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英國為了侵占中國西藏,使用一系列陰謀伎倆,在中印邊界東段強加了一條所謂\"麥克馬洪線\"的邊界線,并使盡陰謀,甚至纂改地圖版本,企圖讓該線成為事實。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帝國主義的陰謀得以粉碎。然而,這一段史實卻鮮為人知。
覬覦西藏,英國霸權主義用心險惡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為外國列強所垂涎。19世紀中葉,英國占領印度次大陸后,兩次發(fā)動侵藏戰(zhàn)爭。1906年,英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辛亥革命后,英國又乘機幫助親英分子達桑占東潛回西藏,自封藏軍\"總司令\",令清兵\"繳械出鏡\"。藏軍東進至察木多,威脅川滇安全。
1912年,達賴派人潛赴外蒙古庫倫,和沙俄扶持下的外蒙當局簽訂《蒙藏條約》,議定雙方均脫離中國而獨立,并相互承認。
然而,由于北京臨時政府的堅決態(tài)度和孫中山大總統(tǒng)的鄭重申明,達賴不得不放棄\"西藏獨立\"計劃,表示承認\"中華民國宗旨\"的\"五族共和\"。后來的袁世凱政府則\"將達賴位號封復\"。
英國見自己策劃的\"西藏獨立\"將要流產,公然違背1906年《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中\(zhòng)"不干涉西藏一切政務\"的承諾,于1912年8月17日照會中國政府,表示若北京政府\"派兵入藏\",必將與英軍發(fā)生\"直接之沖突\"。言下之意英軍將入侵西藏,并提出召開會議,廢除《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改訂新約。
最初北京政府極力抵制英國無理要求,英國則以\"承認民國為要改藏約\"之條件,并堅持讓西藏代表為獨立方面與會,袁世凱正值\"善后大借款\"前夕,不敢得罪英國,只得同意。
開會前夕,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向中國外交總長陸徽提出\"鑒于四川之設西康省,其西部純系藏境,將來立約不能不規(guī)定藏界,明分川藏疆界。\"川藏分界,純系中國內政,英國政府橫加干預,企圖肢解西藏,其用心險惡,所以才有了后來的\"麥克馬洪線\"。
避開中國談判代表,英國炮制出可笑的\"麥克馬洪線\"
中英藏三方于1913年10月6日在印度北方西姆拉市開會,中國首席代表為西藏宣撫使陳貽范。他曾在駐英使館任職多年,是一個文雅而有經驗的外交家。英國首席代表為英印政府外交大臣,老牌帝國主義分子亨利·麥克馬洪。西藏方面\"首席代表\"為親英頭目,首席噶倫倫青夏扎。麥克馬洪主持會議。
夏扎首先提出六條草案,核心是\"西藏獨立\"和劃定西藏疆界。對此,陳貽范斷然拒絕。
會議期間,1913年11月5日,中俄互換關于外蒙古問題的條約,麥克馬洪立即向英國政府建議仿效沙俄,將西藏也劃分為內藏和外藏,獲英國政府同意。1914年3月11日,麥克馬洪向中方正式提出\"調停約稿十一條\",其內容除了支持藏方六條草案,還將青海省大部分及四川省西部劃入西藏境內,并劃出內藏與外藏,包括青海省和四川省部分地區(qū)的外藏脫離中國搞\"自治\";中國對內藏擁有名義上的\"宗主權\",但不得派駐軍隊及官吏;同時,\"英國(駐藏)商務委員可于必要時隨時帶衛(wèi)隊前往拉薩\"。這就是稱之為《西姆拉條約》的基本內容。
中國首席代表陳貽范受命拒絕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麥克馬洪在威脅利誘無效后,1914年7月3日,借故將陳貽范支開到隔壁房間,英藏兩方代表背著陳貽范簽了字。陳貽范得知后,十分氣憤,當即發(fā)表聲明:\"中國否認西藏享有主權,從而否認西藏享有條約的締結權......凡英藏本日或他日所簽之約,或類似之文件,中國政府一概不承認\"。7月6日,中國政府向英駐華公使朱爾典,并通過中駐英公使劉玉麟向英國政府發(fā)表了同樣內容的申明。
1914年10月,歷時10個月的西姆拉會議在中國代表受命拒絕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而西藏代表又無權擅自簽約的條件下草草收場,因而,《西姆拉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
西姆拉會議上本沒有研究和確定中印邊界的議案,麥克馬洪也沒有向中國代表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但是,在所謂的條約簽字儀式上,麥克馬洪竟然拿出了一個\"條約附圖\"。圖上將西藏分為\"內藏\"與\"外藏\",用紅線標志西藏與中國內地的界限,用藍線標志內藏與外藏的界限。圖上的紅線雖然大部分是西藏與內地界限,但是紅線南端卻延伸成弧線以代表西藏和印度的\"國界\",并將中國西藏東南地區(qū)的門隅、洛隅、察隅及達旺地區(qū)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到印度版圖,其面積相當浙江省大小。這條紅線被稱之為\"麥克馬洪線\",它把中印邊界往中方推進了大約60公里。
西姆拉會議期間,1914年3月24日、25日,麥克馬洪和夏扎又背著中方代表,在德里以秘密換文方式,做了一筆可恥交易:西藏同意以\"麥克馬洪線\"南端作為西藏和印度東段的邊界線。這就意味著西藏割出9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歸印度;英國則幫助西藏從中國政府爭得青海和四川西部作為補償,并支持西藏\"獨立\"。
由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是背著中國政府偷偷摸摸炮制出來的,因而,英國政府長期以來不敢將其公布于世。同時,英國也擔心沙俄抗議,因為1907年以《英俄條約》規(guī)定英國若同西藏打交道,必須通過中國政府,也規(guī)定英國不得兼并西藏領土。此次英國違反了《英俄條約》,麥克馬洪在德里對夏扎的允諾無法兌現。自以為得計的夏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西藏地方政府因夏扎擅作主張同意了\"麥克馬洪線\",而英國人許下的承諾又無法兌現,因而對他進行了嚴厲斥責,并且也公然表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在此后的30年里,達旺地區(qū)仍在西藏地方政府的有效管轄下,英軍時有搔擾,但也不敢過分放肆。圍繞著\"麥克馬洪線\",英國政府可謂機關算盡。其間一波三折,令人回味。
擅入西藏的植物學家重提\"麥克馬洪線\",促使英國政府制造地圖版本陰謀
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國外交大臣是艾奇遜。艾奇遜死后,英國政府為了紀念他,于1929年編纂了一套艾奇遜任外交大臣期間英國與外國簽訂外交條約的文件匯編,命名為《艾奇遜條約集》,并在該集中首次簡要地介紹了西姆拉會議:
\"1913年,西藏、中國以及英國的全權代表在印度舉行會議,企圖解決有關中藏邊境事宜,起草了三邊條約,并于1914年草簽,然而中國代表不準其全權代表進行正式簽字。\"
可是,在《艾奇遜條約集》中,作賊心虛的英國政府沒敢將《西拉姆條約》全文和那個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及其\"條約附圖\"收入其中。人們在看到那些簡單介紹西姆拉會議的文字后,向英國政府詢問此事,英印外交部只得解釋說:如果發(fā)表了條約文件,\"就不得不對三邊條約及其秘密歷史作簡單的敘述,現在發(fā)表這個宣言的全部事實,就可能迫使中國政府公開表態(tài),從而給反英宣傳提供新把柄\"。
很顯然,英國政府面對腐朽的清王朝是肆無忌憚的,而對于逐漸蘇醒過來的新政權卻不敢過分放肆,其虛偽陰險的帝國本質昭然若揭。
然而,距西姆拉會議20余年之后,有一個叫做金敦·華德的英國植物學家和旅行家,在擅自闖入我國西藏之后,對西藏豐富的物產和特殊的戰(zhàn)略地理位置贊嘆不已。1938年10月,華德在《皇家中亞細亞學會雜志》發(fā)表文章,不僅重提\"麥克馬洪線\",還極力主張英印軍隊占領達旺地區(qū)。作為一個植物學家,華德的行為為學術界所不齒,卻引起了英印政府的注意。
華德的鼓噪,首先引起了英印政府一個副秘書長歐拉夫·卡羅的注意??_向英國政府建議說:\"如果《艾奇遜條約集》中沒有《西姆拉條約》及\"附圖\",中國政府會堅持說\"印藏之間不存在經過批準的協(xié)定\",人們可以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麥克馬洪線\",因此,應該立刻在官方地圖上將\"麥克馬洪線\"畫成\"中印邊境線\"。他還具體建議說,可以利用英國《泰晤士報》出版這樣權威的地圖集,仍舊以印度官方測量局勘測確定的\"麥克馬洪線\"為依據。
這個英國小官吏的進言立即引起了英國當局的濃厚興趣。
在此之前,由于英國政府對《西姆拉條約》及\"麥克馬洪線\"的忌諱和一定層面的保密,致使英印政府一般官員對此事并不知情。這一時期,中國正處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眼見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英國政府再一次萌發(fā)侵吞西藏的念頭。
英國政府認為,首先要不引人注目地發(fā)表1914年的西藏條約,以取得英國上下的一致認同和支持。于是,當局決定重牌《艾奇遜條約集》,并在其中收入《西姆拉條約》及其\"附圖\"。
為了達到以正視聽的目的,英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下令將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從全世界全部收回,并在英國悉數銷毀。同時,英國政府重寫該卷序言,增加《西姆拉條約》及其附圖。將明明是1937年再版的第14卷,換成是1929年編輯出版\",以新版本冒充原版本向全世界發(fā)行,企圖用偷天換日的手法證明1914年的\"麥克馬洪線\"最起碼是1929年就讓中國知道了,但從未提出異議。\"
這一無恥的陰謀很快就產生了惡劣影響。
印度測量局在1937年制作的地圖雖然以\"麥克馬洪線\"作為\"東北邊界\",但是又注明\"未經標界\"。該測量局1938年發(fā)表一張\"西藏地圖\",即標明達旺地區(qū)屬于西藏,又將\"麥克馬洪線\"標明為一條\"正式的國際邊界\"。1940年英國《泰晤士報》出版的商業(yè)用袖珍地圖集,也將\"麥克馬洪線\"標為中印東段的\"正式國界\"。
顯然,英國政府如此處心積慮,是不會滿足于出一本地圖自我安慰的。1938年4月,英國軍隊大舉侵入達旺地區(qū)\"行使英國的權利\",并指示英軍:\"......要認真注意不給人一種印象,以為這件事還可以重新拿出來討論。\"\"不要向當地居民作任何保證,只說是為了調查任務而來的。\"
1947年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國民黨政權已岌岌可危,印英政府也加緊了對中國西藏的侵略,他們用武力驅逐了\"麥克馬洪線\"以南西藏地方政府設置的行政機構及派駐的官員,并在德讓宗,互弄等中國領土上建立哨所,駐扎軍隊,儼然以主人自居。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英印政府的白日美夢得以破滅。值得玩味的是,雖然當初英國下令從全世界回收銷毀1929年原版本《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仍有兩本幸存于世,一本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另一本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據傳,印度外交部也存有一本。這些原版真品成了英國籌劃\"麥克馬洪線\"及版本陰謀的鐵證。今天解密這一史實,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弱國無外交\"及民族強盛的重要性?!?/p>
(王煒薦自《湖南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