譚邦武除了駕船還得常做求人一命的的善事。有時候端著飯碗蹲在院壩坎上,見江面上漂來了人,就得趕緊駕船前去施救。唉!生生死死都未曾離開過的長江??!譚老已記不清一生救了多少條人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峽已有別于過去,長江上早已是馬達聲聲,行船不再靠力氣。特別是三峽工程的蓄水,將使長江三峽內(nèi)的所有險灘不復(fù)存在。譚邦武作為峽江人的一個歷史符號,也徹底走出了過去。但作為三峽的歷史見證人,他的價值已遠遠不在于他是個長壽的老人。1997年6月,中央電視臺影視制作中心為了反映三峽船工的歷史,前后兩年對譚邦武進行了跟蹤拍攝。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載流,譚邦武帶領(lǐng)他的家庭船隊走了一天一夜,在壩址上方的江面上作表演式航行,讓人們目睹了峽江帆船的風(fēng)采。
譚邦武是現(xiàn)在當(dāng)?shù)匚ㄒ灰晃荒軌蛑圃旌婉{駛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峽江帆船的人。當(dāng)?shù)啬贻p人已不再愿學(xué)習(xí)這方面的技術(shù),\"峽江里最后一只帆船\"的說法使他十分傷感。為了使峽江白帆的景觀呈現(xiàn)在未來的高峽平湖上,他給兒孫們做工作,趕在三峽工程135米水位蓄水前花7000多元打造了一條新帆船。并以此將他造船的主要手藝傳給了后人。如今,譚老一家已是四世同堂40多口人,為三峽工程的需要,他的家已于今年初搬到了老家后面200多米高的山坡上。房子由最初搭建在巖坎上的茅草房變成了小平房??粗笕藗冃腋5墓饩?,譚老感到十分滿足。
看譚邦武駕駛著小木船行駛在峽江里,叫人不難想象他以及所有古峽江人當(dāng)年的風(fēng)采。除了三峽,譚邦武一生幾乎沒有去過別的地方。但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足以讓他知道大海的氣勢。而作為三峽船工的\"活化石\",他也感受到了峽江人美好的未來。
譚邦武的帆船行駛在巫峽口
耄耋之年的譚邦武,仍能在長江上劈波斬浪
面對深深的巖石纖痕,譚邦武回憶起三峽船工的血淚史
升帆啟航是譚邦武最興奮的時刻
譚邦武有空便到孫子的機動船上討教駕駛技術(shù)
獨自在江邊整理帆繩,成為譚邦武閑排遣寂寞的最好方式
譚邦武成了記者眼中的“名星”
譚邦武的世代棲居地——官渡口老集鎮(zhèn)在一聲爆炸中成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