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2月3日上午,牧師離開教堂到墳場去,心想也許最多只有五六個人出席赫伯特·華思的葬禮。天色陰沉,還刮著風,眼看就要下雪了。
兩天前,停尸所一位執(zhí)事打電話給他,說華思沒有親人,尸體也沒有人認領(lǐng),希望牧師去主持葬禮。牧師從不拒絕這類請求。而現(xiàn)在他正不知道待會兒應(yīng)該說什么好。華思不屬于他的教會,也不屬于任何教會。
牧師只知道這老頭兒是個賣家用雜貨的小販。牧師太太跟他買過擦碗布,他身材瘦小,灰白頭發(fā)梳得很整齊,對人總是彬彬有禮。
誰會來參加這么一個人的葬禮呢?
形單影只
華思已經(jīng)73歲,身高只有1.5米左右,體重不到45公斤。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孤零零住在一幢木屋里。
從27歲起,華思就一直挨家逐戶地兜銷雜貨,最后二十多年,他每星期至少有6天在街上奔走。他手里提著兩個大購物袋,里面裝滿面巾、碗碟抹布、端鍋布墊、擦鍋砂紙、鞋帶。每樣東西都只賣兩毛五美金,惟有花哨的端鍋布墊賣5毛。布墊是他鄰家一個十幾歲女孩手織的,他替她賣貨但不拿傭金。“我從批發(fā)商那里買不到這么漂亮的布墊呢,”他對女孩說,“有這些布墊賣,我對顧客的服務(wù)就周到了?!?/p>
他每天早上8點半鐘左右出門,踏上仔細考慮過的路線,八九個鐘頭后回家。他從來不當自己是小販。“我是推銷員,”他對主顧說,“做買賣懂得運用心理學。我只賣頂刮刮的貨色。我的路線是研究過的,每年到每戶人家三趟,不多不少。這樣才不惹人家討厭。無論你買不買東西,我一定說謝謝。我要大家知道我是懂規(guī)矩的?!?/p>
他提高嗓子叫喊“今天要不要端鍋布墊?買一條漂亮的紅手帕給小弟弟吧?”之后,總希望跟人家聊聊天,解解悶。他喜歡談他母親,而他過去一向孝順母親。天氣暖和的那幾個月里,他每個星期天都到公墓去,在母親墳前獻一束鮮花。那墓碑是雙人用的,留了空位用來刻上他自己的姓名和生卒年月。1968年3月,他給自己挑選了一具灰色棺木,又預(yù)付了喪葬費用。
華思一直有一件憾事:“我年輕時應(yīng)該結(jié)婚。沒有家,生活真寂寞。我一個親人都沒有?!辈贿^他只是說說罷了,并不是要人家可憐他。
然后,他提起購物袋,半走半小跑地匆匆往另一戶人家去了。無論是在熱得他滿頭是汗的夏天,或者在凍得他流眼淚鼻涕的冬天,這個瘦小曲背的老頭兒從來不改變他的步速。
他以禮待人,然而偶爾還是有人覺得他討厭。有些家庭主婦因為忙不過來,即使看見他跑上門來了,還是決定不開門??墒沁@些家庭主婦事后往往感到內(nèi)疚,在他下次來時便格外多買一些東西。
大家都喜歡他,因為他能夠自食其力。最多是在大熱天向人要一杯冷水。他也從不向鄰居推銷,如有鄰居要向他買東西,他就說:“希望你當我是街坊,不是站在你門口的推銷員?!?/p>
他常常替人家掃樹葉、鏟雪,而且做這類吃力工作時也總是盡心盡力?!拔沂帜_也許慢一點,但從不馬虎。”他得意地說。
突然去世
華思每天傍晚回來,都會在他家附近的加油站坐一陣,聊聊天,吃杯香草冰淇淋,同時把口袋里的零錢換成鈔票?!拔也怀闊煟缓染?,就喜歡吃香草冰淇淋?!?/p>
回到家,他自己做晚飯,通常是罐頭魚、罐頭蔬菜和涂了厚厚花生醬的面包。然后他一面聽著收音機播放的古典音樂,一面仔細地打掃房子,漿洗衣服,擦亮皮鞋。
他每個星期六上午都走過18個街區(qū)到一家超級市場去買他愛吃的面包。他買了一星期的生活必需品回家,便又上街叫賣去了。
1月30日星期六,華思將幾條車道的積雪鏟清之后,跟平時一樣到超級市場去。但是在等面包送到的時候,他悄無聲息地倒了下來,去世了。
那天,鄰居聽到他死亡消息后,都立即放下了工作,沉默良久。誰都沒聽說過他有病,大家都不相信這小老頭竟然就這樣過去了。
兩天后,華思的名字在報紙訃告欄里出現(xiàn)。他的顧客打電話彼此詢問:“是我們的華思嗎?”
“我一定去”
一位檢察官太太打電話問停尸所的職員:“你們對于無親無故的人怎樣安排葬禮?”
“我們會找牧師來祈禱,”那職員回答,“派兩三個人送靈柩到墓地并參加葬禮。盡力而為就是了?!?/p>
“華思下葬時如果沒有熟人在場,那就太凄涼了,”這位太太心想,“會有熟人在場的。我一定去?!痹S多認識華思的人也都打定了同樣的主意。一位寡婦告訴鄰居:“不得了!華思死了!”
鄰居說:“我昨天還想到他呢,打算等他來就買幾塊抹布。”說著就哭了。
“他什么親人都沒有,”她的朋友說,“一個都沒有。你和我一定要去?!?/p>
葬禮之前一天,《明星報》一位記者寫了一段關(guān)于華思的訃告。這位記者訪問過華思,寫他的小販生活。他在訃告中提到,華思告訴過他,就怕將來死了沒有人送殯。華思的許多顧客都知道他去世了的消息,那天晚上,左鄰右舍都在談?wù)撊A思,懷念華思,想起他生前多么寂寞。突然之間,每個人都想起自己也經(jīng)歷過寂寞。大家想起華思曾擔心死后沒人送喪,人人都心里難受。許多人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參加葬禮。
一位不久前發(fā)過心臟病的汽車商,記得有一次他的車子在車道上陷在雪里不能動,而醫(yī)生吩咐過不準他鏟雪。忽然間華思來了,把雪鏟清。汽車商對太太說:“我要去參加華思的葬禮?!彼奶c點頭說:“我也要去?!?/p>
人山人海
對這些人來說,參加華思的葬禮只是盡個人義務(wù),所以沒有向別人提起。男人照常離家上班,沒想到在墓地碰到太太。許多中學生和大學生請假而來,結(jié)果要向他們的父母點頭打招呼。
男女老少,窮人闊人,9點鐘就開始陸續(xù)來到墓地,比預(yù)定舉行葬禮的時間足足早了一個鐘頭。
貂皮大衣、喇叭褲及破舊布襖混雜一起。穿制服的軍人和穿深色衣服的商人在面積220公頃的公墓里大步走向華思的墓地。有的老年人還拄著拐杖,拖著疲乏的雙腿一步一步前進。卡車司機、計程車司機和送貨工人把車停在公墓外面,步行將近1500米到達墓地。年輕的母親抱著小寶寶,惟恐小寶寶受到凜冽寒風的侵襲。
街上車輛擁擠,牧師的車來到離公墓還有兩個街口處就給擋住,無法前進。他只好繞路從另外一個入口進去。公墓里面,職員在擁塞狹窄的道路上指揮車輛。牧師糊涂了,怎么都想不起今天究竟是什么知名人物下葬。他停好車,步行到墓穴旁邊,這才恍然大悟:這些人一定都是來給華思送葬的。
“我們?nèi)w職員都出動了,設(shè)法維持秩序,但是沒有用,”公墓經(jīng)理后來說,“汽車一定不少于600輛,誰也不知道停在更遠處的還有多少,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無法駛墓地只好離去?!?/p>
肅然起敬
印第安納史跡基金會總干事布朗也認識華思,怕沒人參加華思的葬禮,便決定自己去一趟。他和別人一樣,看到墓地里竟人山人海時,不禁大感意外。他忽然想起墓地里歷史悠久的永別亭,上面有座五層高的鐘樓,樓頂掛著古鐘,不久前剛剛重新系好繩索。這口鐘可能40多年沒有敲過了。他走到鐘繩旁邊抓住繩索,使勁一拉,敲出清晰的鐘聲,3公里外都能聽到。他足足敲了半小時,雙手都起了水泡。最后,他敲起喪鐘:一聲聲隔得很久,響得很長,充滿哀思。
10點半鐘,雪片紛飛,牧師緩緩掃視了周圍的逾千群眾,發(fā)現(xiàn)這些人熱情洋溢。他們來參加華思的葬禮完全是因為想送摯友最后一程。他講了一篇簡短而真摯的悼辭:“華思做夢也沒想到他有這么多朋友。如今人情冷淡,不過今天上帝一定很高興?!?/p>
祈禱結(jié)束,群眾還是流連不去。志同道合的感覺使陌生人變成了朋友。有些人很興奮,有些人很滿足,每個人都因為來這里而覺得欣慰,沒有人急于離開?!澳翘烊A思使大家有了同感,”一位商人后來說,“他使我重新對人類肅然起敬?!?/p>
華思一生自食其力。他只希望自己下葬時有幾個人來送喪。其實,他施舍的恩惠遠遠超過他所要求的。