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對陳學霖教授有深刻印象,多是從他研究八臂那吒城與北京建城傳說開始的。他從民間傳說人手,發(fā)現(xiàn)了元朝、明朝與北京歷史的諸多關系,進而發(fā)現(xiàn)大、小傳統(tǒng)之間的交融互動,可謂以小見大,具有方法論意義。這為自顧頡剛研究孟姜女傳說以來,傳說與歷史之互證研究又增添了一個范例。
陳學霖教授之近作《明代人物與史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系其《明代人物與傳說》一書的姊妹篇,如果說傳說口碑亦可謂史料之一種,那么這里鉤稽的則主要是與明代人物有關的文獻史料,由于史料是我們認識過去的惟一橋梁,對其進行批判性的解讀也就成為幾千年中,中外史學家一貫關心的問題——無論是中國的乾嘉學派還是西方的后現(xiàn)代史學,都概莫能外。
從書名便可看出,本書在內(nèi)容上確如作者所言“主要關涉人物與史料”。人物部分的研究并未關注那些聲名顯赫的帝王將相,而是主要集中在明代的外籍宦官,如朝鮮籍宦官、安南籍宦官,另外還兼及朝鮮籍妃與奉使暹羅的明朝官員林霄、姚隆二人。陳學霖從這些以前少人問津的人物那里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的重要問題,因為對這些人物及其活動的了解,對于認識明代前中期的政治史,尤其是明朝中國與朝鮮、暹羅等國的宗藩關系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海壽——永樂朝一位朝鮮籍宦官》與《宜宗朝鮮選妃與明鮮政治》兩文主題看似無關,而實際卻有密切聯(lián)系。海壽乃洪武年間李朝太祖李成桂遣送人明廷服務的一員閹人,陳學霖通過鉤稽李朝《太宗實錄》及《世宗實錄》中的相關史料,發(fā)現(xiàn)海壽曾七次被遣回本國為使者,為成祖向朝鮮國王索取各種物資,而影響尤為深遠的乃是索要朝鮮處女,并在其中為成祖選擇妃子,因此宜宗朝的朝鮮選妃無非是永樂朝該風氣的延續(xù)。陳學霖通過對朝鮮籍宦官的活動及成祖、宜宗選朝鮮妃這兩個問題的細致分析,展現(xiàn)了明前期明鮮的宗藩關系,同時也就史家對宜宗的慣有評價進行了重新探討。
又如對安南籍宦官金英、興安生平事跡的考證,其實是細致描繪了在英宗土木覆師北狩,朝廷危難之際的諸多政治事件,如鄖王朱祁鈺(后之景泰帝)攝政、辯論遷都、于謙主戰(zhàn)卻敵、南宮復辟等重大事件,通過碑刻材料,對金英、興安的生平重新梳理,既補充了正史資料的不足,又加深了對明朝前中期宦官政治和宮廷政變的了解。陳氏廣泛搜羅材料,鉤稽出一些在中國史料中默默無聞的人物,通過對他們生平事跡的描繪與分析,在明朝前中期的政治史領域獨辟蹊徑。
書中有六篇論文是將史料作為研究對象而專門寫就的作品,其中既包括正史,尤其是實錄,也包括私家撰寫的史著及明人文集中的相關史料。對于實錄等正史,陳氏通過廣征博引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對于私家著述,他則在介紹著者的生平、作品之外,大量摘抄書中史料,再進行細致的注解和考釋。應該說明的是,除了將史料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外,陳學霖更多的是在書中展現(xiàn)了如何將史料作為一種研究歷史的材料和方法,其從細微處人手,廣泛搜羅材料,再經(jīng)過仔細的爬梳和勘察,發(fā)現(xiàn)和解決了許多前人未曾注意的疑難問題,這種治學方法實在值得研治中國歷史者努力學習之。
認真閱讀之后,我覺得該書在研究風格和學術價值上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挖掘史料上尤見功力,其學術價值也主要體現(xiàn)在此。在本書所收的十篇論文中,陳學霖或發(fā)掘珍稀難見之史料,或爬梳整理前人未注意之史料,其用力之精之勤,可見一斑。如俞本的《紀事錄》一書,為記載元末明初群雄起事之重要私史,因著者俞本曾為朱元璋親信馮(國)勝麾卞之先鋒,親歷征伐陳友諒、張士誠諸重要戰(zhàn)役,大明開國后仍任軍職,隨明軍招撫元室諸王,翦除地方草莽,晚年將自己從至正十一年到洪武三十年間之親歷聞見記述成書,故而其書的史料價值實在可觀。不過今日大多史家都是通過錢謙益的《國初群雄事略》,及其名著《太祖實錄辨疑》中所摘錄之《紀事錄》方略知俞本其人其書,因為近人皆以為該書已于順治七年(1650年)毀于錢氏藏書閣絳云樓之火,沒有存本流行于世。但陳學霖先生經(jīng)過廣泛搜求,卻發(fā)現(xiàn)此書仍幸存,即今日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題天啟張大同改編之《明興野記》二卷,該書有著錄云:“《明興野記》二卷二冊。明俞本撰,張大同刪定。明刊本?!标悓W霖以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摘引《紀事錄》史文與該書核對,發(fā)現(xiàn)張大同“刪定”本并未做刻意改動,大致保存了原貌。陳先生在文中通過鉤稽《明興野記》中的資料,將俞本生平及其書之內(nèi)容與史料價值做一概述,并計劃將原文注釋成單行本,相信這一稀本的發(fā)現(xiàn)必定會大有利于治元末明初之史者。
又如在《張居正(文集)之閩廣??苁妨戏治觥芬晃闹?,陳學霖就選取《張居正集》所收書牘中有關隆慶至萬歷年間活動于福建、廣東地區(qū)的海盜的資料,并參以《實錄》的記載及當事人之有關奏疏書簡,做了詳細的注釋。其實,張居正的文集一直是史家研究張氏生平及其宦跡的基本典籍,也向來為史家們所重視,但其文集中還收有不少張居正于隆慶、萬歷年間詢問或答復閩廣總督關于進剿海盜的函札,而此類函件前人卻多有忽視。因此,陳先生此舉無疑是擴大了研究明末東南沿海海盜問題的史料范圍,在如何運用和拓寬史料的方法上,對史學工作者也不啻為一個啟發(fā)。
其次,考證詳實,不囿陳說。在本書中,除了對史料的發(fā)掘與運用頗具陳氏特色外,陳學霖教授對史料的詳細考證更是深見功力。如在《明太祖“龍飛”官史“塑像”之分析——(太祖實錄)史料探源舉隅》一文中,陳氏試圖透過對官修《太祖實錄》史源的分析,考究明初官史塑造神化朱元璋帝皇形象的經(jīng)過及意義,因此分類摘錄《實錄》中記述朱元璋“龍飛”(自出生至即皇帝位后)的歷程中若干則神怪靈異事跡的史文,對每則史文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剖析其史源及其增飾與改造經(jīng)過,其考證之精細、詳實,確實令人折服。舉一個小例子說明之,陳氏在剖析官史對朱元璋身世的塑造時,曾引郎瑛《七修類稿》卷七“國事類”所收之《朱氏世德碑》及永樂二修《實錄》之總裁、翰林學士解縉編撰之《明帝典》的《題詞》一篇(該書已佚,但存該篇),與《實錄》中的相關記載進行比較d郎瑛所收《朱氏世德碑》出處不詳,但陳學霖通過對碑文的仔細推敲,發(fā)現(xiàn)碑中只說“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xiāng)”,并不言及宗族世系,而所敘先祖名字自五世祖仲八公以下皆以數(shù)目字出之,此為宋元間百姓之習慣,至元璋龍飛之后,追封先祖,始有名字及廟號。因此,陳氏便由此推出該碑應系朱元璋發(fā)跡前述作,再通過與《實錄》等相關材料的比較,梳理出了官史將朱氏從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族提升為貴胤大族之后代的過程,可謂精彩。
正是基于詳實、細致的考證,陳學霖也往往能夠做到不囿于陳說,持論公正,有獨創(chuàng)性‘推翻那些穿鑿附會、流傳廣泛的說法。如《宜宗朝鮮選妃與明鮮政治》一文,陳氏就利用朝鮮《李朝實錄》中的大量材料,梳理出明宜宗朱瞻基從朝鮮藩國征召處女為后宮,以及向朝鮮不時索要善于烹飪的婦女人侍以飽口福,求索“海青”(又稱“海東青”,乃鷹之珍品,最便于飛放)等事件的經(jīng)過。陳氏以此認為明宜宗實則愛好聲色禽荒,縱情游獵雜戲,因此,明代官史以及諸多后世史家對宜宗的勤政愛民和宣德美政的大肆歌頌,是有失實之處的。
又如《海壽——永樂朝一位朝鮮籍宦官》一文,作為永樂朝的宦官,海壽之名見于成祖《太宗實錄》一共五則,而明朝史乘記其行事也止于此。前人咸以為海壽為漢人,并且極少關注其人其事。但陳學霖先生從李朝《太宗實錄》及《世宗實錄》中鉤稽史料,發(fā)現(xiàn)海壽實乃原籍朝鮮,曾七次被遣回朝鮮為使者,因此對海壽的研究,就可以“為永樂朝朝鮮籍宦官奉使回原籍的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明鮮宗藩關系作一個案研究”(該書第127頁)。另外,陳先生在詳實考證的基礎上也對諸多不為前人注意的歷史人物做出了較為公允的評價,如對明代安南籍宦官金英、興安,成化朝奉使暹羅的林霄、姚隆等人,陳先生將這些共同參與了同一歷史事件的人物組合,進行對比研究,在鉤稽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評價,不僅持論較為公正,更是發(fā)現(xiàn)前人未曾注意的歷史問題,可謂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最后,以個案切入進行研究,在每一具體而微的個案研究背后,都包含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從該書各篇論文來看,陳學霖先生是相當重視個案研究的,其實在歷史學的人物研究領域,個案研究實在是一種最通常和可操作的研究方法,因此這似乎并算不上什么特色。但是陳先生的個案研究卻不同于一般的具體某個人物的史學研究。因為陳先生并不是隨隨便便挑一個人物,然后長篇累牘地介紹其生平事跡,最后做出評價,而是先有了明確的問題意識,再在這種問題意識的指導下,選取可以以小見大解決那些問題的具體而微的個案?;蛘哒f,陳先生的個案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于并不是從人物做人物,而是從人物的問題切人,試圖探討的卻不僅僅是人物。如陳學霖對朱元璋“龍飛”過程的官史“塑像”的分析,就不僅僅是想考察官史對明太祖崛起過程和明興的塑造,更是試圖“為中國帝皇的神化作一政治與史學史的個案研究”(該書第25頁),并引用歐美漢學家論述中國傳記之撰寫者為帝皇神化的“塑像”(portrait)的理論,進行探討。
又如陳學霖對明代史學家柯維騏撰寫之《宋史新編》的評述,以及評介明清諸史家對柯氏該書的評議,也并不是簡單地要就《宋史新編》談《宋史新編》,而是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希望能夠“藉《宋史新編》以探討明中葉之史學思想,特別是其與政治與民族關系的發(fā)展”(該書第307-308頁)。在該書所收錄的論文中,有數(shù)篇涉及到外籍宦官的活動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明成祖、宣宗在朝鮮選妃的事件,陳學霖也是選取了幾個個案來進行細致的研究,但是他并不是單純?yōu)榱搜芯窟@些人物個體或個別事件,而是試圖剖析某種人物群體,即外籍宦官這一群體在明初的活動及影響,并由此從一個側面探討明初至明中葉的宦官政治和宗藩關系。從個別人物或事件這樣的小問題、小角度切人,試圖解決明代政治史的諸多重大問題,可以說是以小見大,從某個側面將大問題做得細致而深入。
當然,在讀陳先生該書的時候,也總覺得還有一些讀來意猶未盡、可以繼續(xù)闡發(fā)的地方。比如說,在《明代安南籍宦官史事考述——金英、興安》一文中,陳先生在評價二人的歷史功績時,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事實,即宦官與京師寺觀的緊密關系,“事實上,北京城內(nèi)之重要古剎寺院,雖系奉敕修建,實際上董其役者主要是宦官”。陳氏認為“從后代而言,北京有如此眾多宏偉壯麗的佛寺,在弘揚釋教發(fā)揮重大作用,當日閹宦的作業(yè),亦不必全面否定”(該書第251~252頁)。這個問題如果繼續(xù)深挖下去,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問題,可以從一種社會史的角度來研究宦官,也就是說可以將宦官研究從那種純粹的正統(tǒng)政治史的框架中解脫出來,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一種社會生活的層面去剖析歷史上的宦官問題。不過,這若要說是陳先生該書的微瑕,毋寧說是作為一名社會史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學術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