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盟國勝利已成定局,中、美、英、蘇主要盟國在多次聲明中宣稱,為了世人不再遭戰(zhàn)禍,必須嚴懲戰(zhàn)爭罪犯。1945年11月20日在德國紐倫堡設立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對捕獲的19名納粹戰(zhàn)犯進行審訊,到次年10月16日宣判,其中12名判處絞刑,尸體火化后連同自殺的戈林的骨灰一起隨風吹散,不留痕跡,為人類伸張了正義。
1946年1月19日,盟軍駐日最高統(tǒng)帥麥克阿瑟發(fā)布通告,宣布在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同時公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該法庭及國際檢察處,均由盟軍總部管轄。法庭由參戰(zhàn)國中、美、英、蘇、法、澳、加(拿大)、新(西蘭)、荷、印、菲11國法官和檢察官組成,麥克阿瑟任命海牙法官韋伯為審判長,任命美國大律師基南為檢察局局長。中國政府委任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國際法專家梅汝王敖為首席法官,出席遠東國際法庭;派向哲浚為檢察官,率其他人員于1946年3月19日飛抵東京。當時西方挑起的冷戰(zhàn)已見端倪,美方故意甩開蘇方,最后才通知蘇方。待中、蘇雙方到達東京時,檢察局已在拘捕的70名甲級戰(zhàn)犯中挑出26名作為第一案審理,其余作為二、三案隨后再審。這時蘇方提出第一案再增5名,麥克阿瑟只答應再增2名。各國派來的人員很少,而美方則占百余名。美方在法庭內(nèi)外可謂一手操辦。
1946年5月3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
在開庭前預演時,曾發(fā)生歧視中國法官的坐次問題,坐在庭長右手第一把椅定為美國法官,庭長左邊第一把椅定為英國法官。中國首席法官梅汝王敖先生堅決反對。他說,中國對日作戰(zhàn)時間最久,犧牲最大,在盟國受降儀式上也是第二位簽字國,第二坐次理應為中國法官。美、英方面起初還想?;ㄕ?,要先演習,后研究。梅法官立即脫掉法袍,聲稱要回國辭職,美英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同意進行表決。表決結(jié)果梅先生獲得多數(shù)票,昂然入坐庭長左手。
法庭按西方審判程式,給每個被告都聘了一名律師,被告本人還自尋了一名辯護律師。
當11位法官舉行秘密會議討論對被告的量刑時,由于各國受戰(zhàn)爭損害的情況不同,有的國家的法律已廢除死刑,因此在會上出現(xiàn)嚴重分歧。梅汝王敖在會上執(zhí)言:日軍在華罪行最重,對日本首要戰(zhàn)犯如不嚴懲,人類正義何在?
中國法官在會下同各國法官交流,爭得起草判決書中的侵華罪行部分,并要求把南京大屠殺在整個判決書文本中列為專章。
在中國法官的努力下,法官們對量刑表決時終以6:5的一票優(yōu)勢,對7名首要戰(zhàn)犯判處了死刑。1948年11月12日下午最后判決:東條英機、廣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和木村兵太郎7人,處死絞刑;荒楨夫、橋本欣五郎、煙俊等16人,處無期徒刑;東鄉(xiāng)茂德和重光葵,分別判處20年、7年有期徒刑。
12月23日凌晨,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等7名死刑犯在東京鴨巢監(jiān)獄被驗明正身,執(zhí)行了絞刑。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案的審理拖延了近兩年半之久,到1948年11月4日才開始宣判,判決書長達1218頁,直到12日才讀完。宣判時,28名被告中已有2名病死,1名患精神病中止受審,共判處25名戰(zhàn)犯。待死刑犯執(zhí)行后,美方出于冷戰(zhàn)的需要,要利用日本戰(zhàn)犯,便千方百計為日本戰(zhàn)犯開脫罪責。麥克阿瑟擅自以盟軍最高統(tǒng)帥名義,指示國際檢察處以\"罪證不足\"為由,下令把在押待審的42名甲級戰(zhàn)犯\"免予起訴\",根本不提原先共同決定的第二案、第三案審理。并下令分兩批將甲級戰(zhàn)犯\"無罪釋放\",其中就有岸信介等負有侵略罪責的重要戰(zhàn)犯。當在押戰(zhàn)犯被釋放得一干二凈后,法庭已無案可審,這時各國法官先后回國,只有梅法官堅持到1949年6月上旬才離開東京。舉世聞名的莊嚴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就這樣被美方瓦解。奇怪的是,從沒見任何公告或文件宣布法庭結(jié)束或解散,這種有始無終的國際法庭,在人類文明史上尚屬罕見。
東京國際法庭半途而廢造成的惡果極其嚴重,不僅違背了盟國嚴懲戰(zhàn)犯的初衷,而且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勢力的反動氣焰。至今日本某些人公開否認侵略,大放厥詞,對鐵證如山的南京大屠殺等舉世公認的罪行也顛倒黑白,說是\"捏造的\"。甲級戰(zhàn)犯的亡靈放在靖國神社,朝野中許多人把戰(zhàn)犯當作英雄頂禮參拜;日本投入大量經(jīng)費擴張軍備;許多政界人士對日本過去的侵略行為吞吞吐吐;一再修改教科書,妄圖纂改歷史......△
(華迪康薦自《科技消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